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_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内容(1)农业方面用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_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2)工业方面将部分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_”,以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2)局限_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_改革。“_”的目标严重脱
2、离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进行。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_。运用_。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_。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评价(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_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_。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
3、苏联陷入危机边缘,_上台。2内容(1)从_上触动了经济体制。(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_,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_存在。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_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_,给予企业_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4后果(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后来进行_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
4、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A作风专制 B局部改良C脱离实际 D理论保守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4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5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的共同点有()经济改革失败,又转向政治改革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改革中都提倡开垦荒
5、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A B C D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6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A经济基础薄弱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D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71936年以来,公有制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斯大林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8韦林斯基是见证苏联经济改革的一位农民。下列有关他
6、的叙述正确的有()曾大面积种植玉米,却因气候原因歉收1966年以较高的价格向政府出卖了部分粮食1987年创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由于政府优先发展农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A BC D9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10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题号12345678910答
7、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 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 500卢布。”材料二“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材料三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材料四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
8、么!以上材料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5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材料二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年份1980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5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趋势。这一状况与苏联改革有何联系。(2)根据材料二,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
9、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斯大林体制2(1)收购制种植玉米(2)企业管理权 物质利益原则3(1)传统观念(2)理论局部20年建成共产主义二、2.(1)新经济体制价值规律(2)自主权 农产品价格3(2)军备竞赛4全面滑坡三、1.戈尔巴乔夫2.(1)根本(2)商品生产者 (3)个体经济3(1)重工业(2)配套措施自主权4.(2)政治对点训练1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发展农业开展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以扩大谷物种植面积。2C从材料中“三四年赶上美国”可以看出脱离实际。3C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4DA、
10、B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措施,C项是赫鲁晓夫的措施,D项符合题目要求。5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只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符合题意。6B苏联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话反映了这一点。7D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8B分别体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表述均符合史实。结论不对,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C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
11、于戈尔巴乔夫之手。10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使苏联解体。综合运用11(1)不足之处:苏联官僚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的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2)主要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12(1)50年代末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有关。但之后大体
12、上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经济开始陷入困境。(2)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连续下降,直至负增长。原因:改革方针失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的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政治上苏共威信丧失,人民不支持改革,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教材问题解答课中思考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提示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年,苏联
13、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几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解析与探究参考上述两种评价,谈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提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就不可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其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最终失败了。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赫鲁晓夫打开了对斯大林体制改革的大门,在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时代,
1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自我测评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提示(1)历程: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加上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导致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和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最终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打
15、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但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2)看法:改革应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改革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应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应注意从体制上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提示(1)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理论的束缚。(2)主要内容方面:都重视发展工业(前二者特别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等有所改革但无太大成效。(3)结果:取得了短时期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