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之教育”的深刻含义。在教育方面,旧中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极端落后,文盲占全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前36年,高校毕业生一共只有21万多人。这种教育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一穷二白,80%的中国人是文盲和半文盲,新中国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普及教育、扫盲治愚以及为现代化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为此,中国共产党把工农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国教育报2011.6.21一、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
2、949-1965)(一)背景: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不再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概况:1.1949:“改旧立新”(1)指导方针: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实践: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优先权利)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各类与工农相关的学校(3)意义: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的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就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1951年后,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在学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各地纷纷建立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也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北京工农速成学校学生在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
4、学习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运动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人速成中学学习农民在文化宫欣赏音乐50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中午,匆忙地吃过母亲送来得饭菜,打轴得青年们,放倒小推车,就围在一堆,演起算术题来,并没来得及把脸上的汗擦干,把头发和箭头的棉絮掸落。在一个小推车旁,一个男孩子当着三个女孩子的教员,利用这短短的时间,进行文化补习。一个年岁最小的女孩子抱着工人课本,顺在书桌边沿睡熟了,其余的人仍在聚精会神地学习孙犁学习汤文选婆媳上冬学1954这是50年前的事了,在我记忆中1953年底就开始构思,1954年初创作完成了婆媳上冬学。那个年代思
5、想要比现在人单纯得多,我们听毛主席的话,文艺为政治服务。当时的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但这还是不够的,农民还要在文化上翻身。旧社会一般来说婆媳关系很难处理,婆媳之间,往往水火不容。解放后应该有一种新时代的婆媳关系。于是,我就选择了婆媳二人相互搀扶着,不畏风雪上冬学这种题材。汤文选 8一、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二)概况:1.1949:“改旧立新”2.1954:立法规范一届全国人大五四宪法: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3.1957:应变人民内部“新问题”(1)指导方针:1957 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在人
6、民教育中,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实践:两种制度: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世纪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A.“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B.“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根据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新建工业大学和专门学院,充实和新建紧缺学科和新专业。一、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一)背景:(二)概况:(三)意义:1.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为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新生骨干力量。二、人民教育事业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966-19
7、76)(一)概况:1.“破”:(1)全国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招生工作基本停顿。(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立”:(1)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2)高校招生: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3)管理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下放到农村去。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
8、往农村。据统计,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1700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西方及中国学者先后研究过该项政策的动因,他们都只停留在经济与人口层面。不可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0年代初起,就别树一帜,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限制城市的发展: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便控制人口流动,把农村出身的中小学毕业生遣返回老家,又将为数惊人的干部、专家,甚至城市出身
9、的年青毕业生遣送到农村及边疆地区去。如此,中国就成为第三世界少有的,或者说是唯一的拥有一种效率颇高的制度,能够控制农民大量流入城市,甚至还可以组织一场群众运动,让城市人倒过来下到农村去。该项政策的全部,尤其是遣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这一措施,被描绘成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学习的榜样,至少可令他们深刻思考一番,因为这些国家都面临极度城市化以及缺少专门人才促进农村发展之类的问题。那么,下乡运动的真实情况是否与这个榜样相符呢?在提出及执行一项如此特殊的政策中,经济动机和政治意识形态动机各自的重要性在何处?缩小城乡差别,乃至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是这场运动经常用来夸耀的目的宗旨,1960年代末1970年代
10、初在西方,特别在大学生中,引起了某种狂热。政府宣传中申明的这些理想事实上又如何促进这场运动呢?而运动是否又促使了理想的实现呢?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城市青年必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是什么意思?难道领导人怀有其他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动机,而在公开讲话中说得含糊不清吗?法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二、人民教育事业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966-1976)(一)概况:(二)影响: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1.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人民教
11、育事业的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7-)(一)背景:1.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恢复高考(1977)。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2.政府的教育方针、战略得当: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3.加快教育立法,开展依法治教。16三、人民教育事业的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7-)(一)背景:(二)表现: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17教育立法: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
12、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18三、人民教育事业的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77-)(一)背景:(二)表现: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新闻:2006年起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三、人民教育事业的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3、(1977-)(一)背景:(二)表现: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3.中等、高中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4.成人教育成绩显著5.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用“两个跨越”、“一个重大突破”、“一个重大步伐”概括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成就,一个跨越是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另一跨越就是实现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一个重大突破”,就是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重大步伐”,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据了解,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二00八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
14、六百零七点七万人,是一九九八年的六倍;在校生达到两千零二十一万人,是一九九八年的四点五倍,是一九四九年的一百七十二倍。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一日电(记者 马海燕)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进入大众化阶段 你认为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教育投入总量不足(199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995年下降到2.44%,而1995年世界平均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4.9%,1999年回升到2.78%。2003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3.41%);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