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纲版】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上册第1单元3孔雀东南飞(并序)三 孔雀东南飞(并序)名句品读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3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5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7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唐琬钗头凤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经典美文赏读 三 孔雀东南飞(并序)基础知识梳理 文本预习必知 文本解读探究 高考
2、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既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这两首诗加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至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
3、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写作背景儒家思想对礼制的规定来自周代,对婚姻、家庭等问题规定了若干条目。儒家思想认为组建家庭的目的是利于男子传宗接代,和睦兴旺。因此,它对妇女提出许多要求,而男子可以纳妾(各朝具体规制有差别)。封建礼制对妇女的具体要求就是“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封建礼制对妇女的行为也有一套惩罚措施,这就是汉代提出的“七出”之条,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以上七条中违背一条,夫家即可休之。汉代尊崇孝德,提出“七出”之
4、条,并把“不顺父母”放在首位。因此,许多因不孝顺父母而休妻的例子看来很不近情理,但这却是现实情况,如东汉姜诗之妻在婆婆面前骂一条狗,就被休掉,姜诗还被誉为孝子。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发生悲剧是有社会根源的。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婆不容,婆婆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水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
5、的一部长篇叙事诗。知识链接乐府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主要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这是狭义的乐府。后来,历代文人作家仿制而不入乐的诗歌作品,或袭用古乐府旧题的作品,也泛称“乐府诗”,这是广义的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乐府诗的特点:从结构体制上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蒿里行白头吟西洲曲。从语言句式上看,多是篇无定句,名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从音韵节奏上看,押韵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押韵,七言多连句押韵,四
6、言不押韵,不避重韵、重字,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乎是一种朴素自然的节奏美。从表现手法上来看,除一般的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汉代的乐府叫汉乐府,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也推动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宋朝人郭茂倩对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广采博收,编辑成乐府诗集,成为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孔雀东南飞故事来源南朝宋代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容貌美丽,康王欲霸占为妻
7、。韩凭生怨,康王将其囚禁。不久,韩凭自杀身亡。何氏知道后跳楼,身边人想抓住她的衣服,但没有抓住。何氏遗书置于衣带中。遗书中写道:“康王想我活,我却想死。指望死后与韩凭合葬。”王大怒,不许合葬,派人将何氏埋葬在与韩墓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并说:“韩何夫妻爱到同生共死,如果坟上的树能长到一起,我便不阻止这种事发生。”谁知一夜之间,两个坟上长出大梓木来,不到半月,两棵树长到一个人难以抱住那么粗。树干与树干弯曲到了一起,树根在地下相交,枝叶也相接。同时,一对鸳鸯常栖息树上,早晚都不离开。宋代人产生哀怜之情,便把这两棵树取名为相思树。古代昼夜时段、时辰与现今时间对照表时代 昼 夜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8、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现今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错字音(1)箜篌(kn)(hu)(2)公姥(m)(3)槌床(chu)(4)伶俜(ln)(pn)(5)襦袄(r)(6)葳蕤(wi)(ru)(7)遗施(wi)(8)玳瑁(di)(mo)(9)纨素(wn)(10)明月珰(dn)(11)甸甸(din)(12)拊掌(f)(13)窈窕(yo)(tio)(14)否泰(p)(15)白鹄舫(h)(fn)(16)龙子幡(fn)(17)踯躅(
9、zh)(zh)(18)青骢马(cn)(19)赍钱(j)(20)鲑珍(xi)二、通假字(1)终老不复取 “取”通_(2)槌床便大怒“槌”通_(3)箱帘六七十“帘”通_(4)蒲苇纫如丝“纫”通_(5)府吏见丁宁“丁宁”通_(6)摧藏马悲哀“藏”通_娶捶奁韧叮咛脏三、一词多义(1)谢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世人告诉,动词(2)为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读wi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i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i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i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i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i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i(3)令县令遣媒来县官,名词便言多令才美好,
10、形容词莫令事不举让,动词(5)故大人故嫌迟老是,总是,副词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故作不良计故意,副词知是故人来旧,老,形容词(6)适始适还家门古代指女子出嫁,动词适得府君书刚才,副词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7)会会不相从许一定,副词于今无会因相会,聚会,动词 (8)见相见常日稀见面,动词府吏见丁宁我,代词渐见愁煎迫被,介词(9)作何不作衣裳制造,制作,动词昼夜勤作息劳作,名词留待作遗施作为,动词君当作磐石做,成为,动词故作不良计做出,动词(10)区区何乃太区区愚拙,凡庸,形容词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形容词四、古今异义(1)守节情不移 古义: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妇女不改变节操(2)鸡鸣入机织 古
11、义: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早一时至三时今义:鸡鸣叫(3)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与同情(4)君家妇难为 古义:难当今义:多表示使别人为难,或是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的客套话(5)逼迫兼弟兄 古义:偏义复词,偏指哥哥今义: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6)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务必,一定(7)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电通讯事业的总称(8)多谢后世人 古义:告诉,嘱咐今义:常用来表示感谢五、词类活用(1)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2)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手巾)(3)卿当日胜贵
12、(时间名词“日”充当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一天天地)(4)理实如兄言(名词“理”作“如”的状语:按道理)(5)槌床便大怒(名词“槌”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6)自名秦罗敷(名词“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7)谢家事夫婿(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8)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受否定副词“不”与副词“复”修饰,用作动词:保全)(9)逆以煎我怀(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像受煎熬一样”)(10)足以荣汝身(荣:使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六、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偏指“姥”)(2)昼夜勤作息(
13、偏指“作”)(3)我有亲父母(偏指“母”)(4)逼迫兼弟兄(偏指“兄”)(5)其日牛马嘶(偏指“马”)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念母劳(于)家里(省略介词)(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省略主语)俱会(于)大道口(省略介词)窈窕艳(于)城郭(省略介词)长叹(于)空房中(省略介词)我命绝(于)今日(省略介词)徘徊(于)庭树下(省略介词)(2)被动句仍更被驱遣(用“被”表被动)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译为“被”)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式,“为所”是被动句式)(3)倒装句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句)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便复在旦夕(介
14、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亦自缢于庭树(介宾短语后置,应为“亦于庭树自缢”)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叙述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文本解读探究 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1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果敢坚决、重感情、不向压迫者恶势力示弱的人。她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性格也很倔强。嫁到焦家后,任劳任怨,但不为婆婆所容。她敢于埋怨婆婆“故嫌迟”,愤怒地说出“君家妇难为”的怨语。同时,她又有强烈的自尊
15、心,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敢于正视和承担不幸,“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自请归家的举动,表明她不愿受迫害的心理。临走时,她严妆打扮,表现了她的镇静从容,不甘示弱。与婆婆辞别的话,表现的是自责,实则是嘲弄和抗议。与小姑话别又反映她的友爱和善良,与丈夫分别时,她以蒲苇作喻,向丈夫表示坚贞的爱情,并希望仲卿像磐石一样,永无转移。回到娘家后,她坚守与仲卿的誓言,拒绝了比仲卿地位高贵得多的县令和太守儿子的求婚,表明她忠于爱情,不慕名利。后来受到凶暴且势利的阿兄的逼迫,知道与仲卿重聚无望,于是答允婚事,这时她主意已定,决心以死来向封建家长制抗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16、使刘兰芝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2以焦母和刘兄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说明本诗是如何用个性化的语言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本诗侧重于情节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而描写人物又大多通过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的语言来突出其性格特征。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
17、恶本质。对另一反面形象刘兄虽着墨不多,但他性情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是:“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对亲妹妹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分析: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
18、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种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大戴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空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19、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礼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礼教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
20、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4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的?分析:这首诗情节完整、曲折、动人,它构思精巧,充满了戏剧矛盾与冲突。矛盾的双方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刘兄和受迫害的刘兰芝、焦仲卿。一开始就提出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尖锐矛盾:兰芝美丽贤惠、勤劳能干,而焦母定要驱遣她。仲卿求情,其母不肯。兰芝和仲卿不接受焦母安排,一个“不久望君来”,一个
21、“还必相迎取”。新的矛盾冲突又出现了:兰芝被休,被迫改嫁。兰芝与仲卿的一次会面又出现了误会。最后双双殉情,矛盾冲突得以解决。四、创新思维问题:焦仲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观点:懦弱,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发散角度: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反抗是彻底的。只是在面临爱情与孝道的冲突时,有时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表现了仲卿的善良与无奈:一方是钟爱的妻子;一方是自己孝敬的母亲。在鱼与熊掌之间,这种取舍实在太难。我们无理由去挑剔他,更无理由去责怪他。有人说他反抗不彻底,这是一种误解。多年以来,兰芝一直忍辱负重,而仲卿又何尝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其中的酸苦,比起兰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兰芝尚有可倾诉的对象,而仲
22、卿呢?他向谁诉苦?他向谁去叫屈?如果兰芝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那么仲卿的作为则更令人叹惋不已。仲卿最终选择了殉情,他走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伦理,自缢于庭树,兑现了自己生前的誓言,这又是何等的勇气?应该说,仲卿和兰芝一样,骨子里是充满着彻底的反叛精神。五、拓展延伸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们却又纷纷遣人来刘家说媒?【思路点拨】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在汉魏时期,约束妇女的清规戒律相对少一些,对妇女的再嫁并没有什么非议,尤其是像刘兰芝那样才貌出众者。技法归纳1全诗故事完整,结构细密,行文波
23、澜起伏,矛盾冲突激烈。全诗采用双线推进,即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矢志不渝的爱情及刘兰芝被遣后与焦母、刘兄等人的逼娶、逼嫁的周旋斗争为线索组织情节,将全诗分为引子(孔雀起兴)、开端、发展(被遣回家)、继续发展(被逼再嫁)、高潮、结局(双双殉情)、尾声(化为鸳鸯)。情节结构有条不紊,严谨自然,首尾圆合,完整统一。在行文的过程中,矛盾冲突激烈,有兰芝与焦母的冲突,兰芝与刘兄的冲突,还有仲卿与母亲的冲突及仲卿内心的矛盾,这诸多的矛盾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2善于用语言、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全诗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诗人用大量的人物对话,真实而又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用兰芝夫妇
24、的誓言表现二人对爱情的坚贞;用仲卿母子的对话,表现焦母对儿子的爱和对新妇的恨等。同时诗人还在对话中兼顾人物的行动,如兰芝自请归家辞姥别姑,中道返家拒婚应婚,以至生人死别、誓约、殉情等情节都做到对话和行动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诗人还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在兰芝和焦母的矛盾中表现兰芝的善良和坚强及焦母的专横,在仲卿与母亲的矛盾中表现仲卿的软弱和焦母的跋扈,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地展示,刘兰芝、焦仲卿都成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3恰当运用铺陈、排比、起兴手法。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营造了全篇的气氛。“十三能织素,
25、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刘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显示了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此诗铺陈、排比、比兴手法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高考
26、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上山采蘼芜乐府诗选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经典美文赏读【赏读指要】诗中出场人物为一对离异了的夫妻,还有一个未出场的人物,就是前夫后娶的妻子。惜墨如金的古人,能够在这样短促的篇幅里,几乎是活灵活现的,写出他俩的对话交流、回忆感慨,女方被抛弃的不满、男方悔之不迭的遗憾,虽未写到但可以体会到,令读者有如置身于场景中的感觉,实在是诗歌艺术的精品,难怪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已。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