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点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考点 1荒漠化的成因教材回顾干旱、半干旱1认识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气候变异过度的经济活动400(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石质荒漠化荒漠草原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草原降水量50 mm 以下 mm 以下 400 mm 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
2、向西逐渐200减少气候异常(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人口激增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过度放牧、过度、不合理的灌溉。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垦樵采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师生共研要点)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32.7%干旱区的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30.1%半干旱的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26.9%地区,特别是沙
4、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能源缺乏地区草原牧区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草场退化、沙化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水资源利用不当9.6%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对点演练(2016烟台模拟)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 12 题。1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2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燃料短缺 砍伐森林 不合理灌溉 盲目扩大耕地 风沙侵袭 人口和贫困问题A
5、 B C D答案:1.C 2.B 解析:第 1 题,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 2 题,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2016南宁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图 1 图 2图 3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过度砍伐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过度放牧大约 2.4 亿公顷的
6、草场遭到破坏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 BCD答案:3.B 4.A 解析:第 3 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考点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教材回顾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态平衡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
7、护与提高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水资源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2)利用措施和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生物工程人口增长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名师点拨要点)1合理利用水资源(1)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2)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3)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8、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对点演练1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全部种树B种草、种树C种树、种草 D种树、种草答案:1.B 2.C 解析:第 1 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第 2 题,处降水量达到 400 mm,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处降水量介于 200 mm 到 400 mm 之间,该地治理沙漠
9、化措施可行的是种草,处降水量小于 200 mm,属于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 34 题。研究区地貌类型海拔(m)大于 25坡地比例(%)气候特征年降雨量(mm)石漠化等级人口密度(人/km2)治理时间(年)农业发展模式鸭池高原山地1 201 73525温凉湿润863潜在中度51320062010粮食种植红枫湖高原盆地12401 45010湿润1 200轻中度25920012010生态畜牧花江高原峡谷 440 1 41041干热河谷1 100中强度14719962010经济林 3.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蒸
10、发旺盛,人口密度大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4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答案:3.D 4.A 解析:第 3 题,读表格,鸭池气候温凉,蒸发少,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区,不是干旱区;该地可以发展粮食种植,石漠化程度不会是最严重的;坡地比重较高,但低于花江,不是最高;该地发展种植业,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比另
11、外两地短,所以效果最差。第 4 题,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可以减小人口压力,但是不切实际,且会增加其他问题;该地降水较多,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不合理。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2)A 沙漠名称是_,B 沙漠所在省级行政区是_。(3)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_;_。具体地说,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扩大已营造了“_”防护林,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是_。解
12、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沙漠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多大风。第(2)题,读图可知,A 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B 为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第(3)题,我国沙漠化不断扩大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有草地和人工固沙带为封沙育草和工程防沙,图中林地为营造防护林措施。我国营造的“三北防护林”其作用为防风固沙。答案:(1)降水稀少,蒸发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3)过度放牧 过
13、度垦殖 过度樵采(4)营造防护林 育草封沙和工程防沙 三北 防风固沙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关键点拨1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4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主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协调农林牧用地、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等。高考真题(5 年全国,2 年地方)考向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
14、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图中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河流从山上流下注入湖泊,携带的泥沙在湖泊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在地表。错那湖水位低,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15、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说明距沙源近。所以大风吹起的沙尘只能是东北岸湖底露出地表的泥沙或河口处河滩出露地表的泥沙。第(2)题,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底、湖底水浅处泥沙才能露出地表。这种季节性出露的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冬春季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在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所以易起风沙。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
16、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
17、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图示经纬线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经纬网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第(1)题,M 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
18、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题,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的风向一致,另一方面 H 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 A 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个方面分析,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 B 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19、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20、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 3 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
21、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答案:3.C 4.D 第 4 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5(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选 D 解析: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