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51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15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赵立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史实: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

2、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当然,安敦派使者来中国这个知识点,这两年的考试说明没做要求。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特点: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史实: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

3、,京都建筑,文字,生活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特点: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第四:双向交流, (3)第

4、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略)(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史实: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2、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主要渠道(1)经济贸易往来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

5、间贸易为主。(2)政治交往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3)科技文化交流。(4)宗教传播: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5)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为什么从两宋时陆路贸易地位开始下降,而海路贸易地位却上升了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

6、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靠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

7、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4、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进。 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8、5、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6、中国古代与世界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既启示时期交往地区或人物内容秦汉西亚、南亚(身毒)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隋唐天竺、佛教、十进位计数法宋元中国四大发明西传东学西渐局面形成明清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局面开始西方人能够较早地把他们自己的文化与东方文化进行比较。而在我们中

9、国,文化比较不但长期局限于东亚文化圈之内,而且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强调“夷夏之辨”的传统模式。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启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更加发达。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二是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二、

10、近代的屈辱外交1.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以屈辱为特征,被动打开大门,逐渐半殖民地化。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3.北洋军阀时期: 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

11、提出的“二十一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1924年,孙中山北上,在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

12、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等。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5.特点:晚清时期与列强既斗争又勾结;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成为他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外交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外交的影响中国近代外交具有半殖民地性质,其发展演变很

13、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列强势力的消长。例如鸦片战争后,英法美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比较突出,因此对中国的外交影响很大;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德国、日本的侵略加剧,他们对中国的外交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一战期间和战后日美地位的消长变化对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甚大;还有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中国和美国、英国、苏联外交关系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外交状况。三、新中国的外交发展时期外交方针成就作用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

14、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0世纪70年代积极改善中美、中日关系,开拓外交新局面1972年,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

15、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点解读】一、比较唐朝与清朝的对外政策(1)对外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清朝实行对外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对外贸易。(2)原因: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注重发展对外交往。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不断骚扰我国边境地区;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3)影响:唐朝的对外交往扩大了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的国力。清朝的闭关自守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

16、了中国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埋下了隐患。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

17、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以取长补短。 21世纪,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人口、污染、现代病、民族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跨国贩毒走私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球的合作和综合治理。因此加强中外的合作、交流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四、关于对外关系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古代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必然要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直接或间接

18、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甚至相互之间发生战争等。 (2)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同时与统治阶级的对外政策有关。 (3)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历史告诉我

19、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4)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五、如何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的通商口岸,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同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复习

20、时应注意结合世界史的内容分析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应注意结合世界历史潮流分析新时期我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开放的目的、内容、格局和历史作用,以及与旧中国被动“开放”的本质不同。六、台湾问题与中美、中日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的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台湾问题的形成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又与美国及国际其他反华势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问题是当今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1)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

21、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蒋介石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在台湾维持国民政府的统治,从而导致台湾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目前妨碍台湾回归祖国的主要政治因素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2)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主张通过“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关系美国插手台湾是导致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解决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推行“以台反华”和“双轨”政策,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支持台湾的国民党与新中国对抗,甚

22、至直接对该地区武力介入,阻止新中国收复台湾。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仍不断在台湾问题上制造摩擦,不仅阻碍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也影响了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确定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之后,中国向美国正式提出了美对台“撤军、废约、断交”三原则作为中美建交的前提。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只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非官方的关系。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前提。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不断在台湾问

23、题上制造事端,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战略地位再次上升,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但由于在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美国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合作,因而美国仍基本上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前提。(4)在台湾问题上的中日关系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甲午战后,日本割占了台湾,此后日本在台湾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冷战”时期,日本追随美国,鼓吹“两个中国”。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下,日本在一个中国的基本方针下与新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两极格局结束后,日本加快了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步

24、伐,在台湾问题上,强调所谓日本在台湾海峡的“独特的”历史和地缘因素,公开把自己的利益范围,划到包括台湾在内的“周边”地区。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影响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高考导航】【高考举要】一、选择题1、(2006广东高考,11)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D.确立了“联俄”政策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历史的阶段特征来考虑。在1918年时,十月革命刚刚结束,尚无力主动的联合其他国家的革命势力;而孙中山自

25、始至终没有接受列宁主义、更不会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其“联俄”政策是后来在苏俄派出的代表的促使下实现的。故有关各项均予排除。答案:B。2、(2006广东高考,13)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B.C.D.解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的国家地位有一定提高,对此种崛起要恰当的认识与分析。本题用排除法。项错误,因为从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背着中国将中

26、国的主权出卖给苏联可知;项不恰当,后来美国欲将中国变为其半殖民地,因此没有。所以含有两项的选项是错误的,故选择B项。答案:B3、(2004年全国春季)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4、(2004江苏高考,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

27、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

28、下西洋的目的。(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解析:回答第(1)问时,应明确题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意即首先从材料一中概括,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中“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有“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从材料一中的“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得出郑和

29、下西洋的前提条件为“明朝的国力强盛和造船业的发达”,从而解答第(2)问。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概括归纳,从材料一中涉及的人数、船只大小和数量可得出规模大的特点;从材料二中提及的时间和“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得出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等特点。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应结合其对中国自身或中外交往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

30、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专题强化训练】一、选择题中国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回答17题。1、两汉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技术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是缫丝技术 B井渠法 夹纻技术 D造纸术2、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其原因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对东方文化十分仰慕 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统治者大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A.B.C.D.3、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4、中国

31、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并在15世纪初创造过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A.北方始终战乱,南方相对稳定B.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萌芽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D.科学技术的进步5、明朝对外交往频繁,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对外交往结果的是A.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B.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C.传入西方近代生产方式D.传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6、关于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汉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都已开通B.唐朝不仅和亚洲国家频繁往来,和非洲也有往来C.宋元时期中国四大发明开始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D.明清时期,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7、清朝后期开埠通商

32、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加入WTO,本质不同点在A.入关税率不同B.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C.开放地区范围不同D.政府对中外交流采取的态度不同8、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迎接尼克松 走出日内瓦会场 提出“求同存异” 会见田中角荣 A B. C. D. 邓小平曾指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国家是建立不起来的。”在对外开放中,“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芳在第一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912题:9、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事件是A.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以五大国身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33、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参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阵营10、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主要危害和实质是A.维护人权与维护主权并重B.否定国家主权,推行霸权主义C.维护广大人民当家作主D.主张实行全人类的人道主义1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以下有关现今中国的不结盟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主要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团结友好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与美国日本的对抗A.B.C.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此回答1214题1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

34、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13、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明朝政府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一种手段14、明朝中后期,中国外交出现的新情况是( )郑和七次下西洋 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西方传教士带来科学技术 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A B C D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此回答1112题。15、“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 ( )A、

35、坚持独立自主 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 D、推行不结盟政策16、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最全面的是 ( )改变了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 奉行不结盟政策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继续注重发展同第三世界的交往A B C D17、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两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是否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B.是否得到了国际上的援助C.是否是正义的抗战行为D.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21分,17题14分,18题20分,共55分)18、有一种观点认为:自古至今,中国

36、的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从汉朝到明朝为半开放时期;从清朝前期到清朝后期为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主动开放时期。请回答:(1)概括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6分)(2)中国古代由基本开放到闭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3)概括指出清朝的国门是怎样被西方列强逐步打开的?对此,闭关锁国政策应该负怎样的历史责任?(4分)(4)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清朝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6分)(5)你对现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何认识?(2分)19、观察下列三幅历史图片,请回答相关的问题。(12分)图1: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左)访问苏联,图为毛

37、泽东在斯大林(右)70岁寿辰宴会上。图2:1972年2月,毛泽东(左)在寓所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右),后来中美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图3: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左)在寓所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右)、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中),两天后双方宣布建交。(1)结合图1的背景,分析这次会谈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2)图2的会见对图3的会见有影响吗?(2分)理由是什么?(2分)(3)图2和图3的两次会见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大影响?(3分)(4)从上述历史事件,能看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哪些基本点?(2分)20、中非自古以来交往密切,2 006 年是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 周年纪念年,20

38、06 年11 月3 日至5 日,以”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非京峰会在京举行,对继承和发展中非传统友谊,促进中非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l )请概述中国古代唐、明两朝中非友好交往的史实。(6 分)( 2 )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非洲地区取得的反法西斯斗争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8 分)( 3 )下图是喀麦隆发行的纪念邮票,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 分) 材料三:中国和非洲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唐朝和非洲有往来。历史上中非交流的最盛大的一次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同非洲的历史一样都逐渐写上

39、了欧洲殖民主义侵略和凌辱的沉重一页!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饱受了殖民者的野蛮摧残,所谓的文明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让有着悠久文明的人体会到了基于共同悲惨历史遭遇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让两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4)请问: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2分)他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哪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准则?(2分)(5)新中国成立后到至今,非洲友好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事务和关键时刻,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给予中国极大支持。请举出两例说明。(4分)(6)请简述近代非洲殖民地化的历程(6分)。非洲也是反法西斯的战场之一。请列举三件发生在非洲的反法西斯的重大事件或战役。(6分)参考答案15 BBCCC 610

40、 CBDAB 1115 CDCDD 16_17 A A18、参考答案:(1)当时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6分)(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侵略者开始侵略中国。 (3分)(3)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等地的口岸。中法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甲午战争的失败,帝国主义列强更视清政府软弱可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使清政府闭目塞听,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毫无应对策略;闭关政策妨碍了中

41、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4分)(4)目的不同:现阶段的开放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清朝则是为了满足侵略者的要求,以求维护自身的腐朽统治。国家地位不同:现阶段的开放是在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前提下;而清政府则丧失了独立和主权。作用不同:现阶段的开放发展了经济,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清朝的开放则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方式不同:现阶段的开放是与外国平等协商有关开放事宜;而清朝则多是城下之盟。(6分)(5)当前各国间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要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必须吸取以往的教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2

42、分)19、毛泽东与斯大林会见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有影响。、图二的会见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3)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4)独立自主;和平共处。20、( l )唐朝: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或史书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中国;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等)( 2 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先后访间过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4 分)( 2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阿拉曼战役后北非战场发生转折;1943 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育 。(8 分)( 3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表现了非洲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明显增强。(6分)(答出其中3 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2分)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2分)(5)赞扬和拥护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发言。在非洲等友好国家的鼎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历次中

44、国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挫败反华提案,特别是联合国大会多次拒绝台湾“重返联合国”图谋,以及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均得到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答出两点即给4分)(6)殖民地化: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占领非洲西岸、东岸,并开始罪恶的黑奴贸易,随后荷兰侵入;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侵占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地,殖民化程度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6分)大事:19351936年,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1942年阿拉曼战役;1943年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6分)()阿拉曼(2分)()中美苏对日作战一致行动,直到日本投降;剥夺日本扩张的领土,为中国收复台湾澎湖等地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朝鲜独立。(6分)中途岛战役后美军开始在太平洋战场进行反攻;北非战场美英盟军打败德意军队,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6分,说明:答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内容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万隆会议召开,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联系,与很多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非洲许多国家支持下,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作为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6分。说明:答出中非关系发展的其它内容也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