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标全国卷五年命题统计考点范围 考查角度 题型与分值 政治文明(2016课标全国,41)近代列强侵略下中国的开埠通商 非选择题,12分(2013课标全国,29)清政府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选择题,4分(2013年课标全国,40)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 非选择题,15分(2013课标全国,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选择题,4分(2012课标全国,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 非选择题,3分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经济文明(2016课标全国,29)洋
2、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选择题,4分(2015课标全国,28)小农经济顽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选择题,4分(2015课标全国,28)洋务运动 选择题,4分(2014课标全国,28)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 选择题,4分(2012课标全国,3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张謇)选择题,4分(2012课标全国,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洋务运动)非选择题,3分 思想文明(2016课标全国,28)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选择题,4分(2012课标全国,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洋务思想)非选择题,3分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主干排查 一、政治上:18401894年
3、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西方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概况: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 鸦片战争概况: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3)资政
4、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二、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趋商品化。(2)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兴起(1)概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
5、告终。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影响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三、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新思想”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等。(3
6、)实践: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4)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3.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以王韬、郑观应等。(2)内容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四、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 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
7、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西方侵略,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近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兴起。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
8、创预测专题考向 主题一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的侵华 视角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考题1】(2013课标全国,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关键信息 清政府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等地设立领事馆。_ 迁移知识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近代化。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
9、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精要点拨 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1)消极影响: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经济上,攫取了中国大量财富,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客观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速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
10、原创预测主题二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视角1 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考题2】(2015课标全国,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关键信息 1852年,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迁移知识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
11、解析 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答案 D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考题3】(2016课标全国,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
12、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关键信息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迁移知识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开始”,排除A;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排除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态度,不会进行援助,排除D。答案 C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
13、原创预测视角3 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考查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考题4】(2016课标全国,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关键信息 19世纪中期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迁移知识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 材料反映了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非中国主
14、动对外开放,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日常生活用品被外国商品占据,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丧失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 C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精要点拨 不同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史学角度: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
15、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自然经济瓦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通史考向 主题三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跨模块角度综合考查重大历史现象的特点、影响 视角 从社会热点角度隐形考查蓝色经济、海洋主权问题的历史借鉴【考题5】(2013课标全国,40)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
17、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
18、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9、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第(1)问,主要依托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从海洋利用的区域、技术、渠道、海洋意识等方面概括。第(2)问,把握限制是“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对比,结合所学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近代海权的丧失和海洋意识的加强及利用的扩大得出启示。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
20、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通史点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2.经济
21、上(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3.思想上(1)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2)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和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4.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鸦片战争后,伴随洋装、西餐等传入中国,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化,客观促进了中国社
22、会生活的近代化。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课标全国卷第41题热考题型系列之七观点评述型 考题(2012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整合
23、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观点1:“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评析:(1)中国社会有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由于中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当世界向近代过渡时,中国依旧在传统道路上挣扎、徘徊。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2)近代西方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经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政治: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侵略,中国的社会危机逐步加深,促使中
24、国社会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思想文化: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如: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等。社会转型:西方列强的侵略,欧风美雨使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近代化。综上所述,材料观点从历史实际出发,注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性,是全球史观和文明
25、史观的体现。观点2:“冲击反应”模式是错误的。评析: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1)明清时期的中国具备突破传统框架的基本条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思想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基础,而外来侵略、民族危机是次要原因。(3)先进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主观努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
26、变迁。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逐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不过是加速了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进程而已。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1.(视角:全球史观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
27、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据题干,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外交文书改变为“平行的照会文书”。这反映了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故选C项。答案 C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2.(视角:历史反思列强侵华的影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主要
28、反映了()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践踏 B.英国人处理民事纠纷习惯息事宁人 C.中国的行政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英商华民在华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洋人告华人,管事官要“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华人告洋人时,管事官要“一例劝息”。这说明华人与洋人产生纠纷时,一切都要先经过“管事官”,而不是经过中国的法院,“管事官”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A项。答案 A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3.(视角:主干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
29、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故A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答案 D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
30、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4.(视角:社会史观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据题干材料“小轧车日可出衣十数斤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故C项正确。答案 C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5.(视角:主流思潮民
31、族复兴)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A.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B.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D.力图保护自然经济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根据材料“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可知新形势之下张之洞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故选A项。答案 A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6.(视角:历史反思“中
32、体西用”的局限性)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由此可知李鸿章()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874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认为“外患”随时变化,不能用“成法”制敌,意思是面对外患,制敌方法随敌情变化而变化,说明了他质疑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做法,故选D项。从题干内容可知,李鸿章的思考是深刻的,A项错误
33、;李鸿章的反思不是“对外交往”问题,B项错误;李鸿章认为抵御外敌不能用“成法”,未体现“除旧改良”思想,C项错误。答案 D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7.(视角:社会史观中国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论民之行,以士为尊,农工商为卑。论民之业,以农为本,工商为末。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材料二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教育在国内进一步受到重视。申报谓人才“莫若养之于庠序,教之于学舍。如武备、水师、艺术、制造、格致、历算,皆设有专学。”某些专业性较
34、强的传统手工行业如制针业、制袜业、蜡烛业、冶铁业、帆船业等由于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而日趋没落,随着外国商品的进一步畅销,与农业相结合的手工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而新生产方式衍生出来的诸如编辑、记者、医生、作家、翻译家、教师、技师、律师等新的职业逐渐专门化和社会化,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口数量亦随之增加。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整合通史主干探究热考主题突破压轴大题演练原创预测(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前中国传统职业结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职业结构所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新的职业形态、择业机会增多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经济结构、人才培养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分为士、农、工、商四大职业,强调人们的身份区别;工商从业者受到歧视;职业结构相对简单,人们择业范围较窄。(2)变化:传统手工业日趋没落,新的职业形态不断涌现,人们择业机会增多。原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商企业的创办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新式学堂培养了各种专业知识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