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3454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狮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起源在西周之前,王国维先生认为宗法制在西周时产生,两者对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存在着争议,故B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不是

2、王国维的,故A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故D错误。【点睛】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丁山先生认为“不始周公之礼”,即在西周之前宗法制已经存在;王国维认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即宗法制在商朝不存在,在西周才有。2.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B. 知识界要求增强

3、国力的迫切愿望C. 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D. 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C错误;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表明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正确。故选B。3.宋太宗时期,东京出现

4、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脚巷狭小。后来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 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漏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D. 宋代市坊分离现象开始引发官府关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以前,坊市制度是城市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材料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的现象,这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坊市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C项正确;草市是农村集市,材料涉及的城市,故A项错误;

5、材料只是反映北宋东京出现侵街现象,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漏,B项存在以偏概全倾向,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引发官府关注”,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京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联系所学北宋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的史实分析解答。4.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苏区和国统区的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国统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国统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国统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 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 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 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答

6、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保证与国统区之间顺利的贸易往来,结合当时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政府的包围和封锁,可知其主要作用要打破敌人的封锁,故选A;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是要给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或者是减少农民的赋税负担就可以实现的,与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无关,故排除B;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是有不同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而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没法起到这一作用,故排除C;D也与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无关,故排除D。5.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

7、元。这说明当时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

8、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6.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B.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元足轻重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A项

9、错在“切实保障”,排除。元老院受到削弱,不是无足轻重,故C项错误。当时法国政体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7.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B.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C.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D.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答案】B【解析】【

10、详解】材料“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反映了国王的命令低于法律权威,体现了“法律至上”思想,故B正确;国王的命令并不等于成文法,材料并不能说明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故A错误;材料只是以安提戈涅之口表达作者观点,并不能体现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法律至上的观点,而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D错误。故选B。8.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A. 使国家

11、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B. 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变革C.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D. 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持续增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家一直都具备经济管理职能,并非开始,故A项错误;所有制结构依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未发生剧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故D项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内容9.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A. “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

12、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B. “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C.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锻钢”D.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之有六用之”【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灌钢法,该方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最早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徽商出现在清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曲辕梨出现在唐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交子出现在宋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13、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徽商出现在清朝、交子出现在宋朝、曲辕梨出现在唐朝,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才是最早的。10.从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前提与根本动力B. 工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与内在要求C. 政治革命是西方列强扩张最主要的内在动力D. 三大革命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

14、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学革命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政治革命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并不是政治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才是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但是这“三大革命”均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11.下表商务印书馆25年来资金增长一览A. 外资注入使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B. 体现了近代民族印刷业迅速崛起C. 近代商务印书馆不断的发展壮大D. 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业界龙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资金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倍数的增加,可以反映出中国

15、近代商务印书馆不断的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资金的来源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商务印书馆的发展状况,不能体现整个行业的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务印书馆与其它企业的比较信息,故D项错误。12.20世纪90年代,我国历史学者沈志华个人出资140万元赴俄罗斯和美国搜集苏联解密档案,此后又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史料A. 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B. 不受时代影响,价值极高C. 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D. 是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答案】C【解析】“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

16、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说明档案作为史料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C正确;档案史料不是一手史料,A错误;B和D说法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档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

17、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

18、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动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

19、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0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与近代农业发展的差异与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明朝: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

20、商品化程度高)。(任两点均得近代: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影响:明朝: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近代: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造福于人民。【解析

21、】(1)第一小问,明朝:根据材料一“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依据“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可知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依据“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可知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近代

22、:依据材料一“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可知近代农业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自身、商品经济、中国的经济地位等方面来分析明朝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社会的落后等方面分析近代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可

23、知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根据所学可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来分析其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取名的变迁殷商时期史记中记载,彀商帝王从开國君主天乙(就是史书上的成面)起,其后帝均以天干为名。成汤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秦代为避秦谄皇父子楚讳改楚地称荆地为避秦始皇名政,讳夏历正月的正,改读为阴平“征宋代北宋词人周邦彦,名取自诗经中“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的诗句。还有人职的名中有“敦颐”、“世忠”、“信”等鸦片战争以

24、后取名为汉民、右任、天仇、韬奋、强华、振夏、觉民的人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建华、建国、建军、建民、爱华、华、国英、新华、国强、抗美、援朝、保国、跃进、超美等都是很常见的名。20世纪80年代以后彬、婷、昕、妍、璐、萌、伟、涛、毅、飞、宇、巍等名开始大量出现,还有人取名为玛丽、凯特、陈渔悠悠、李姬可晗等据孙风(史记)姓氏、人名文化意义探究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观点:人名演变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迁。论述:殷商时代的以天干命名是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的形象符号,掌握天干地支有利于安排农事或进行占卜活

25、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统治者重文轻武,文人学士队伍壮大,他们采用摘引典故诗文之字取名的做法,以追求高雅深隽的精神气质。宋代也是儒学发展,理学勃兴的时期,理学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点,如取敦颐、世忠、信等名。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感于救亡的急迫与启蒙的必要,士子多取名“强华”、“振夏”、“觉民”。汉民、右任、天仇等名投射出民族意识的勃兴。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建国、同庆、国荣等名字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并追求创新,凸显个性,甚

26、至寻求时髦等。人们喜爱文雅、别致的单字取名,如彬、婷、昕、妍、璐、萌、等,大气魄词也用得很多,如伟、涛、毅、飞、宇、巍等,甚至出现了西方的人名:如玛丽、凯特。同时,单姓四字的名字也悄然兴起,如陈渔悠悠、李姬可晗等。综合概括:名字与时代紧密相连,从取名的趋势反映出时代不断演变的轨迹。而时代不断发展,也为人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人名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人名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观念、历史意识、美学意识、文明意识等。【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人名演变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迁”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历史和所学从“殷商时代的以天干命名是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的形象符号。宋代科举制度得

27、到了发展,统治者重文轻武;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建国、同庆、国荣等名字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以及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等角度进行归纳论证。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朝的司法机构基本沿袭了封建旧制,中央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审判、复核和监察,地方审判权由行政长官兼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

28、06年,清政府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具有审判职能,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法部设置总检察厅,作为最高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1907年,在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府(直属州)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确定了审判公开、允许辩论等原则,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答案】(1)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则;建立独立司法体系;

29、确立公开公正的诉讼和审判制度;重视司法人员的素质提升。(2)鸦片战争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传人中国;清政府认识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开启近代司法改革。【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司法体系的建立、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确定了审判公开、允许辩论等原则、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主要从“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传人中国、清政府认识到司法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等进行多

30、方面分析。点睛:选修模块的考题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有关问题。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美双方着手改善两国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

31、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答案】(1)美国方面: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深受越南战争的拖累;中国方面: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32、等。(2)中、美、苏战略大三角逐步形成并显示出初步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美国方面的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受越南战争的拖累,和中国方面的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即中苏关系恶化、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等方面来回答。(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美和解对

33、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进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发展等方面来回答。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

34、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摘编自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

35、贡献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的贡献。【答案】(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2)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解析】(1)由材料“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 “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 “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从而归纳出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1)从立法实践来看,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从政治角度来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从改造就法律来看,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