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13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3页
2013届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第8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8讲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针对训练1:(2011年浙江文综)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解析】D。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

2、,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备选题(2011年临沂一模)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A B C D【解析】C。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针对训练2:“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

3、史事件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邓小平南方讲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罗斯福新政 A B C D【解析】D。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罗斯福新政也吸取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故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完全排斥市场经济,故不符合题意。备选题(2011年江门调研)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胡锦涛所说的党的基本理论不包括 A社会主义初级阶

4、段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理论 D“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理论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理论是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八字方针,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针对训练3:(2011年河南安阳高三期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为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民的

5、土地问题。下列在中共对土地制度的态度上表述正确的是 ()A一直主张公有制 B新中国成立前主张公有制 C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土地公有制 D改革开放后土地的经营权归农民【解析】D。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制度。(1)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新中国成立前后土改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4)三大改造时期: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仍实行集体所有制,经营权归农民。据此

6、A、B、C三项说法没有反映党在土地政策上的灵活性,说法绝对。本题选D项。备选题(2011年蚌埠市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C。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说明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后。针对训练4:(2010年北京文综节选)主题 茶叶与民族企业 材料“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

7、称“张一元”时间 事件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请回答: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参考答案:从企业发展角度: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

8、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从企业性质角度:从企业经营角度: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

9、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备选题(2011年汕头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 是 尽 量 多 容 纳 人。大 多 数 房 间 被 机 器 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二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10、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1800年 1949年 1957年 1978年 2008年 中国 3.8 7.3 10.9 17.9 45.68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得失?(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11、2)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或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基础);失:但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三大改造急于求成,过渡太快。(3)正确。理由: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变化: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1.(2011年山东文

12、综)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析】C。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

13、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C。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项。3.(2011年上海单科)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材料(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

14、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解析】C。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D项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4.(2011年怀化二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8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我国现在也已经相当接近这一水平,其原因在于()A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其他产业 B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比例相应不断增加 C随着工

15、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工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D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工业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解析】A。材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B项明显错误;“人们来到城市”这说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C、D两项不符合题意。5.(2011年北京一模)多年来东莞曾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取得这一成就的深层历史原因是()A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B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 C东莞市政府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保驾护航【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深层历史原因”,指的是东莞自身为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故产业结构的调整、自

16、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皆是,排除A、B、C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外在政策因素,故答案选D。6.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生产队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段材料反映的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时期是()时期 主题词 A.“二五”(19581962)“大跃进”、赶英超美 B.“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C.“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D.“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解析】A。

17、材料中“合同、报酬、多劳多得”表明是家庭联产承包制,是1978年以来农村中实施的改革措施,所以不可能出现在“二五”时期(19581962)。7.(2011年中山高三统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唱的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请回答:(1)材料一、二所述1950年中国土地

18、改革和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的共同积极作用是什么?从发展的观点看,二者在经营方式上又有何局限性?(2)谈谈你对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1)共同积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局限性: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2)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土地规模经营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土地政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解题方法指导】该题目共有三个设问,都涉及了对土地政策的评价问题。第(1)问、第(2)问找出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共同“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此题要结合两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通过

19、比较分析,即可得出。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点: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其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如包括划分出不同阶 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谈“认识”的题目一般要综合前面几个问题,概括出总结性语言,一般涉及的是规律性的语言。此类问题回答时一定要注意看题目后面的分值,如果分值偏小,一般来讲,只写出规律性语言即可,但分值较大时,要写出观点背后的理由,如:时间、地区、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及影响的具体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