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7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36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要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异同 史料一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魏源海国图志 史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学会读

2、史(1)史料一说明魏源主张改变“蛮夷观”,对西方文明之国不能再称为蛮夷;其意图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2)史料二表明张之洞认为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反映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探究思考(1)分析归纳史料一中魏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其实质目的何在?答案:改变“蛮夷观”;其意图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2)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是如何看待“中学”与“西学”的?其目的如何?答案: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直接

3、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固守传统文化。拓展应用史料(2016陕西渭南二模)“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

4、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答案: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史论形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列强侵略带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2)目的:抵抗侵略,维护封建统治。(3)学习内容:局限于器物层面。2不同点(1)学习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局限于学

5、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目的侧重点不同:“师夷长技以制夷”侧重“制夷”(反侵略);“中体西用”思想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自强。(3)影响不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没有冲破传统的“华夷观”,也没有大规模实践,影响局限于引导先进知识分子关注世界;“中体西用”思想冲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在其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持续 30 多年,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要点二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一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

6、。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康有为 史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 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 年 6 月)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学会读史(1)史料一表明康有为把“民主”“议院”等西方政治理论渗透入传统儒学之中,借助孔子儒学否定君主专制,宣传西学。(2)史

7、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的思想特点。(3)史料三反映了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因为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探究思考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答案:特点:将西方政治理论渗透入传统儒学之中,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西学、变法改制。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因为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拓展应用史料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8、”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据史料,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答案: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史论形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

9、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多元史观理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革命史观: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的代表,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全球史观:反映了新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3现代化史观:洋务派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文明史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理,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