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文化大革命”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政协会议,讨论建立
2、新中国的有关事宜。(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3)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4)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思考】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 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 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是指什么?这一“里程碑”体现了什么原则?2.1954年宪法(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内容:确立了
3、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等。(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4)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职权: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主要权力有制定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等。(3)代表组成: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4)意义:
4、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特点?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思考】政治基础中共有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基本组织指导思想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得到了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拥护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
5、、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思考】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 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工程。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的哪一政策和什么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自治格局形成:我国形成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第9讲
6、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背景:在全国性动乱状态下,民主法制遭到严重摧残。(2)表现随着“全面夺权”的展开,全国各地成立集党、政、军、司法诸权于一身的革命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改革政治体制、改进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3)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建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依法执政,规范政府行为。(5)1
7、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思考】位于烟台市中部的东李家庄是一个普通的小村,随着初冬的到来,人们除了 忙着采摘和买卖苹果、修理农具外,村里早晚串门的人多了,外出打工和走 亲戚的也都回来了原来,这个村正在迎接新一届村干部的“海选”。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3.基层民主选举(1)含义: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2)依据: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全
8、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实践: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4)意义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民主权利做出的努力。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细节2】“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
9、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细节3】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细节1】新中国的成立等于社会主义的开始吗?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以共产党为核心,为领导,各党派团结合作,有什么不好?我们只要是 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敢于揭露错误、批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那就不 怕监督。越是监督我们,我们越是能进步。只有怕人家揭露错误,自己又没 有勇气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才怕人家监
10、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 针,实际上是扩大民主。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7年4月24日)【精析一】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多党制有何区别?1.多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两个以上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总统选举,实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共领导、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邓拓 人民日报总编辑,傅雷 著
11、名翻译家 翦伯赞 历史学家 杂文家 1966年服毒致死 1966年与妻子自杀 1968年与妻子自杀 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精析二】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革”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
12、主法制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历史是无法割裂的。教材在叙述当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时并未追述古代近代的民族政策。备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羁縻政策】中国古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政策。在古代“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影响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
13、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演变发展大致是: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隋唐,衰落变质于元明清。羁縻政策对近代民族政策产生影响,它的某些合理内核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吸收、借鉴,并发扬光大。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一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对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影响重大;(2)“因俗而治”的地方行政管理与人事安排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链
14、接高考】(2009高考广东历史,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点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它是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教材叙述
15、法制建设较少,且侧重于宪法,其他社会法几无涉及。对此,下述材 料是一个补充。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行为定为刑事犯罪,醉驾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点评:“醉驾入刑”法律法规的出台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法律完善、社会进步的表现,意义深远。这一规定为从根本上解决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维护公民切身利益。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文革”“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由此,中国不仅找到了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由
16、于改革开放提前了十多年,产生了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使中国改革获得了难得的国际环境,并在此期间奠定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使得中国在后来的苏东剧变中能够有效地抵御“多米诺骨牌效应”。此外,“文革”使中国的改革在共和国的缔造者这一代人手中提前发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改革开放的阻力和压力;“文革”还彻底地破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权威,为中国真正走向现代民主与法治奠定了社会基础;“文革”中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分化、大融合,为中国的新生代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客观上起到了好的作用。吴鹏森文化大革命的潜功能分析点评:材料认为“文革”产生
17、了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使得中国在后来的苏东剧变中能够有效地抵御“多米诺骨牌效应”。该论从“文革”后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来肯定“文化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 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 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 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
18、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目标限制性条件途径1.材料阐述的思想观点材料思想观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2.吸取的是什么历史教训3.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关键词由得出【加强法制建设】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结合所学整理得出答案观点:加强法制建设。提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由材料未
19、涉及处概括关键词)概括关键词由背景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受到破坏(材料未涉及)【“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由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可知:新时期提出了法制建设的方针;修改宪法;法律体系形成;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材料未涉及)【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第10讲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中国有香港、台湾问
20、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 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 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解决香港、台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这一设想的提出有何重大历史意 义?【思考】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的设想;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九条方针”。(2)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3)立法保证: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21、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4)定为国策: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提出和定为国策(1)酝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2.过程(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
22、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的主权。3.意义(1)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条件(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了议事日程。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停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3.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放宽,两岸民间交流增加。4.会谈: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5.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6.立法:2005年,
23、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7.目前:两岸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成为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背景:“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细节1】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1)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2)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3)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细节2】港澳回
24、归有哪些有利条件?(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港澳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3)港澳同胞渴望回归。(4)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港澳问题是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因为历史上港澳被外国侵占。台湾问题是人民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的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属于中国内政,不属于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
25、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精析一】多角度理解“一国两制”构想。1.特定含义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细节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是一样的吗?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重大区别。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2.提出原因:“一国两制”构想是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3.重大意义:它坚持
26、和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推动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为处理国家、地区间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它是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必须坚持的原则、方针和政策。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比较项目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不同点解决问题 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而设置为妥善解决港、澳、台问题,为实现祖国统一问题而设置权限民族自治权高度自治权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历史作用 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自治程度
27、无高度自治权享有高度自治权【精析二】列表比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相同点(1)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台湾问题也称台海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国民党集团败 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最早出现于1955年寓居美国 的李宗仁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二战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 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出现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内战并败退台湾 有关。【精析三】当前阻碍
28、祖国统一台湾的因素和有利于祖国统一台湾的因素有哪些?1.阻碍因素: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存在是另一个巨大的阻碍因素。2.有利因素(1)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2)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3)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4)“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这两个历史概念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没有涉及,但在高考中多有涉
29、及。【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康熙元年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戚继光抗倭】戚继光(15281588),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带领的
30、军队为“戚家军”。【汪辜会谈】汪辜会谈: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在海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推动了两岸谈判进程,也促进了两岸交流蓬勃发展。(“汪”是指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辜”是指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链接高考】(2010高考海南历史,6)“遥知夷
31、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点评: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台湾省的侵略扩张由来已久。16世纪晚期,丰臣秀吉就做开了实现合三国(中、日、朝)为一的美梦,第一个点燃了对我领土台湾的吞并野心之火,于1592年、1596年两次发动侵朝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但却以失败告终。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侵略者强迫清政府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战后根据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
32、茨坦公告,台湾已归还中国,但日本右翼分子总不甘心,多年来勾结台湾当局反对中日建交,破坏中日贸易,与台湾当局搞所谓的“实质关系”,提升日台关系,不时有不利于中日关系的言行出现,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给日本的对外形象抹黑。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共同的文化和信仰是维系海峡两岸血浓于水亲情的纽带,妈祖信俗即为一 例,但教材叙述很少。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重要补充。“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目前已从湄洲岛妈祖庙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300万台湾同胞中,有1
33、700万信仰妈祖。“妈祖信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信众联系、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申遗过程中,“妈祖信俗”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支持。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点评:“妈祖信俗”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祖国统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
34、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愤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点评:史料以台湾人民的观点说明,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对此,你有何看法?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 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 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
35、3年,大陆与 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 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 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 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整理得出答案两岸民族认同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划分材
36、料层次概括关键词由得出【民族认同感】由得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由得出【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由得出【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目标限制性条件途径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海峡两岸关系根据材料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
37、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考】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 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国与苏联结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1
38、)背景: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激烈。(2)内容“另起炉灶”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奠定了基础。“一边倒”内涵: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
39、)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思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 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历史意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40、,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1)日内瓦会议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意义: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万隆会议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概况: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影响:加强了中
41、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思考】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 把中国抬进来的。”这话表明了什么?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有什么意义?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1)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2)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3)中国在内政、外交上成就显著,影响力提高。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三、历史性的握手【思考】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这一事件后中美关系有何重大发展?中美什么时候正式建交?1
42、.中美关系正常化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国际交流与合作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表现(1)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43、3)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改善、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2.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细节1】“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矛盾吗?“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细节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
44、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细节3】什么是求同存异?“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细节4】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的阶级属性、民族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我
45、们可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弱国无外交”。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 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做外侨来看待,享 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精析一】列表比较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 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 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 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46、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 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内容含义意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续表)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中国维和军人 2000年9月安理会常任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精析二】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47、2.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属于第三世界,十分重视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 关系。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如中非合作论坛、“万隆精神”、第三世界等,备 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中非合作论坛】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2000年10月提
48、出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非洲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重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万隆精神”】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人们把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及影响统称为“万隆精神”。【第三世界】第三世界这一名词最先由一位经济学家提出。“冷战”时期,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为表示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界定
49、自己。1973年不结盟国家在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这个概念。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毛泽东在1974年同赞比亚总统谈话中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按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概念,第三世界是一个世界性阶级分析得出的概念。第三世界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主体世界。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链接高考】(2011高考海南历史,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
50、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点评:中非合作论坛进一步发展了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和非洲的发展进步,而且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教材对中美关系的展望问题没有涉及,但这又是高考经常涉及的问题。下述 材料可以作为参考。温家宝在访美演讲中说:近百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曾共同抗击法西斯,也曾有过严重对立。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以
51、其远见卓识和非凡魄力,开启了长期封闭的中美关系大门。综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即: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华网点评: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各方面合作,不仅关系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一定意义上也超过两国的范围。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我国需要解决友好关系数量少和质量低的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第一是思想转变,要认识到成功的战略是需要进行及时调整的,而不是坚持固定不变的原则。只有承认国
52、家战略需要调整,才有可能进行战略调整。第二,国家战略有必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建设正义、公平与和谐的社会转变。第三,加快实力建设从经济优先向综合国力要素平衡发展的转变。第四,外交可考虑从不结盟向“全天候战略伙伴”转变。建立尽可能多的全天候战略伙伴,提高友好关系的质量。2011年5月31日新华网点评:教材阐述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而材料认为我国的外交政策应进行调整,即从“不结盟向全天候战略伙伴转变。建立尽可能多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对此,你有何看法?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
53、凡的道路。从50年代出席万隆 会议和日内瓦会议,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到1971年恢复在联合 国合法席位,实现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 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苏丹达尔富尔等国际热 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 在各种多边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 在政治、安全、经贸、人权、卫生、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我们积极推动东亚系列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 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张业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关键词由得出【参
54、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由得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由得出【积极参与解决地区争端】由得出【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利益】由得出【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推动区域合作机制】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目标限制性条件途径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结合所学整理得出答案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与和平关系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解决地区争端;加入WTO等国际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
55、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概括关键词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材料未涉及)【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入WTO等国际组织】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单 元 整 合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国家制度性质发展演变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体1954年确立,“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十
56、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完善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1949年确立,1982年健全和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49年初步建立,1956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和完善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时间指导方针原因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
57、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20世纪70年代发展同美、日、欧洲的“一条线”外交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二、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20世纪80年代不结盟政策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三)全球(整体)史观【解读】全球(整体)史观
58、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
59、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示例】(2011高考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B.C.D.【命题分析】本题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主题,既考查了老子、屈原的政治主张,又考查了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解答本题时应有整体史观。【答案】C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
60、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1)“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
61、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做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四)革命史观【解读】革命史观(也叫阶级斗争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示例】(2011高考广东文综,2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做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命题分析】本题以某学者言论切入,以革命史观的视角,通过国际工人运动这一类型的历史事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及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重心在于对巴黎公社革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难度一般。【答案】D第9讲第10讲单元整合第11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