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05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六国年表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六国年表 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内容赏析】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知识梳

2、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迁徙()西畤()僭端()胪于郊祀()暴戾()藩臣()西羌()夷狄()岐雍()相侔()踵()亳州()丰镐()矫称蜂出()晏然()xzhjinllfnqindqmuzhnbhojioy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秦杂戎翟之俗()(2)东竟至河()(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竟”同“境”,边境,疆界“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宾”同“摈”,排斥国的联盟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 作西畤用事上

3、帝,僭端见矣诗书所以复见者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慈父见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汝真女子之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出现动词,见到动词,见面动词,拜见副词,用于动词前,可译为“我”副词,表被动名词,见识动词,接见通“现”,动词,出现(2)用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礼之用,和为贵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资用不尽割鸡焉用牛刀识众寡之用者胜可汗向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动词,采用动词,任用名词,用处介词,因为名词,资财动词,需用,需要名词,用法动词,做,为动词,主持介词,在(3)略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

4、略不具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此其大略也老人略知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敬亭丧失其资略尽动词,简略动词,夺取副词,大概名词,要点副词,稍微副词,丝毫副词,几乎,差不多(4)诸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著诸所闻兴坏之端投诸渤海之尾不识有诸(5)表表六国时事表里如一聊表寸心荆人欲袭宋,使人表雍水亮自表后主行为万世之表代词,各代词,众,各兼词,相当于“之于”兼词,相当于“之乎”名词,外表动词,表达动词,测量,标记动词,列表叙述动词,上表名词,表率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_(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_(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5、名词作动词)_(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_(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_(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_(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_做国相取法称雄享受禄位跟随,接续向东像蜂群一样(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_(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_(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_用耳朵地处偏远使强大以为先为感到担忧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古义:_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3)诸

6、侯史记尤甚古义:_ 今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有学问的人。达到目的。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4)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古义:_今义:住户;家庭;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5)表六国时事古义:_今义:最近的国内外大事。(6)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古义:_今义:不必。民间。当时的事。为什么一定要。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判断句)译文:_(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判断句)译文:_(3)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译文:_(4)誓盟不信。(被动句)译文:_东方是事情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情最终成熟的地方。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有学问的人拘

7、泥于自己的见闻。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5)威重于诸侯。(状语后置句)译文:_(6)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省略句)译文:_(7)营岐雍之间。(省略句)译文:_(8)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固定句式)译文:_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到秦献公以后(秦国)常常胜过其他诸侯国。(在)岐、雍一带苦心经营。诗书再现人世的原因,是它们大多被民间收藏。常识速览探背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六国的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

8、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纠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巧识文表“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 10 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整体探究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国的?_【答案】司马迁在序文中谈到了战国阶段形势的主要特点:诸侯中的大夫执掌国政,晋国的六卿独揽国家大权,田常杀死齐简公,诸侯也无动于衷,纷纷忙于战事,

9、各国的要务在于加强军事兼并,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在这种情况下,秦以武力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认为,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暂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时世而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司马迁的认识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2结合六国年表的独特之处,分析“表”在史记中的作用。_【答案】六国年表作为“十表”之一,与其他体例有不同之处。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序文;表文。表文,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了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

10、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正因为表文的存在,弥补了纪传体以写人为立,叙事脉络不足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了解各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3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表格式作品?_【答案】纵向截取看。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横向选择看。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单线看,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又可以从微观上把握事态。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从而客观评价历史。局部探究

11、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目。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句中加点的词语。(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译文:_(2)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译文:_(3)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译文:_【答案】(1)各诸侯十分安然,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2)(各国)都致力于使兵力强大,吞并敌国,纷纷使用欺诈的计谋,合纵连横的外交主张兴起。(3)盗用名义的事件层出不穷,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信,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2上题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翻译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词义角度审视,这属于何种语言现象?_【答案】古今异义

12、。古今异义词1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2一般规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

13、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 败幽王,周 东太史公读秦记,读到犬戎打败周幽王,周王室向东徙洛邑,秦襄公始 封为 诸

14、侯,作西畤 用 事迁移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作诸侯,建造西畤来祭祀上帝,僭 端 见 矣。上天,就感到超越本分的迹象出现了。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作:建造。用:相当于“以”,目的连词,来。僭jin:超越本分,过分。端:征兆,迹象。礼 曰:礼记上说:“天子祭天地,诸 侯 祭 其 域 内 名山大川。”今“天子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 杂戎 翟之俗,先暴戾,后 仁 义,位 在藩秦国混杂戎狄的风俗,重暴虐,轻仁义,处在捍卫王室的臣 而 胪 于 郊 祀,君 子臣子的位置却陈列天子祭天的器物举行郊祭,有识之士为惧 焉。此十分担忧。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可意译为“看重”

15、“轻视”。藩fn臣:捍卫王室的臣子。而:转折连词,却。胪:陈列。郊:祭名天子祭天地。惧:为动用法,为担忧。焉:指示代词,代臣子祭天这件事。及 文 公 逾 陇,攘 夷 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到秦文公越过大陇山,攻打夷狄,尊奉陈宝神,在岐、雍一带苦 穆公修政,东 竟 至 河,则与齐心经营,秦穆公整顿内政,东边的疆界扩展到黄河,就跟齐桓、晋 文 中 国 侯伯 侔 矣。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地位等同了。逾:越过。攘rn:侵夺,攻打。营:经营。修:整顿。竟:同“境”,边境,疆界。河:黄河。侔mu:相等,等同。是 后 陪 臣 执这以后大夫执掌各诸 政,大夫 世禄,六卿擅 晋权,征侯国的国政,大夫禄位

16、世代相承,晋国的六卿掌控大权,操 伐 会 盟,威 重 于 诸 侯。纵晋国的军事和外交,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是:这。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称陪臣。禄:名词作动词,享受俸禄。擅:专断。征伐:在此指军事。会盟:在此指外交。于:介词,比。及田到田常 杀 简 公而相 齐国,诸 侯 晏然 弗 讨,常杀掉简公后做了齐国的宰相,各诸侯十分安然,不出兵讨 海 内 争 于 战 功 矣。三 国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韩、赵、魏三国后来终 之 卒 分 晋,田和亦灭 齐 而 有 之,六国之终于瓜分了晋国,田和也灭掉了姜齐并建立了田氏齐国的政权,六国的盛 自 此始。强盛从此开始。相xin: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17、。晏yn:平静。讨:讨伐。卒:最终,终于。务 在 强 兵 并 敌,谋 诈用各国都致力于使兵力强大,吞并敌国,纷纷使用欺诈的计而 从 衡短长之说 起。谋,合纵连横的外交主张兴起。务:致力,努力从事。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用:使用。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说:学说,主张。起:兴起。矫 称 蜂 出,盗用名义的事件层出不穷,誓 盟 不 信,虽 置 质 剖 符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信,犹不能 约束也。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矫称:盗用名义。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信:被相信。虽:即使

18、。置:交换。秦 始 小 国 僻 远,诸 夏 宾 之,秦国开始只是一个小国,地处偏远,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比 于 戎 翟,至 献 公 之 后 常雄把它跟戎狄同等看待,到秦献公以后秦国常常胜过其 诸侯。他诸侯国。诸:各。宾:同“摈”,排斥。于:介词,跟,同。雄:称雄,胜过。论 秦 之 德谈到秦国最讲德义 义 不 如 鲁 卫 之 暴 戾 者,量 秦 之兵不如的行为也不如鲁国卫国最暴戾的行为合乎德义,估量秦国的兵力不如三晋之强也,然 卒 并天下,非必险 固 便 形 势三晋强大,可是它最终却吞并了天下,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 利 也,盖 若 天 所助焉。有利条件,好像是上天在帮助它。量:估计。卒:终于

19、,最终。形势:地势。或 曰“东 方 物 所 始 生,西方物 之成有人说“东方是事情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情最终成 孰”。夫 作 事 者 必 于 东 南,收 功 实 者 常 于熟的地方”。大凡发起大事的人一定在东南,而获得成效的人常在西北。故禹兴 于 西 羌,汤 起 于 亳,周 之 王 也 以西北。所以禹在西羌兴起,汤在亳州兴起,周朝完成王业是凭借丰 镐 伐 殷,秦 之 帝 用 雍 州 兴,汉 之 兴 自 蜀 汉。丰镐攻打殷,秦国的皇帝在雍州兴起,汉朝在蜀汉兴起。物:事,事情。于:均为介词,在、从。自:介词,在。秦 既 得意,烧天下诗书,秦国达到目的吞并六国之后,烧毁了天下的诗书典籍,诸 侯

20、史 记 尤 甚,为 其 有 所各国诸侯的历史书籍更是毁得厉害,因为这些史书有刺 讥 也。诗书所以 复 见 者,多 藏嘲讽秦国的内容。诗书再现人世的原因,是它们大多被人 家,而 史 记 独 藏 周 室,以 故 灭。民间收藏,而各国史书只藏在周王室,因为这个原因被毁灭。惜哉,惜 哉!可惜啊!可惜啊!既:已经,之后。得意:达到目的,在此指吞并六国。史记:记载历史的 书的通称。甚:厉害。为:因为。其:代各国史书。所以:的原因。复:再。以:因为。故:原因,缘故。独 有 秦 记,又 不载日月,其 文略 不具。当时只有秦记保存下来,但书中又没有记载年月,它的文辞简略不详细。文:文章内容。不具:不详细。然战国

21、 之 权 变亦 有可颇采者,但战国时代的随机应变和谋略也很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何 必 上 古。秦 取天 下多 暴,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上古呢。虽说秦国夺取天下多采用暴力手段,然 世 异 变,成 功 大。但能随着时世的不同而随时改革政治,取得的成功也大。可:值得。颇:很。采:采纳,借鉴。何必:为什么一定要。成功:成,完成;功,功业、功效。传 曰“法古书上说“要 后 王”,何 也?以 其 近 己 而 俗 变取法后王”,为什么呢?因为后王更接近我们的时代,而且习俗的演变相 类,议卑 而 易 行也。和我们相似,他们的议论近实而易于实行。传zhun:古籍的统称。以:因为。其:代后王。类:类似。卑:浅易。学 者

22、 牵于所闻,见 秦 在 帝 位 日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看到秦朝统治的时间浅,不 察 其 终 始,因 举 而 笑 之,不 敢 道,不长,就不去考察它的历史,于是拿来作为讥嘲的对象,不敢称道它,此 与 以 耳 食 无 异。悲 夫!这跟用耳朵吃饭没有什么区别。可悲啊!学者:有学问的人。于:介词,被。牵:牵制,限制。日浅:时间短。因:于是,就。道:谈论,研究。以:介词,用。余 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 后,起周元王,我于是根据秦记,紧接在春秋之后,从周元王开始,表 六 国 时 事,讫 二 世,凡二百七十年,列表叙述六国时代的事情,到秦二世终止,共二百七十年,把著诸 所 闻 兴 坏 之 端。后 有

23、君 子,以 览自己知道的各国兴衰的始末记述下来。以供后代的有识之士观焉。观览。因:根据,凭借。踵:跟随,接续。表:名词作动词,列表叙述。迄:终止。凡:共。端:开端和末端。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私藏的诗书等书籍要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

24、“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手法残暴,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应用角度】“进步与倒退”“暴政者的愚蠢”“历史的车轮”“禁锢与开放”“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等。山东等地删减经典引发争议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无独有偶,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此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对此次禁令,山东省教育厅给予如下解释:出此禁令是因为考虑到一些学校开展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

25、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孩子的心灵。比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学生。湖北省武昌九龙井小学对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本重新进行了打印编排,“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解释,他们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最佳出路和删节行为截然相反,湖北武昌积玉桥学校要求小学毕业生,必须能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经

26、典。校长祝正州认为,这些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阅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武汉中学特级教师萧兴国说:“若人为地把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媒评文摘】三字经等进校园,是这些年“国学热”的一部分。“国学热”的出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有必要,但不少人推动“国学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眼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希望用国学来教化人心。如果不能改良社会生活本

27、身,而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的希望寄托在几本旧学读物上,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齐鲁晚报史记六国年表论六国包括魏、韩、赵、齐、楚、燕(按照太史公的六国年表的编排方式,名曰六国,实记七雄,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在拟定标题时,没有将秦计算在内)。北宋大文学家苏洵的一篇六国论已经高度地总结了六国失败的根由,然而事隔数千年,事、时瞬息万变,历史不断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与演变,我们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下六国兴衰之因。太史公说秦之暴政连鲁、卫都自叹不如,兵力也不及三晋之强,但秦国最终吞并天下,傲视群雄,并不是凭借着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好像是上天在帮助他。而苏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史公

28、认为凭秦的施政和武力灭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好像是得到上天的帮助。而苏洵直接指出灭六国者六国自身也,把灭亡的根由直接归咎为他们本身。苏洵的诠释也许是最为科学的总结,得到历代史学家的公认。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从太史公的总结来看,我认为他有更多的理由没有写出,或者在当世也不便于写出。纵观古今,得天下者无一不是兵戈杀伐,浴血奋战而夺取政权,暴政是对所属的国内百姓而言。百姓本身就是政权驾驭的主体,只要他们不造反,施政也算适得其所。暴政的实施更多的是榨取百姓的财物,众多的百姓对于强大而凶恶的统治只能听之任之而且要顺之,不然便有灭族之灾。因此我个人认为秦施暴政和灭六国没有太大的牵连。兵力不及三晋之强,说明

29、了秦灭六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军队,而是依靠策略。我想这个就是苏洵所说的不断地攻伐,不断地接受胆小怕事之国的贿赂,逐渐蚕食,最后集中兵力灭之(远交近攻)。但是这样的谋略绝对不会是某一人而为,而是一大群有志之士为秦国定下的灭六国得天下的大政方针。在战国时期,奇人异士层出不穷;经天纬地之才,纷纷出世,好像都为乱世而生。三教九流,儒、俗、道各家各派,诸子百家,各择君王而投之。有一个层面值得注意:凡是别国弃用或者不得志的能士一到秦国,便都受到国君的厚礼,而且能量才得到高位。我想其他六国没有一个国君能办到。虽然到秦的能人最后的下场均不落好,但是秦的国君能知人善任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这些贤者能给他定下长

30、远的大政方针的基础。商鞅和张仪从根本上改变了秦的劣势。前者变法,奖励耕种,抑制局部商业贸易,加强国内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利用个人三寸不烂之舌让贪占小便宜的大国吃大亏,且挑起六国内部不和的矛盾,这样的能人何止值十万雄兵!他俩是秦国谋士中杰出的代表,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所以秦灭六国是人也、士也!施政好坏,兵力多寡,地势险峻均为次等!不妨这样总结,灭六国者乃秦国而非六国也。知人善用并许以高位是秦成功的关键!【精要赏析】文章从太史公和苏洵对秦灭六国的观点出发,有理有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层层推进,步步演绎,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

31、文章结构紧凑,论证严密,语言整散结合,旁征博引,反古人之意而用之,是篇不错的文章。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秦杂戎翟之俗B东竟至河C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D三国终之卒分晋【解析】A 项,“翟”同“狄”;B 项,“竟”同“境”;C 项,“宾”同“摈”。【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 始:才B僭端见矣僭:超越本分,过分C其文略不具具:详细D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侔:相等,等同【解析】A 项,始:开始。【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C.故

32、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解析】A 项,因,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 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 项,于,介词,从/介词,跟。D 项,也,均为陈述语气词。【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解析】A 项,何必,古义为“为什么一定要”,今义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B 项,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为“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整个国家”;D 项,形势,古义为“地势”,今义为“事物发展的

33、状况”。【答案】C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秦襄公始封为诸侯A威重于诸侯 B学者牵于所闻C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解析】B 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 项,状语后置句;C 项,省略句;D 项,判断句。【答案】B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

34、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

35、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

36、,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同“崎岖”。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C人众车舆舆:众多D政由一家由:如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 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释为“父母”正确。B 项,反覆:翻转,从原文看,指越人“杀王降汉”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正确。C 项,舆:众多。从“人众车舆”的结构特点上可以推知“舆”和“众”意思相同,指众多。D 项,由:从。“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

37、语。【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陆生因说佗曰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解析】本题考查“因”“而”“乃”“所”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第二个是介词,凭借。B 项,第一个是连词,来;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C 项,第一个是副词,就;第二个是副词,竟,反而。D项,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短语,可译为“的”。【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

38、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B项,从尉佗对陆贾说的话来看,他认为自己有将相之才、帝王之能,但并没有提“

39、南越君民同心”。【答案】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译文:_(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文:_(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3)“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40、答案】(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参考译文】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陆贾于

41、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

42、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

43、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

44、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课文 24 段,完成 1013 题。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汤起于亳 起:兴起B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

45、颇采者采:采用C传曰“法后王”传:流传D凡二百七十年凡:总共【解析】C 项,传:古籍的统称。【答案】C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A烧天下诗书B诸侯史记尤甚C议卑而易行也D东方物所始生【解析】B 项,史记,古义: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今义:指司马迁编的史记。【答案】B1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西方物之成孰A汤起于亳B汉之兴自蜀汉C见秦在帝位日浅D东方物所始生【解析】D 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B 项为状语后置句,C 项为省略句。【答案】D13翻译下列句子。(1)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译文:_(2)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译文:_【解析】(1)句要抓住“作事者”“收功实者”。(2)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答案】(1)大凡发起大事的人一定在东南,而获得成效的人常在西北。(2)为什么呢?因为后王更接近我们的时代,而且习俗的演变和我们相似,他们的议论近实而易于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