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时空坐标 总述: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时段特征概览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
2、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内容索引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模块结合 本阶
3、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干知识排查 3.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
4、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过程(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2.后期(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
5、的要求和愿望。(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3.影响
6、(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六、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7、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1.对列强侵华的四方面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
8、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热考重点深化(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五大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学
9、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3.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1)突破 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原因 经济: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阶级力量: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
10、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4.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3)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剪辫易服”、文明礼仪等,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11、短板1 对知识的时空定位不准确例1(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 高考短板突破 解析 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A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C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针对练1
12、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
13、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短板2 数据转化为具体知识的能力不足例2(2016江苏单科9)右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解析 针对练2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解析 返回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近代中国经
14、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 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推广。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主干知识排查(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3)性质 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
15、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4)意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表现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 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
16、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三、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3)辛亥革命时期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交通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
17、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2)通讯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3.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8、。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热考重点深化(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贡献(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
20、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瓦解和冲击封建正统思想
21、的统治地位,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得到独立发展。4.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5)
22、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短板3 对重大历史概念的史料解读不清晰高考短板突破 例3(2016 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
23、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解析 1865年 1894年 增幅 进出口总值 12 019.7 28 605.9 137.99%进口值 6 003.6 14 605.4 143.28%出口值 6 016.1 14 000.5 132.72%针对练3 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解析 仅依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无法推断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A项解读错误;B项解读过于绝对,排除;进口值增幅超过出口值增幅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值入超情况逐年增长,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对世界市场的
24、依附日益加深,C项解读正确,D项解读错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解析 短板4 调动知识不力、思维发散不够例4(2014江苏单科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
25、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 针对练4 “以中国之大,乃重受其(通商)害者,何哉?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原其故,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近代商务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商业的不利影响 B.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 C.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 D.对外通商是官场腐败和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解析 返回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1.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 林则徐:近代中国
26、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主干知识排查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
27、了原有的意义。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2)主张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特点 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4)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
28、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1)提出 1905年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 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表
29、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1.多元史观认识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资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热考重点深化(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
30、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2.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31、(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3.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演进认识(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2)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进:一条主线: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选择取舍的渐进历程。两个基本观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短板5 空间节点模糊、忽视史料时代性高考短板突破 例
32、5(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析 针对练5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早期
33、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短板6 巧妙利用史料主题定位答案意识不足例6(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 针对练6“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34、。”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解析 返回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3)社会经济: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
35、;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5)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中国近代化恒久的热点话题(1)中国经济方面的近代化 起步阶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中国政治方面的近代化 近代前期各阶段阶层的救国主张。从专制
36、到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国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4)社会生活方面的近代化 变迁原因: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变迁表现:衣食住行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中国 西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国内环境 政府 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37、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 市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 国内环境 技术 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 教育发达,技术先进 资金 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 拥有雄厚的资金,金融业发达 国际环境 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 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 4.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学习过程 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
38、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追求独立、民主、富强。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针对训练 解析答案 123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
39、简要分析。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23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
40、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23(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123解析答案 解析 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
41、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答案 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123解析答案 解析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 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3.(2015江苏单科)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
42、,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123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
43、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解析答案 123(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解析答案 123解析 依据战后多个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中国乃不国矣”等信息,再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析其危害。答案 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
44、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答案 返回 123解析 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并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状况加以说明。答案 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 押题1(考向: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事件)有学者指出:“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则往往遭到严厉的谴责。”这种对义和团的评价模式也可用于()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解析 押
45、题2(考向:新思维认识晚清统治结束)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有言:“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获得统治权 C.演绎了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D.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权力 解析 押题3(考向:近代化史观认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认为,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按此
46、标准,不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是()A.洋务新政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解析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 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 押题4(考向: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认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他们()解析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押题5(考向:社会危机与救亡主题的关联史证)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
47、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危机的影响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 衙门堂审记录(节选)(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押题6(考向:社会习俗变迁的史证)下图内容摘编自1908年图画新闻。这反映了当时()A.官府任意干涉社会生活B.社会舆论关注
48、男女问题 C.媒体报道比较客观公正D.传统观念影响司法判决 解析 解析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官府任意干涉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虽然新闻报道中提到此事,但并不能说明社会舆论都在关注,故B项错误;题干中媒体报道并未对此事提出看法,故C项错误;题干中官府依据有伤风化的传统观念将一对青年男女收押,说明了传统观念影响司法判决,故D项正确。押题7(考向:破解全国卷41题的命题切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答案 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 战国后期各国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的成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八国联军侵华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