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2过程(1)金田起义:1851 年,广西桂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2)永安建制:1851 年 9 月,在永安封王,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1853 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政权。(4)全盛:经过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达到鼎盛。(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 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2)
2、评价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_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性:它是农民_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主义2资政新篇(1859 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3)评价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_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资本主义(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 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
3、64 年,天京陷落。(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_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反封建反侵略 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2条件(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_”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新政(2)组织基础:1894 年成立兴中会,1905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4)群众条件:1911年5月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5)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
4、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3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同盟会(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概况: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五色旗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_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
5、一座丰碑 国民全体君主专制制度【误区警示】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生活进一步贫困,阶级矛盾激化。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是国内本已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一次总爆发。【图解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辨析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名师点拨
6、】1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2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它仍没有摆脱旧式政权的影响,专制、等级色彩明显,又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图解历史】【微点提醒】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因此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名
7、师指津】(1)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精巧点拨】三词巧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1)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自由平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利。(3)三权分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果:1912 年 3 月,_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2性质:是近代中
8、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_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功绩(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袁世凯反帝反封建(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3)使_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_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民主共和近代化答题术语1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2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4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
9、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旧交替时代,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一、湘军的建立与晚清清朝政局的变动 1曾国藩和湘军:曾国藩(18111872 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 年中进士,1839 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 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 年 2
10、 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2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另外,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 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
11、结起来。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3朝廷式微,中央集权破坏,突出表现为东南互保的出现1900 年 6 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于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
12、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 年辛亥革命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 1901 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
13、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
14、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立宪运动(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 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2)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 年 1 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3)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 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
15、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4)结果:1911 年 5 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从不同角度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
16、前的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探究:(1)根据史料一,试从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等方面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教你读史 史料一分三段分别揭示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度。第一段“农民渴望得到土地”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第二段“分田到户”“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第三段“错误的,空想的”语句表明纲领的空想性。提示 革命性: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7、。落后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史料二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儿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 年)论从史出 史料二反映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失望和指责,认为太平天国政权已经跟晚清政权没有多大差别,这说明马克思从先前肯定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性转变为指责,实质上看到了太平天国政权后期的堕落和蜕变。史料三 下
18、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探究:(2)史料三以怎样的史学立场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并说明判断的理由。教你读史 史料三的笔记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提示 史观:近代化史观、唯物史观。理由:近代化史观:打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是太平天国运动担负的双重任务。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方案,具有近代化因素。唯物史观:太平天国的斗争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的军事斗争严重破坏了此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废除商品经济,这些政策都是历史的倒退。1分析归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
19、区别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2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性反思太平天国在“进步”的表征下存在理性上的倒退。表现如下:(1)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朝中不但等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洪秀全等诸王等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
20、乱,圣灵乱封。出于反满的需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曾是洪秀全等人的崇拜者。不过孙中山也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2)经济上,使中国最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香港避难,促进了两地的发展。(3)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4)制度上,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成效可言。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视角 1 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命题天朝
21、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解题时注意结合两个纲领的内容进行分析。对点 1(2017泰州高三模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解析: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 A 项错误;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
22、天国极少数领袖的赞同,故 B 项错误;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 D 项正确。视角 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天京变乱的发生、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矛盾之处等,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题时需结合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内涵来分析。对点 2(2017黄山高三质检)1862 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B认
23、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C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B解析:由“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可以看出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选择 B 项符合题意。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史料一 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 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 19 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探究
24、:(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 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毁了一个王朝”是指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指建立中华民国,让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提示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 19 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史料二 辛亥革命的喜与悲论从史出 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
25、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史料三 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2)根据史料三,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
26、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提示 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
27、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视角 1 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命题同盟会的组织领导、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经济的发展、保路运动的契机与新
28、军的革命主动精神等,共同促成了武昌起义。解题时需结合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分析。对点 1(2017曲靖高三检测)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 1911 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B解析:根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许多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 B 项正确。视
29、角 2 从新史观角度命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解题时需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辩证统一角度分析。对点 2(2017大庆高三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C解析:材料中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规定,体现出革命党人没有真正领悟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本质是以分权制衡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故 C 项正确。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正确认识近代前期的抗争
30、探索一、从时代潮流角度评价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在这一时期农民阶级较早的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如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复习备考时,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农民阶级掀起反抗斗争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农民阶级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近几年高考多以图片、表格、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对辛亥革命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特别是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对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多种史观从政治、经
31、济、文化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等。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
32、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目 标 结 果 直接目标 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 直接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目标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终结果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针对训练(2017郴州高三质检)1912 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明显的限袁倾向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B解析: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从结果来看,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可知此题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明显的限袁倾向,故 B 项正确;材料与明确的反帝要求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强烈的排满色彩无关,故 D 项错误。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