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074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63张PPT)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导学设计与素养培优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 础 梳 理考点一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政治危机(1)贵族政治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2)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3形势紧迫(1)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2)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特点误区警示“解负令”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使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雅典公民,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三、梭伦改革对

2、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经济上: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1)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2)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经济实力增强,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2政治上: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1)“解负令”使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形成。(2)以财产多寡确定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使下层平民也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3)恢复公民大会等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考点二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3、。(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文化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5)各国变法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误区警示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

4、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

5、局限性1积极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

6、锐。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1内容及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迁都洛阳公元 495 年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

7、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历史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误区警示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

8、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考点四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面临的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措施作用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

9、产发展方田均税法限制隐田漏税行为,增加政府收入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节约政府开支,提高马匹质量和数量设军器监武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科举改革改革学校制度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1历史作用(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

10、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考点五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必要性(1)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沙皇专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3)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努力。(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国内矛盾。2可能性: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舆论宣传,成立委员会,为推行改革作了充分准备。二、“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内容(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给农奴人身自由。(2)经济上,农民高价赎买份地,承担临时义务。(3)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严格控制农民。2性

11、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3评价(1)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1积极性:推动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1)经济上: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12、道路。(2)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政治体制:建立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3)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代替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上: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愿望日益强烈。2局限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俄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腐朽和落后的面貌,且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考点六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必要性内忧外患(1)内

13、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幕藩等级森严,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2)外患: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使民族危机加深。2可能性(1)1860 年“尊王攘夷”运动开始,后来演变为倒幕运动,最终推翻幕府统治。(2)1868 年,明治政府建立。二、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

14、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误区警示“殖产兴业”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明显表明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与英国工业革命是手工工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三、明治维新的影响1积极性(1)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2)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4)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局限性(1)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2)政治

15、: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3)文化:藩阀推行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4)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考点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16、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根源:19 世纪 70 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1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等。(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维新活动(1)1895 年 4 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

17、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2特点(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

18、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历史意义(1

19、)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能 力 提 升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20、,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

21、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

22、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

23、,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五、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1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

24、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

25、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

26、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六、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

27、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 1861 年俄国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实 战 高 考1(2016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

28、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

29、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1)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2)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2(2016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0、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3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 第(1)问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一中去归纳概括,可从遵循的原则和礼制等方面去概括。第(2)问,庙号改革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分析其意义时要将其放到孝文帝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从全面融入中原、减少改革阻力、表明改革决心等方面作答。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3(2016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

32、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 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

33、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新军与八旗军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及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机构、军制、训练方式、征兵方式、服役期限及所用兵器等方面归纳新军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简要评述新军对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爆发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4(2016江苏单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

34、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

35、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解析(1)从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质量、对农民的管理、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分析。(2)从改革的方式、历史传统、着眼点等方面概

36、括。(3)从利益关注点、对旧势力的态度、着眼于未来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或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5(2015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37、”,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衡

38、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概括得出。第(2)问,从唐代币值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角度作答。如新的货币体系确立,不再标识重量有利于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6(2015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

39、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 第(1)问从材料可看出清朝前期存在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等问题,还可以看出雍正帝整顿吏治的决心。第(2)问从材料内容可得出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等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