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060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整合提升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整合提升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大主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大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2、3经济思想:农本思想、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对古代中国“农本”思想的冲击。4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

3、、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二、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 面 特 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方 面 特 点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4、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1中国(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2)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3)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1)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5、(3)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5)科技上: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 国 西 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中 国 西 方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

6、力再提升考纲展示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点1 小农经济的形成 考点2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考点3 经济重心南移 2015全国卷,T24 2016全国卷甲,T26 2016全国卷乙,T25 2013全国卷,T25 2015全国卷,T26(2)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2010新课标全国卷,T40 考纲展示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3)商 业 的发展 考点1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2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3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1新课标全国卷,T25 2014全国卷,T26 2015全国卷,T26 2016全国卷丙,T27 2015全国卷,

7、T27 2015全国卷,T27 2013全国卷,T26 2012新课标全国卷,T26 2014全国卷,T27 考纲展示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1“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2 清代中期人口膨胀 考点3 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 2012 新课标全国卷,T24 2013全国卷,T40 2016全国卷乙,T40 2016全国卷丙,T40 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试题注重基础性,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2)从命题特点看,试题多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呈现,有名人名言、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重点关注唐宋、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及

8、其原因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5高考全国卷,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

9、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2(2016高考全国卷甲,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B解析: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 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 项与题干无关;D 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3(2013高考全国卷,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

10、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 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 项结论片面,故选 D 项。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1(2015高考全国卷,T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

11、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 B 项。2(2016高考全国卷乙,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 6 人在劳作,其中 4人翻地,后面跟着 2 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

12、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 D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

13、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 C 项;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 A 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 B 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 D 项。4(2015高考全国卷,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4、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 B 项。5(2013高考全国卷,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

15、度加强,A 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 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 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 D 项。6(2015高考全国卷,T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

16、域贸易的发展,故选 B 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 A 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 C 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 D 项错误。7(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B解析

17、: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注意以下关键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 B 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 A 项;C、D 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8(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DA长江

18、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根据图示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B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C 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D 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9(2014高考全国卷,

19、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解析: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 B 项的结论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A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2015高考全国卷,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

20、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C解析: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 C 项正确。B 项虽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A、B、D 三项。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1(2016高考全国卷丙,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21、。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A解析:B、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 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 项符合题意。2(2014高考全国卷,T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

22、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 B 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 C、D 两项。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主观题(第 40 题)(2016高考全国卷乙,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

23、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

24、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第步 审设问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答题范围 答题指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清中期人口膨胀 原因及其影响 定向词 定法词 限定词 定位词 第步 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答案组织 原因 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社会稳定 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赋税制度的改革“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农业的精耕细作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答案组织 原因 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

25、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高产作物的推广 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 所学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发达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答案组织 影响 材料一 人口从1.8亿增加到4亿之众 人口膨胀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田地贵少,寸土为金”地少价高 所学 影响 材料一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 人

26、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社会矛盾尖锐 所学 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尖锐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第步 审设问,定答题指向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答题范围 答题指向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评价 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 主张,评价 定向词 定法词 限定词 定位词 第步 套模板,归纳异同1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

27、主张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答案组织 主张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向西北、东北等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晚婚与节育 严复则主张“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答案组织 主张 材料二 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晚婚与节育 民国时期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晚婚与节育 所学 无 无 2.评价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答题指向 人物

28、(或观点)积极方面 局限性 评 价 材料二 康有为 缓解人口压力 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 严复 主张符合时代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条件不具备 开垦荒地 可以缓解人口压力 加剧人地关系紧张 晚婚节育 可以缓解人口压力 但忽视人口增长的红利 答案:(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可以总

29、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变式训练】(2017武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 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

30、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 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 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

31、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 1801 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和材料二“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

32、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可知两者都认为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天地有法乎?曰:曰:君、相有法乎?曰:”和材料二“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表明两者都认为自然调节和社会调节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第 二小问不同点,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洪亮吉生活在清代,农耕经济之际,人口膨胀导致的是人地矛盾,解决途径也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手段;而马尔萨斯生活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际,人口膨胀导致的是贫困与犯罪,解决途径也是通过饥饿等消灭下层的手段。(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其学说在当时及

33、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可知洪亮吉的理论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根据材料二“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也引发了 1801 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可知马尔萨斯理论对英国古典经济 学、人口普查、人口学诞生都有重要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可知洪亮吉人口论受到传统多子多福观念影响;结合所学,与政治上君主专制和经济上以农为本农耕经济密不可分。马尔萨斯人口论可以从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的盛行等角度加以归纳。答案:(1)同:人口增长常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出现人口过剩并引发社会问题;自然

34、调节和政府调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异:洪亮吉人口论是清朝前期农业社会稳定、人地矛盾突出的产物;强调采取移民垦荒、轻徭薄赋等手段解决人口问题;仍为传统农业社会的治国之术。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英国工业化带来贫困和失业的产物;强调只有通过饥饿、限制结婚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解决人口过剩;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2)影响:洪亮吉虽然提出了“治平”中严重的人口问题,但其学说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马尔萨斯的学说标志着现代人口学的诞生,对英国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原因:晚清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农耕的经济形态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日益工业化、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专题过关检测(六)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