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文言文断句 例(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_?”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_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
2、,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_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
3、_,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 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4、罹:遭遇B愿霁怒 霁:停止C除知台州 除:罢免D终身饮恨 饮:含着【答案讲评】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除:授予(官职)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东南无之,必也蜀_必宽譬之,_饮泣强食宗质负其母_归予一见不敢再_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C乎 乃 以 也D焉 其 于 也【答案讲评】C(本题通过填空的形式,考查对“焉、乃、于、者、乎、其、以、也”等几个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由第一个空后的问号可知第一个空填“乎”,表示疑问,排除A、D两项;第二个空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可知是“于是”的意思,应填“乃”,排除B项。)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
5、/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语法,“未尝”的宾语是“失母”,故在“失母”后断开,排除C、D两项。“独欤”表语气强烈的反问,应在“独”前断开,排除A项。)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既长,仕所至必求母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右袒示之,于
6、是母子相持而哭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 BC D【答案讲评】A(本题从传主的性格品德方面考查信息筛选。是李台州想让老妇人说出她是哪里人及其姓氏。是李台州证明他是老妇人的儿子,二人相拥痛哭。是“朝士”说的话,不能直接表现李台州的“至孝”。)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
7、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才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他的事迹。)附: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不详,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母亲展氏,是他父亲的妾。在生宗质时遭遇靖康之乱,母子走失。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必定在蜀地吧?”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
8、,展婆。”到了傍晚,哭着回来,不吃东西。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又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已经喝了茶,宗质问她的家乡和姓氏。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几个钱,为什么还要问我的姓名?我不是乞讨的人。”宗质站起来致敬,道歉说:“我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消消怒气,试着说说,又有什么妨害呢?恐怕我们或许是乡邻,或许是亲族呢
9、?如果真是这样,我拿出囊中所有的钱为阿婆祝福。”老妇人高兴地说:“我的姓非常特别,不能说。”宗质尽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住老妇人,大声哭着说:“夫人,您是我的母亲。”老妇人说:“官人不要弄错了,我的儿子身上有检验的地方,他的右腋下有一颗紫痣,如杯子口一样大。”宗质跪拜说:“是的。”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二人互相抱着哭起来。几十上百人围观,都叹息流泪。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来,季思与他的家人也哭了。从此宗质让母亲出入乘轿,孝顺奉养十多年,母亲因年龄大而去世,宗质也满头白发了。宗质在乾道庚寅年做洪倅,当时我担任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第二年,我
10、到中都做官,宗质进谒,被授予台州知府。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过他一次,再没见过,也不知道他的孝顺。后经过十七年,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一同在相府做官。谈论间,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评论说:孔子说:“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像李台州这样,出生时不知道失去母亲,长大后却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不能找到,找不到却坚持不懈,走访了一半的天下,在老年的时候才找到。过去东坡先生赞颂朱寿昌,至今歌咏成为美谈。像李台
11、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不是至孝难道能感动天地神明吗?不感动天地神明难道能找到母亲吗?我每次给士大夫说这件事,听的人一定被感动得哭泣。人谁没有母亲呢?有母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有人不曾失去母亲,有母亲不需要寻找;母亲存在,有的人却不孝敬,有的人悖逆不爱母亲,是什么心理呢?断句古时称为“句读”。古时的文章无标点,很多古籍留传下来均未注明停顿,因此句读也是古人读书的必备之功。“句”者为句末停顿,“读”则是句中停顿。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断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难度相对较低。正确断句,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通读全文,把握内容要点与行文层次,加强诵读,增强语
12、感,是正确断句的基础。同时,要掌握断句的基本规律。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之一。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积
13、累、感悟、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一般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文段,通文意。(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
14、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父亲(帝)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参考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
15、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2标名物,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上文
16、中的人物主要有三个:湖阳公主,帝,弘。“弘”即“宋弘”,有必要把人名先圈出来,否则影响断句。【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参考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3看虚词,找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对 话、引 文
17、定 句 读 紧 紧 抓 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18、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斯须、既而、俄而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7)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 1】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参考答案】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
19、焉能相亡/然亦殆矣!【例 2】(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4明语法,辨句式。(1)特
20、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奚以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
21、断句失误。【例】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十六处。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四处;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处;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处;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处;借助“而”表转折带一个句子,可断一处;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处;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处。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处。【参考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
22、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
23、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5明修辞,巧判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1)找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宋人或得玉献诸子
24、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参考答案】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2)重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
25、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3)察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参考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
26、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C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D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答案讲评】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27、/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2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B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D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答案讲评】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魏舒身长八尺二
28、寸,不 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射 入 山 泽 每 猎 大 获 为 后 将 军 钟 毓 长史 毓 与 参 佐 射 戏 舒 常 为 坐 画 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答案讲评】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断句要揣摩句意,找出动词及施事者。“不”是副词,那么“修”就是动词,“修”是“学习”的意思,要带宾语,因此“常人近事”后要断开。“工”有擅长的意思,后面要有宾语,因此到“射”要断开。“入”的宾语只能是“山泽”,故此处要断开。“大获”是“猎”的结果,因此在“大获”后要
29、断开。“为”是动词,“后将军钟毓长史”是其宾语,此处应断开。“与”是介词,“参佐射戏”是其宾语,故“射戏”后断开。)附:参考译文 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学习平常人当前的事。年少的时候就擅长射箭,进入山林沼泽中,每次打猎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与参佐们射戏,魏舒常常替他们画筹计数。后来遇到参与射戏的人数不足,就让魏舒来充数,魏舒投射没有不中的,再加上他举止娴雅,几乎能把射戏的妙处都显现出来。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时 御 史 中 丞 来 俊 臣 按 制 狱常 以 飞祸 陷 良 善 后 坐 事 系 狱 有 司 断 以 极 刑则 天 欲 赦 之 及 善 执 奏 曰 俊 臣 凶
30、 狡 不轨 愚 以 为 若 不 剿 绝 元 恶 恐 摇 动 朝 廷祸 从 此 始 则 天 纳 之。(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四十)【答案讲评】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附:参考译文 当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掌管刑狱,经常用各种难以想到的横祸陷害良善。后来来俊臣因犯罪被捕入狱,有关官员判他死刑,武则天想赦免他。王及善固执地陈奏说:“来俊臣凶恶狡猾图谋不轨,臣认为如果不除掉元凶,恐怕会动摇朝廷,祸患将从这里开始。”武则天采纳了(他的建议)。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天 下 之 事
31、 不 难 于 立 法 而 难 于 法 之必 行 不 难 于 听 言 而 难 于 言 之 必 效 若询 事 而 不 考 其 终 兴 事 而 不 加 屡 省 上无 综 核 之 明 人 怀 苟 且 之 念 虽 使 尧 舜为 君 禹 皋 为 佐 恐 亦 难 以 底 绩 而 有 成也。(节选自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答案讲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为可断可不断处)附:参考译文 治国难的不是立法,而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法;难的不是采纳意见,而
32、是实现诺言。假如过问一件事却不问最终的结果,办一件事却不进行多次检查,君主没有综合考查的明智,臣子就会有敷衍了事的念头。(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尧、舜为君,大禹、皋陶为辅佐,恐怕也很难取得政绩上的成就。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有人给文言断句编写了一首歌谣,对于初学断句者有莫大的帮助: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
33、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1疏通文意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密联系的。疏通文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34、来。2回归语境给一段文章断句,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回归语境,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对话、虚词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3抓住对话文 言 文 在 叙 述 人 物 的 对 话 时,经 常 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4依据虚词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35、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常见虚词可参见【夯实基础】部分)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
36、”),句首语气词一个(“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明了句式文言文有许多习惯句式(详见【夯实基础】部分),熟记它们,可以帮助断句。另外,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也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 以”“无 以”“以 为”“何 所”“孰若”“至 于”“足 以”“得 无”“无 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分析语法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
37、,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断句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7判断整句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在文
38、中形成整散结合的格局,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仔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
39、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9以本为本当然,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操千曲
40、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1命题形式:句读,考查考生对语料的断句能力。命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即对某一语料列出四种不同的断句,要求指出其中正确的一项,或列出四种语料的断句,要求指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一是以标识题形式出现,对要求断句的语料在需要断开处用斜线“/”断开。也有可能要求断句后,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则难度较大。2考查的考点内容:断句考查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句意的理解,把握句子的语法结构,对句子进行合理的断句。3语料选择特点:命题要求断句的语料,从目前各高考试卷出现的形式看,一是直接
41、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语料,新课标全国卷主要采用这种形式;一是另选语料单独考查断句。选择的语料,往往语法现象比较突出,与现代汉语的句式有较大的区别,而不能以今律古。同时,直接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的语料的语意在文中一般有重要作用,断句时,应从文意推断句意,才能准确断好句。文言文断句考点集训(选择题6道,选文言短文6篇)第二十一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三
42、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也。(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D汉室衰颓人/怀异
43、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答案讲评】B附: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喜欢读书,擅长击剑。(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派使者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为刘虞做事。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
44、。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来说未必是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喜欢听到的,所以(章表)没有呈进给你(或“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释放了他没有杀他。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
45、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选自宋史苏轼传)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答案讲评】B附:参考译文 当时王安
46、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
47、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注】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B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C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
48、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D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答案讲评】D(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附:参考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
49、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就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
50、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
51、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C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答案讲评】B(找出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曰”“然”“然后”“此”,在这类词语的前后断句。理清词语搭配,划定领管范围,如“怀”的领管范围是“之道”“之文”。了解古人行文习惯,如对仗、对举、互文,确定断句范围,“侍郎”对应“学士”。)附:参考译文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情旷达平和,擅长谈论喜欢说笑,和姑表兄弟陆象先交好亲善。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不
52、见到他,就会产生浅陋和耻辱感。”(唐武则天)证圣初年,贺知章考中进士,被破格录取群类科,接连多次升迁后担任太常博士。(开元中)兵部尚书张说是丽正殿的修书使,上表推荐贺知章、徐坚、赵冬曦等进入丽正殿书院,一起修撰六典等书,多年没有什么成效。开元十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日之间,两次谢恩(两次得到皇上的恩宠)。宰相源乾曜和张说谈论说:“贺公身兼双重使命的荣耀,足够看出他所受的恩宠;然而学士和侍郎哪个更好?”张说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不过也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并懂得怎样运用它。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唐玄宗亲自写了一篇赞文赏赐
53、他,升迁他为太子右庶子,充任侍读。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帝幸臣闳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5
5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B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C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D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答案讲评】D附:参考译文 辟阳侯得到吕太后的宠幸,有人在孝惠帝面前说辟阳侯的坏话,孝惠帝大怒,把辟阳侯交给法官,想要杀死他。吕太
55、后惭愧,不便说情。大臣们多痛恨辟阳侯的行为,希望能就杀了他。辟阳侯着急,便派人说想见平原君。平原君推辞说:“官司紧急,不敢会见您。”平原君便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孺,说服他道:“您受到皇帝宠爱的情况,天下无人不知道。如今辟阳侯受太后宠幸而被交给了法官,路人都说您进了谗言,想杀死他。今天如果辟阳侯被杀,明天太后心怀恼怒,也会杀死您。您何不脱去上衣,露出肢体,向皇帝谢罪,替辟阳侯说说情?皇帝如果听从您的意见释放辟阳侯,太后必定很高兴。两位主上都宠幸您,您的富贵就会加倍了。”因此闳儒非常恐慌,听从他的计谋,向皇帝进言,果然释放了辟阳侯。当辟阳侯被囚禁时,曾经想要会见平原君,平原君却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
56、他背弃了自己,很恼怒。等到他成功地出狱了,才大为吃惊。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
57、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汉书司马迁传)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B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答案讲评】C附:参考译文 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汉年间。他所
58、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驰骋于上下几千年之间,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以贫贱为耻,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博览群书的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佩服他善于叙述事理,文辞漂亮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作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因此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遭受了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实在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