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确定位置(二)优秀导学案课题确定位置(二)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鉴于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实际问题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1.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用坐标图确定位置的精确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顺利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坐标图”确定位置的精确性,使学生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向的多样性。2.在实践应用中掌握用“坐标图”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中,在有效利用教材的情境资源及习题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经历用坐标
2、图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彩笔、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分钟)1.引导学生说一说旅游时有没有迷路的情况,并说一说是如何脱险的。2.(课件出示教材67页示意图)提出问题:乐乐去大鸣山游玩,迷失了方向,他打电话求救,你能帮帮他吗?引入新课。1.根据自身情况发言。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淘气在班级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他坐在第()列第()行;奇思在班级的位置是第3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二、探究新知。(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2.组织学生探究用坐标图表示大本营具体
3、位置的方法。3.组织学生完成坐标图。4.组织学生汇报、展示。5.小结表示大本营位置的方法。拓展:以大鸣山为观测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小清山的位置。1.仔细观察平面图,明确图中大鸣山和大本营的位置关系。2.分组讨论,明确要使乐乐准确地找到大本营,应该告诉他大本营所在的方向以及与大鸣山的距离。(1)以大鸣山为观测点画出横坐标和纵坐标。(2)明确在坐标图中应该显示出大本营所在方向的具体角度以及与大鸣山的距离。(3)边画边讨论完善。3.根据老师的提示,小组合作画坐标图。4.展示本组的作品,并根据坐标图描述大本营的精确位置。5.与同桌讨论交流。(1)连接大鸣山和小清山;(2)在原图测量出角度;(3)
4、在原图测量出长度;(4)计算出实际距离。2.在下图中标出校园内各个建筑物的位置。(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南方150米处。(2)微机室在校门东偏南45方向100米处。(3)图书馆在校门北偏东60方向200米处。3.钱丽家在少年宫西偏北45的方向上,距离少年宫300 m;李平家在钱丽家南偏西60的方向上,距离钱丽家200 m。你能在下图中分别标出钱丽家和李平家的位置吗?三、巩固练习。(14分钟)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练习。1.完成教材68页1题。2.完成教材68页2题。1.根据平面图描述行走路线,并讨论分别用什么方法表示学校的位置。2.明确题意,完成填空,注意观测点的变化。4.看图回答问题。如果老鼠不动,
5、猫朝()偏()()的方向跑()m,就能抓住老鼠。四、课堂小结。(5分钟)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组织学生总结收获。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6、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学生总结,随意畅谈。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