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020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68页
2012历史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隋唐时期(1)隋朝:提出“”的主张。(2)唐朝:统治者奉行“”政策。一、魏晋隋唐“三教合一”1魏晋时期(1)背景:盛行,也在民间广泛传播。(2)表现: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 道教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1)形成背景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 面临严峻挑战。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 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正统地位佛道理学(2)思想主张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

2、和封建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强调“,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而非求科学之真 天理 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 存天理 格物致知 道德之善(3)地位影响 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 的官方哲学。影响:有利地维护了 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学派。统治地位 封建专制 朱子学 2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 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只有 ,才能挽救统治。封建专制 整治人心(2)思想主张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南宋)陆九渊“”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联系起来 穷

3、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就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 知行合一:用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心 伦理道德 反省内心 心外无物 良知 良知(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 都 产生了深远影响。伦理道德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1)背景 社会: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江南 经济实力增强。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 的伪善。市民工商业者道学家(2)思想 是非标准:反对将 神圣化,是非标准要与时俱进。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儒家经典正当私欲资本主义萌芽2黄宗羲(

4、1)思想 民主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法治思想:以“”取代“一家之法”,限制君权。(2)影响:对以后反 的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封建专制3顾炎武(1)思想 学术:形成了 的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政治:“天下兴亡,”反映了其反君主专制及爱国思想(2)影响: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学术实践开一代 的 先河。经世致用匹夫有责朴实学风4王夫之(1)思想 唯物论:世界是 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辩证法: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是相对的,是绝对的。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 引起的。(2)影响:启示了古代人们的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物质静止运动客观对象思维方法释疑解惑什么叫“三

5、教合一”?指儒、佛、道三者在彼比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和渗透。(1)三者相互吸收,如佛教,自觉地把儒家忠孝之道的政治伦理思想融入自己的教义中。(2)中国儒家的传统哲学命题“理”,也被佛教吸收和改造为“佛理”。(3)道家的长生之术也被中国化的佛教吸收到自己的禅法体系中去。辨析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比较 二程理学 朱熹理学 陆王心学 对理的解释“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有理而后有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人性与天理一致“心即理也”,人心是万物的本原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内心反省(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比较 二程理学 朱熹理学 陆王心学 对理的共同认识“理”或“天理”体现在社

6、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等 本质 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误区警示儒家思想中的认识论“二程”主张“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释疑解惑如何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2)李贽提出了不少与封

7、建正统思想相抵触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成语典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民族沦亡。拓展提升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不完善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网罗,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误区警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8、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背景(1)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后有的封建伦理道 德体系遭到破坏,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这即使儒学的正统 地位遭到严峻的挑战,也为儒学发展为更加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奠定了基础。(3)宋代的“重文”国策及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 良好社会环境。2特点(1)宋明理学是思辨化的儒学。二

9、程和朱子的“天理”、陆 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由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宋明理学,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3)宋明理学是佛学化的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 个新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如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而建儒学的“道统”;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3评

10、价(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 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史料研习材料 1: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 2: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

11、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 3: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王文成公全书学会分析 材料1表明了朱熹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的思想,材料2表明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认识论,材料3表明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以上材料都共同印证了要点一中提到的“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是更加思辨化、哲学化和佛学化的新儒学体系”。1.背景: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正经历 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 端腐朽,阶级矛盾

12、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 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制度 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2思想主张(1)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否定了“理 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2)反对封建主义。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人之法”。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的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都与

13、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3)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顾 炎武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4)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3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1)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 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 数百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

14、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3)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 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史料研习材料 1: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材料 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材料 3: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当“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大治,还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15、,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知。中国思想通史学会分析 材料1表明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标准的思想,材料2表明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材料3表明了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及经世致用的学术观念。三则材料共同印证要点二中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的共同思想主张,他们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考题范例 例1(2010广东高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通过

16、设置关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古诗,考查学生对“心学”关于万物本原的准确理解。诗的前两句点明“心”为万化根源,即体现了“心学”“理在自己心中”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仁政”是政治学说,“独尊儒术”是提出的文化政策建议,“经世致用”是治学原则,都不符合诗中“心”为万化根源的主张。答案 C 命题角度 本考点可能设置新材料、新情境的知识点较多,主要集中于程朱理学及陆王心学关于宇宙观、伦理观及认识论的相关思想,以及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及哲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命题方式或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判断其观点;或给出观点,要求考生判断给出的相关材料依据。对于此类题目,解题关键一是能准确理解、提炼材料信息,

17、二是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准确对应。命题预测 1“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面上。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解析:本题通过设置新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关于认识论方面的思想。到宋代朱熹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注重个人的修养,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格物致知”就是指通过外在的修为,使人明事理。而材料中的“理会”能使事物通透,属于格物致知的范畴。答案:A 2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 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

18、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本题通过设置新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准确理解。顾炎武并非主张摒弃孔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并非是王阳明而是顾炎武本人。从材料来看,宋明理学面临着危机,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批判。答案:A 考题范例 例2(2010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

19、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析 本题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阐释,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多角度理解,渗透了“文明史观”的命题理念。人不敢过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称为“中”,表达有节制,称为“和”,体现了人与自身和谐的思想。答案 B 史观解读 近几年各地高考涉及本考点的命题太多体现了文明、民生史观的命题理念,如以文明史观解读理学、“三纲五常”、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潮的进步性,以民生史观解读李贽的反封建礼教思想等。命题预测 3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民者,国之

20、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 B C D 解析:本题以民生史观为理念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理解。题目中项体现了君主对民众的影响,项强调礼、法并用,都不符合题目的本意。答案:C 4.温家宝总理曾公开一封私人信件(见右图),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 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 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 学性和民主性”温家宝总理 称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批判孔子及其

21、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考查了学生对黄宗羲民主思想的准确理解。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为西方的人文精神,和黄宗羲无关,可以排除。C、D两项是李贽的观点。答案:A 考题范例 例3(2009山东高考)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 材料涉及了

22、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涉及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第(1)问儒家主要思想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积极作用可以从传承文化和巩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答案 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点链接 本考点可能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知识点,主要有:理学中的道德、自律、责任及气节思想对当今加强公民道德价值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启迪与借鉴意义;明

23、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的民主、权利、法治理念对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历史启示。命题预测 5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不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权神授”解析:本题涉及创建“和谐”社会这一时政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体现了我党的执政宗旨,即执政为民。A、B、C都能够体现这一思想,D项论证的是君权至上的合理性,不符合题意。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

24、先生在北京逝世。季老热爱儒学,他曾建议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材料3: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 材料4:2009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活动主题确定。本届孔子文化节的主题为“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2009年7月24日济宁新闻网 请回答:(1)请指出材料1中季羡林教授说“将孔子抬出来”的主要依据。(2)材料2中主要提到哪些“理”?根据材料3说明理学为何又被称为“新儒学”?(3)材料3提出了

25、哪些新观点?它们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你认为每年举办孔子文化节的意义是什么?假设你是设计者之一,请你帮助设计几项活动。解析:本题以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为主题,涉及儒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价值这一热点问题。第(1)问归纳孔子的重要思想即可;第(2)问可结合理学的新思想加以分析;第(3)问从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等方面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式设问,可多角度展开设计。答案:(1)因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提出“仁”“礼”主张,创立了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经后代的改造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2)理:自然规律和封建伦理道德。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3)新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4)意义:有助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国际间文化交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活动言之有理即可,如拍摄以孔子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点击此图片进入“备考演练 经典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