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卷有益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君子 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
2、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论政于燕,说风俗于秦,博学多才,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虽为儒学大师,但绝不固步自封,兼收并蓄,努力扩大儒学的发展空间,在文学、教育等各方面都成就斐然,你海纳百川的务实精神值得后人景仰。2.写
3、作背景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荀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认识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扬善。荀子还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性恶
4、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3.相关知识关于“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冯友兰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
5、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自主预习作业时间:20 分钟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须臾 (5)驽马 (6)跬步 (7)金石可镂 (8)跂而望 (9)骐骥 (10)爪牙 rul
6、pynkuluqjzho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以为轮()(3)君子生非异也()(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知”通“智”,智慧“”通“煣”,使弯曲“生”通“性”,资质,禀赋“有”通“又”,再次;“暴”通“曝”,曝晒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参加,加入。(2)而闻者彰 古义:。今义:用鼻嗅。(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帮凶、走狗”。验,检查听到 爪子、牙齿(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下跪,动词。(5)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指黄金。(6)故木受绳则直古义:。今义:指各种绳子。蟹腿,名词金属制的刀剑等木匠用来
7、拉直的墨线(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品格高尚的人。寄居存身有学问有修养的人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1)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草枯鹰眼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强,这里指声音宏大锐利小病妒忌苦痛(2)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道有先后()雪后更闻香()不求闻达于诸侯()听见见闻、见识 听说 知道用鼻子嗅闻名、出名(3)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无从假书以观()愿大王少假借之()十旬休假,
8、胜友如云()凭借、借助与“真”相对,假装借宽恕,原谅假期(4)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佛印绝类弥勒()横渡终止 与世隔绝的消失非常(5)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不知强以为知()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竭力强盛(6)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先达德隆望尊()夜雪初霁,荠麦弥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向远处看盼望、希望名望 视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而知明而行无过矣()
9、吾尝终日而思矣()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2)于青,取之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从 表比较引进动作对象,对,向在方面向,对表被动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故木受绳则直()(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名词作状
10、语,每天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6)积善成德()(7)以为轮()(8)非能水也()(9)用心一也()(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使动用法,使弯曲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7翻译下面各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_(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_(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_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圣人的思想
11、也就具备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_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1本
12、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答:_ 答案:本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帮助自己弥补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
13、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二、重点突破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答:_ 答案:课文第二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和养成。3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找
14、出这些比喻句,赏析其设喻的特点。答:_ 答案:(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
15、了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是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是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三、疑点探究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答:_ 答案: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
16、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四、美点赏析对比的力量5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答:_ 答案: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不舍,金
17、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蟹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拓展方向】(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18、,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相关链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3)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集腋成裘,积
19、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2在名句中选择劝学名句(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7)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20、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1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1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16)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呻吟语应务(二)素材这样运用【运用范例】1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对终身教育思想就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劝学开篇就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
21、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荀子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的论断,可以说是世界上对终身教育理论的最深刻最独到的见解,反映了现代各国大力提倡的终身教育的实质。这说明荀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可以从荀子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的基础。2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确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
22、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就是因为“善假于物”,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事业。3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
23、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4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
24、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5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
25、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延展阅读】让人民富裕起来读荀子富国读完劝学,我觉得讲得太有道理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完天论,觉得荀子太超时代了。星坠木鸣,不过是天地之变,有什么好害怕的?可畏的是人妖,“楛耘失岁,政险失民”。但当我读
26、完富国时,我无语了。其实不是无语,是语太多,突然拥塞,冲不出口来而已。那感觉首先是惊讶。在这之前,我只知道西人亚当斯密(17231790)的国富论。这可真新鲜,我们的老祖宗在他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讨论富国的问题了。而且说得那么有板有眼,鞭辟入里,令人打心眼里信服。这位荀子先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要想富国,只有勤俭治国,先让人民富起来才有可能。人民富了才能种好地,地种好了才有好收成。收成好了,人民有吃的,国家才能够富强,一个良性循环。民贫呢,人吃不饱饭,当然种不好地,也就没有好收成,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国家破败,倾覆灭亡,立等可待。荀子在富国中提出的另一无比英明的论断是:“事
27、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也。”那怎么办呢,“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振作强大起来,那时候,再和强暴之国搏之的话,就会像掐死一只臭虫那么简单。因此,对于强暴之国,不能顺从,必须想办法驾驭。仅仅民富、国强还不算完,还得要政和,政和才能民谐。荀子先祖说了:“上一则下一,上二则下二矣。譬之若草木,枝叶必类本。”简单点说,那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如果没有政和,三者如果缺一,便国倾立等可待也。所以我们大家,在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而辛苦,而努力。国学之潮,浩浩荡荡,祖先留给我们的财产中,确实有不少好东西,我们要继承。赏析:文章从读荀子的劝学开始,自然过渡到富国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民富”是“国强”还是“民谐”,所谈观点都紧扣当前的国情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