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朝代 概 况 商朝 善于经商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 秦汉至隋唐 经商受到的限制 时间地点 朝代 概 况 隋唐 都市商业、农村集市、柜房、飞钱 两宋 商品种类增加,“”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商帮”交子 大都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市与
2、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宋朝时期: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不再受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民居 闭市 坊和市 景德镇 经营时间 交易活动(2)城市的发展 原因: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的 南移。表现:长安、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的说法。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 洛阳 扬一益二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朝代 状 况 西汉 陆、海丝绸之路 唐朝 广州,两宋 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 元朝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海禁和“”政策,外贸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市舶使
3、海外贸易 泉州 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时期 制度 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 封建社会 延续两千多年 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2“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 产甚至危及 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 ,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 征收,巩固 。(3)产生:战国时期,在秦国首倡。封建政权统治 小农经济 封建统治 商鞅(4)发展 西汉:汉武帝推行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4、 的势力。明清:封建政府依然固守 政策,继续实行 ,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阻碍了 的发展。货币官铸 富商大贾 重农抑商 专卖制度 资本主义萌 芽 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对外贸易只能 在 主持下进行。倭寇 明太祖 互市 官方(2)清代“闭关锁国”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危害: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 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抗清斗争 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探究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政治局
5、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概念辨析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深化点拨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要与邸店职能区别开来,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的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
6、雏形。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概念理解正确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
7、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的“闭关锁国”下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严格限制华贸易,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2)“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 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就是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名师指引近代前夜中国存在的危机有哪些?(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而
8、康乾盛世以来的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2)结果中西方国力兴衰易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落后挨打。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 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走向市场。(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等。北宋时还出现纸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 和业缘组织。(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 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2中国古代商业的特
9、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 市和晓市等的形成和发展。(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 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 外贸易发达。(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史料研习材料 1: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材料 2:明
10、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材料 3: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 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蒹葭堂杂著摘抄材料 4:“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王夫之黄书学会分析 以上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社会充满了拜金、重商及倡奢等风气与观念,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经济现象密切相关;材料中的富商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社会地位提高,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
11、既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背景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维护封建统治 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 背景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不同点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压抑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重视发展地主经济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 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背景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不同点 闭关锁国政策
12、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实行 防范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巩固封建经济 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易“滋扰生事”;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研习材料 1: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 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
13、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材料 3: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学会分析 材料1表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2表明“闭关锁国”政策给人民带来痛苦,造成社会不安;材料3表明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源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总之,封建社会末期实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考题范例 例1(2010浙江高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
14、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B、D都不符合史实。答案 C 命题角度 1新课改下高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注意新材料新 情境的应用和搭设,着重考查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考古文物为切入点,以史料为载体,考查明
15、朝的经济政策,该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2我国素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说法,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特别关注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借鉴: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命题预测 1(2011大同模拟)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 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 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 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对“海禁”政策的理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一个易错的概念。一定要理解:“海禁”
16、政策并不是完全隔绝与外界的联系,而是严格限制。从“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可见作者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 2(2011北京昌平模拟)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 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 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答案:B 考题范例 例2(2010福建
17、高考)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福建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商品种类、数量众多,销往国内外,B说法正确;海陆交通的发达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条件,A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福建成为全国经贸中心,C说法错误;材料中未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D说法错误。答案 B 史观解读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18、变的过程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明朝中后期,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肌体内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不断侵蚀着自然经济,昭示着农业文明的衰落。命题预测 3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 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的是()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展开斗争 A B C D 解析:阅读题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内容反映了清代机户与机工的斗争。
19、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江南一带的私营手工业中,故说法错误,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发展的有效信息,排除,故只有符合题意。答案:D 4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普遍的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 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判断正确的 是 ()A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正确 解析:明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长工和短工现象属于农业生产中的租佃关系,而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雇佣关系。答案:A 考题范例 例3(2
20、011郑州模拟)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末晋商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对晋商兴起的正确理解是 ()A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的结果 B是明清民营手工业地位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果 C商业发展兴起以地域与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帮 D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 解析 本题通过电视剧走西口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明中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热点链接“重走晋商茶路”传播商业文明 人民网平遥2010年9月20日电 在2010平遥国际摄影
21、大展开幕之际,由当代8位晋商发起的“重走晋商茶路”大型商业文明传播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据介绍,晋商茶路是一条随茶叶贸易而开通,始于中国南方,经蒙古至俄国西部乃至更遥远地区的“亚欧黄金商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发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而深刻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东西方交流与汇通的血脉,是一条已 被晋商文明史、世界商业史和人类文明史永远定格的晋商文明涅槃之路。结合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商帮发展历史探讨封建社会末商业发展的环境及特点,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经贸互动和文化交流。命题预测 5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
22、,你认为正确的是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 B C D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故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答案:C 6(2011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两宋之际,地处东南山区的徽州由于未遭金军的蹂躏,故在靖康之乱后,有大批的移民迁入。加上人口的自然繁殖,徽州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南宋时已有大量徽州人迁移到长江沿岸地区,“比年(淳熙前后)多徙舒、池、无为界中”。
23、到了明清,人地矛盾愈益紧张,故小民“能以生业著於地者,什不获一其势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贾也”,明清时期的徽州成了一个高移民输出地区,史籍记载,“九州四海尽皆歙客,即寄籍者十之五六。”徽州商帮因此蜚声远近。材料2:吴章,(安徽)休宁人,从小跟随父亲吴道遐侨居杭州,后到常山经营盐业,便入籍常山,“性慷慨,好行其德,旱则施粥,冬尝给棉,设姜茶,济贫乏,行事有足称者”。徽商及其后裔入籍当地,入试登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衢州府的文化发展。以上材料均摘自祝碧衡论明清徽商在浙江 衢、严二府的活动 材料3:2010年6月20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徽商大会以
24、“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实际揽资1200亿元,到会客商3757人,参观展馆人数近10万人次,取得了丰硕成果。摘自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网站(1)依据材料1,归纳徽州商帮形成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材料2反映了徽商的哪些特点?(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与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靖康之乱后,有大批的移民迁入。加上人口的自然繁殖,徽州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进行归纳。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徽商德行卓著,行善积德,入籍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等。第(3)问可从政府、徽商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大批移民的迁入和人口的自然繁殖带来生计困难;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只能依靠经商缓解生存压力。(2)行善济困,德行卓著;入籍当地参加科举,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