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中外关联 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主干串讲史料分析高考链接主干串讲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1.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2.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
2、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
3、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二、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概况 1.发展概况(1)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物产和奇珍异宝也陆续输入中原。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
4、、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他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3)两宋 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居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
5、为主。(4)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6)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2.启示(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
6、的落后。(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三、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 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
7、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特点(1)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2)朝贡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3.历史意义(1)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
8、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2)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史料分析 一、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 材料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
9、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问题】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解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图片可知是丝绸之路,同时注意文字材料的主要信息: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深受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但未曾完全中断。答案:古代
10、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二、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
11、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读】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海洋利用范围、技术、海洋交流形式等方面概括。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高考链接 角度一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
12、流 1.(2014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D 本题立意通过“波斯锦”“胡锦”等输入的具体历史现象,揭示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日益深入。考查的是教材主干知识唐代的中外交流。题干信息“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可排除A项;“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不能表明手工业趋于衰落,故可排除B项;“胡锦”输入并在内地生产可反映外来技术的传入,却不能表明外来的丝织技
13、术超过了唐朝,故可排除C项;“胡锦”输入并在内地生产,表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所以D项为正确项。角度二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2.(2016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
14、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证题。首先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如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提炼观点很多,但必须选择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中可以论证的内容。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