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703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8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纵横 通史贯通 上 篇 必修系列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02 理 清 主 线 栏目导航01 考 情 回 顾 01 考 情 回 顾 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主线。内容探究:本专题的考点有“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等,从近5年的全国卷高考真题来看,分封制和宗法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必考内容,题目难易适中,突出考查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演变规律,重大政治制度的背景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汉到

2、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部分内容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从秦朝到明清皇权的加强以及中央集权的发展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复习备考应注意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者关系演变的角度来分析把握形式探究:本专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也有涉及,但所占比重不大;在考查形式上多用新材料、新情境,并注意与地方史及中外文明史的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02 理 清 主 线 网络构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3秦至

3、明清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三条主线:(1)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3)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变迁。主线解读 第一关 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封武王弟康叔、周公长子伯禽、召公奭于不同的地方,这有助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A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不会出现君主专制权力,因此可知B项错误;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因此无法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贵族的世袭特权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由“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中就已经实现,排除D项。2(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

5、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3(2017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D 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

6、,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4(2016全国甲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 解析: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项

7、。C项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察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项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科举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5(2016全国乙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

8、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6(2016全国甲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

9、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B 解析: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民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他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项。A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部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7(2016

10、海南卷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B 解析: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宗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本”思想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

11、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8(2015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12、”不符,故D项错误。9(2015全国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

13、项错误。10(2014全国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B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

14、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11(2014全国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B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核心词:土地 人口 天下共主 血缘等级第二关

15、 知识重构理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2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

16、内部的稳定团结。轻巧速记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天下”局面形成。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三个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2017大庆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B 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

17、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2(2017扬州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D宗法制受到冲击D 解析: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

18、确。核心词:三公九卿 二府三司 内阁制 军机处 郡县制 行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一个首创:皇帝制度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到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的转变。(3)两层官职:“三公九卿”;郡守和县令(或县长)。(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

19、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两个结果: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3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制度沿革重要时期: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2)内阁首辅与宰相的主要区别职责:宰相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内阁首辅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宰相的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内阁首辅直接由皇帝任免。对皇权的影响:宰相制约皇权;内阁首辅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军机处的特点:“勤”“速”“密”。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

20、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二、三”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贵族体系;官吏的任免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沿革制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作用和影响分封制 诸侯国相对独立,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21、充,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行省制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3(2017河池联考)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管理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

22、机构的主体。材料反映()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B皇帝制度确立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科举制逐渐形成C 解析:材料中强调是由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的演进,强调统治机构的构成,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是秦朝确立,与材料中强调“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从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统治者的变化,说明了官僚机构的逐步形成,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是隋唐后形成与材料强调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017潍坊模拟)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

23、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A增加决策透明度B提高议事效率C缓和大臣间矛盾D加强专制皇权D 解析:在我国古代决策权是由皇帝决定的,因此材料中由“窃窃私语”到“面对面”并不能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并且与议事效率无关,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大臣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宋太祖对官帽的改革是因为官员的行为是对皇权的挑战,因此有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和监察制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中,因血缘或功勋而世世代代、父死子替享受国家俸禄和职位的一种制度。(2)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秦汉基本沿袭。核心词:察

24、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3)察举制:两汉时期实行,包括察举和征辟,拓宽了选官渠道,东汉时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形成。(4)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开始推行,按照“中正”所评品级授官,往往不注重才能,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5)科举制:隋朝确立,唐朝完善,以进士、明经为主,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演化为八股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严格限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法规律 核心词:刺史 通判 厂卫制度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并负责监察百官。(2)西汉:汉武帝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

25、和地方高官。(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需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名师点拨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对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招考、反腐倡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而高考命题时会经常考查不同的监察制度利弊,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在复习备考时,仍需注意对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历程、内容及特点的掌握,分析其演变的实质。5(2017九江“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巩固了封建统治B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C严重摧残了人才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6、A 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解析:表格体现了两宋和明清时期,官吏出身大多贫寒,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官员的出身虽然是平民,但成为官员后就成为了统治阶级,故没有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平民出身能做官主要凭借科举考试,个人的才能,不能体现出摧残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平民做官的比重很大,没有体现出官员素质提高,故D项错误。6(2017太原模拟)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

27、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A 解析:抓住“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来分析,刺史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其权能有所扩大”,到“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这一趋势(即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应该是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刺史演变为最高行政长官,对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已不产生影响,故C项错误;从题目中无法得出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故D项错误。第三关 自我排查辨疑难1长子一定是嫡长子。()提示:“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

28、“嫡子”,偏房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的长子为“嫡长子”。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提示:两者互为表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绝对的。()提示: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4秦朝是郡县制的首创者,并将其推广到全国。()提示:郡县制出现在春秋后期,很长时间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

29、国,因此,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的。5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能不同。6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7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都是以才学为选官的依据。()提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8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本质上是一样的。()提示: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9“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提示:封建制度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合集,封建专制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10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务,都拥有决策权。()提示: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的职能特色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决策权。测能提速规范练(一)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