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材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课前自主预习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和_。(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要排放到环境中。(3)在人与环境_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物质能量
2、废弃物相互作用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类型及产生的原因(2)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_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3环境问题的分布(1)全球性与局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_、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经济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_问题。发展2可持续发展(1)概 念:既 满 足 _ 的 需 求,而 又 不
3、危 及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基本原则:_原则、持续性原则、_原则。当代人后代人公平性共同性1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提示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2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吗?提示 不是。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其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3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吗?提示 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时也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
4、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包括了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改善,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但却未能使其社会和经济发生进化,则不能说这种经济增长是一种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材料“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问题 这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于哪个阶段?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提示
5、 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反映了天命决定一切的思想,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例 1】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据此完成(1)(2)题。(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的()A采集渔猎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现代文明时代(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人类正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审题指导 采集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文明时代人类
6、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现代文明时代人类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解析(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的采集渔猎文明时代,表现为人类崇拜自然、依赖自然,A 正确。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B 错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征服自然,C 错误。现代文明时代是人类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D 错误。(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A 正确。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弱,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B 错误。人地关系协调,C 错误。人类正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在现代文明时代,D 错误。答案(1)A(2)A人地关系思想和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化探究点二直面环境问题材料 201
7、8 年冬季我国华北地区多地遭受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问题 以上材料反映了哪类环境问题?除此之外环境问题还有哪几类?提示 环境污染。还有资源短缺、生态破坏。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3.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
8、差异地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例 2】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
9、产业的著名岛屿。2014年 12 月 4 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 雾霾严重 珊瑚退化 海平面上升A B C D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时,考生很容易走入误区,认为该国降水丰富,易发生水土流失,却忽略了该国是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自然风光秀丽,植被覆盖率高,进而忽略在发展旅游业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如珊瑚退化。解析 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
10、。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有众多珊瑚礁、岛,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国土面积面临威胁。答案 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探究点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材料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上图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种原则呢?提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例证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
11、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我国沿海渔场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牧场实行轮牧制度;倡导节约用水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联合国举行气候峰会,应对气候变暖;建立世界环保联盟【例 3】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
12、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2)题。(1)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A提供水源的江河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C哈尼族村寨D层层叠叠的梯田(2)哈尼族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A对外交通便利B避免洪涝灾害C获得清洁的水源D观赏梯田美景审题指导 判断这类示意图的关键是读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首先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示意图,明确图中关键要素;然后分析形成或演变过程,分析图中箭头和框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最后在理解各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解析(1)读图可知,森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保护森林是
13、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2)根据图中信息无法推断出是否有洪涝灾害;观赏梯田美景不是主要目的。村寨建在半山腰上,显然交通方面并非十分便利。认真获取图中信息,即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获得清洁的水源。答案(1)B(2)C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增长方式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环境意识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的价值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污染
14、控制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调控手段依靠市场自由调控强调人的宏观管理调控发展的时间尺度当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求持续性原则,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发展的空间尺度从区域(自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整合归纳释疑 一、教材 P92 活动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a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b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
15、因。c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d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e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
16、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1)图 6.5
17、 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图 6.6 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肥力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空间进行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环境污染。(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二、教材 P93 读图思考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
18、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
19、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三、教材 P95 读图思考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原苏联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
20、致全球变暖等。四、教材 P9798 活动1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和加剧环境破坏的恶性循
21、环。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3(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3)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4)正确,符合共同性原则。(5)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6)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请做:随堂巩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