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第9课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江上吟 李 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屈平”一联最为精警,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洪亮。读起来
2、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倥偬(kn zn)殷馗(ku)潺湲(chn yun)松篁(hun)斡旋(w)汉胄(zhu)荆榛(zhn)寰海(hun)二、字形辨认(1)ch一张一_ch风_电掣 (2)m_云不雨m甜言_语(3)chu_然自伤chu未雨_缪chu_人广众(4)
3、fi烟_雨散fi_短流长fi_闻不断弛驰密蜜惆绸稠霏蜚绯(5)chu时作时_zhu_字成文chu气息_然(6)un羽扇_巾ln无与_比ln_肌浃髓辍缀惙纶伦沦三、词语辨析(1)宁静安静平静 宁静:(环境、心境)安静;平静。安静:没有声音,不嘈杂;平安稳定。“安静”多形容人的行为和环境。平静:(心情、环境等)平和安静。“平静”多形容人的心情、表情或社会、国家的秩序。例:孩子们睡得很_。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_。游人很少,湖边十分_。安静平静宁静(2)惊讶惊叹惊诧 惊讶:感到意外、奇怪。惊叹:惊奇赞叹。惊诧:感到惊讶诧异。例:这是意料中的事,我们并不感到_。这件精巧的工艺品令人_不已。人们对他的举
4、动感到十分_。惊诧惊叹惊讶(3)闻名遐迩如雷贯耳 闻名遐迩:声名传扬到远近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可指人,也可指物。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例:对 于 张 作 家 的 大 名 我 们 早 已 是_。布达拉宫是一座_的建筑。如雷贯耳闻名遐迩四、词语释义(1)箪食壶浆:_(2)顿开茅塞:_(3)犬马之劳:_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和犒劳他们拥护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得民心的军队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情景。茅塞,像茅草阻塞道路。比喻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形容忽然理解、领会。犬马,古代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如犬马那样替主子奔走。现在表示心甘情愿为别人效劳。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罗贯中
5、(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山东东平人不可确考。他由元入明,是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有关罗贯中生平的史料现存极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据传他“有志图王”,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多才多艺,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
6、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等小说。相传他还参与过水浒传的写作。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汉王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百姓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但当时他身边仅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此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选文便是由此开始的。3相关知识 三国演义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
7、、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描写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这一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拥刘反曹”是
8、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隐含着人民对仁政的向往。六、整体预知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刘备 诸葛亮 张飞对比 反衬一顾 失望略埋怨 唤来便了二顾 怏怏而归略不耐烦,捆来就是了三顾 半里下马步行 恭恭敬敬详 气极了 放一把火锲而 礼贤 求贤 雄才 出山不舍 下士 若渴 大略 辅佐 粗暴急躁三顾频烦天下计 已知天定三分鼎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1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充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让诸葛亮缓步出场的?【点拨】其一是充分展示“卧龙冈”独特的环境,为描写“卧龙”提供“圣水”,暗含诸葛亮的超凡不俗。(1)环境在小说中有自然和社会之分,在“三顾茅庐”中自然环境的展示有“古风”为证,“襄阳城西二十里,一
9、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高冈、云、流水、修竹、野花”等营造了一个藏龙隐凤之地,让人很自然地想到“神山圣水卧蛟龙”。诸葛亮的不凡已深深印到了刘备的心中。当然还有后来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也是对诸葛亮生活环境的概括。无一处不为体现诸葛亮的不凡而泼墨。而整个一部书中能让作者如此不吝惜笔墨的惟有诸葛孔明,这也为“隆中对”和诸葛亮后面的才智展现打下了基础,这就是自然环境的作用。(2)社会的环境更有特色,在刘备未见到诸葛亮之前,听到四次歌声。一顾
10、时是“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时的歌唱:“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只有卧龙冈的农人能唱境界如此高阔之歌,因为也只有卧龙冈上诸葛亮有如此的心胸。二顾时是“路旁酒店中”的石广元和孟公威的对歌。一个感叹:“至今谁复识英雄?”一个则感慨“何须千古名不朽!”此二人之歌当然是唱的他们的朋友诸葛亮的心声。还有诸葛均的歌唱:“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诸葛亮的形象到此已呼之欲出了。至于诸葛亮岳父也唱梁父吟,则从侧面展示诸葛亮人格力量影响之大。总之,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罗贯中应该比我们更懂其含义。环境为人物搭建舞台;人物为环境增添色彩。其二是烘托手
11、法的巧妙运用,更把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1)作者在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前先安排了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几个人,起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徐元直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见诸葛亮的心情急切。但先见到的是崔州平,崔的一番对时势的分析,让刘备大开眼界,此为一衬。(2)而后遇到石广元和孟公威,并听了二人的对歌,深感相见恨晚,此为二衬。(3)而诸葛均的出现无疑更让刘备对诸葛亮的才能没有了任何猜疑,此为三衬。每次都是对诸葛亮的极力衬托,最终把诸葛亮的才智推向顶峰。其三是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典型的性格。(1)首先是刘备。在一顾时,刘备报名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结果,童子说
12、:“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后改为只报刘备来访。二顾时则谦恭地问:“先生今日在庄否?”在得知不在后,竟殷勤留言,以表自己的久慕之情。最能体现刘备宽厚、求贤若渴心情的是第三次。这次刘备则“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而且“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在得知诸葛亮正昼寝时,“玄德拱立阶下”,极尽谦恭。这正是诸葛亮为什么忠贞为蜀的原因。而刘备的性格也从细微处得以体现。(2)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飞的“粗”。“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还有“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使人读后愈解刘备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综合而言,本故事中,为刻画人物出场,从
13、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从正面到侧面,从大势到细微,从烘托到反衬等手法,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2文章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请简要分析。【点拨】三次往访的情节,极易写得重复、平淡;而作者却是写得曲折生动,挥洒自如,饶有情趣,十分引人入胜。“一顾”扑了个空,在回归路上,刘备把“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的崔州平错认为诸葛亮,而此人认为,刘备不必去求助诸葛亮而“徒费心力耳”,给满腔热诚、渴求贤士的刘备泼了一次冷水。“二顾”在去隆中路上的酒店里,遇到了“白面长须”的石广元和“清奇古貌”的孟公威,二人仪态不凡,高谈阔论,刘备又错认为其中必有一人是诸葛亮,结果全不是。而且这二人连崔州平那样“
14、徒费心力”的话都不肯说,只说“不省治国安民之事”,再次给刘备泼冷水。接着又先后把“拥炉抱膝”而歌的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和骑驴踏雪而来的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错认为诸葛亮。每次误认的情景又有无穷的变化,使得故事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到第三顾时,仍余波未息,让诸葛亮高卧堂上,刘备侍立阶下,使刘备经受一次最后的考验,整个“三顾”过程,作者故布疑团,叠设迷阵,用来突出诸葛亮,最后才让诸葛亮从层层迷雾中走了出来。用“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重要人物超拔不凡的形像。也正因为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反复衬托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之后,“隆中对”的一番精辟谈话
15、,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3三国演义本是一部以描写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而本文全篇充满了什么气氛?这种气氛对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点拨】本文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作者所描写的卧龙冈的环境是高冈流水,疏林茅庐,苍松翠竹,四时野花。清新异常,情趣幽雅。冬日的山冈则是“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无论是山畔荷锄田间的农夫及其所唱的山歌,还是骑驴踏雪而来的老者,拥炉抱膝长吟的少年,到处都表现出一派淡雅、静谧的气氛。这些,也都起到了更好地渲染、烘托诸葛亮的作用。4请分析文中诸葛亮这一形象?【点拨】(1)隆中时期的诸葛亮,与其说是一个“久乐耕锄,懒于应世”的隐士,不如说是一个脚踏
16、实地的政治家。他是身在江湖,心怀魏闽。正如他的道号“卧龙”一样,他是“潜虬媚幽姿,待时鸣天下”。那个虽然高卧隆中,却抱膝长吟梁父吟,叹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诸葛亮,才是真实的集儒、道双重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他既有投身于乱世之中的勇敢,又有着超然于浊世之外的清醒;既有对明天的展望,又有几分对躬耕生活的眷恋。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儒家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儒家的积极入世是其思想主流,而道家思想的涵养,则使他能够比较理智地对待功名成败,这使他相比于周瑜等人有了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神仙般的气度和风范。(2)诸葛亮的身上寄托着古代落魄文人的理想。古代封
17、建知识分子,由于深受儒道两家文化的熏陶,往往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辅佐明主,作帝王师,出将入相,功成身退,是古代知识分子理想化的人生设计。然而,仕途的坎坎坷坷,人主的天威莫测,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功德圆满。于是,理想往往化作泡影。在失志文人的笔下,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忠贞与智慧的化身,让备受压抑的封建文人无比羡慕。总之,诸葛亮的形象不仅寄托着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理想,也是文人特别是落魄文人的理想寄托。当然,诸葛亮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个人物之所以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还在于他身上凝聚着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悲剧。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18、 1写法归纳 虚、实结合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细描写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等,有非常生动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2技法指导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灵活运用了这一手法。那么,小说中如
19、何做到虚实结合呢?(1)情感为虚,行动为实。小说脱胎于故事,但又不同于故事。如果说故事是有行动(行为)的实,那么,小说便是注入了情感的实,也可以说是在实中添加了虚。(2)情节可虚,背景为实。任何一篇小说都不是完全描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因此,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它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真实的。(3)环境为虚,人物为实。人物是中心,环境描写应为人物塑造服务。因此,虚中有实、实中透虚、互相映衬、情意交融应该是小说创作的应有之技。3热点追踪 中新网:海内外80多位专家云集罗贯中故里 研讨水浒文化 20110922中国新闻网图为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现场。摄影:李娜中
20、新网东平9月20日电(孔凡元 李娜)20日,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在山东东平举行。海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此间,举行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考察水浒遗迹和学术研讨3项活动。罗贯中纪念馆今日也在此间开馆,该纪念馆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彰显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一处集学术研究、资料查询、碑林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园林式场所,也是“水上东平游”线路的重要景点。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四项议题,即罗贯中的籍贯、生平、思想与创作;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版本与传播;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三国演
21、义、水浒传与东平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罗贯中籍贯东平的结论已成学术界共识,并写入全国高校通编教材中国文学史,这是国内最权威的版本,代表了学术界对罗贯中籍贯认识的基本观点。文化产业的兴起,提升了该县旅游的吸引力,以水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觅踪游和以山、水、湿地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游深受游客青睐。近日,随着新版水浒传在各大卫视的热播,东平作为新版水浒的主场景拍摄地,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随堂练笔(2011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琅玡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答: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