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03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7.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2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1-3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第一节 读懂古代诗歌三、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背景微镜头大讲堂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微点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1(2019重庆市重点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

2、徨企求的苦闷之中。(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解析(1)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根据理解“壮士”是指荆轲。故选C。答案(1)C(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

3、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2)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大有今昔对比之意,通过写昔日的壮烈牺牲和今日水犹寒进行对比,体现了壮士虽没但仍显悲壮。诗人把情感寄托到寒冷的江水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赞美和仰慕之情。答案(2)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4、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结构方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译文】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赏析】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

5、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寒”字正是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

6、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织,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微点2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1(2019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古风碧荷生幽泉李 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

7、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解析(1)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答案(1)D(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2)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

8、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答案(2)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

9、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译文】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褪色。【赏析】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

10、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两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微点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1(2019陕西省榆林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瓶:烤火用的烘瓶。(1)下面对

11、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B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解析(1)B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误,“寒”应是语义双关,既有身

12、体的寒冷,也有内心的寒冷,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故选B。答案(1)B(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2)本题题干已经给人物进行定位,即“老翁”,然后到诗句中圈出直接或间接写老翁的内容,最后概括特点。答案(2)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

13、,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译文】有点凉的深秋之夜,有一个老头悠闲自在。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雨声中渐渐入眠。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赏析】“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

14、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部分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

15、“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微点4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歌1(2019甘肃省定西市模拟考试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早 雁杜 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的铜像,为一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此亦可代指建章宫。长门,亦为汉宫名。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与后面的“莓苔”都是雁的食物。(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

17、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穿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解析(1)D项,“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分析错误。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答案(1)D(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

18、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答:_解析(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杜牧早雁,由于胡骑占据边疆,百姓流散漂泊、无家可归,可统治者不问百姓生死,竟然求仙祈求不老,歌舞升平。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抒情方式上:杜诗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托物言志。张曲怀古伤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抒胸臆。答案(2)情感上:都表达

19、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赏析】此诗通篇为咏物体。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

20、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21、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微点5 格高韵远的北宋诗歌1(2019湖北省当阳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歌元丰五首(其五)王安石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

22、摇落献南山。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注】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南山:钟山的南面。(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D诗歌最后用“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其中“往”指前面的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解析(1)C项,“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说法错误,“得

23、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体现的是诗人行程结束后轻松愉悦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故选C。答案(1)C(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2)题干共有两问,先看第一问,“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应先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观其特点,然后描绘画面,最后概括其特点,这句诗中主要写“林”“落叶”“南山”,从诗句来看,此处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描绘的是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深秋时节,林中木叶凋尽,远处南山兀立,清晰呈现,诗人描绘的是眼前之景,结合前后的诗句可以知道,在诗人笔下,清秋时节的山林

24、呈现出宁静开阔的景象,诗歌中流露出的是愉悦的心情,如诗歌最后两句说“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诗歌格调明快,诗人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再看陶渊明的诗歌,“悠然见南山”,“悠然”呈现出诗人的情态,诗人脱离官场羁绊,内心悠然自得,诗句描绘的是静穆而高远的意境。答案(2)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图:深秋时树林里木叶凋尽,钟山呈现出清晰的身影。王诗重在客观地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苍茫开阔的意境;而陶诗蕴含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的意境。【译文】苍茫暮色之中但见家家户户猪归圈鸡入窝,放眼远望,山间木叶尽脱,南山显露出她的真容。因泰民安

25、的丰收之年真是好啊,可以随兴所至飘然往来于各村庄。【赏析】本诗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安宁恬静祥和的农村景象,本已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又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自己欣喜之情。眼前一派祥和美好的田园景象让诗人感受到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这不正是诗人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吗?虽然自己此时已经离开朝廷而退居江湖,但是这种美好局面不正是因为实施其新法的成果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生理想得以实现,个人的进退哪里值得挂怀。于此我们看到诗人忘记个人得失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正因为此,诗人不禁由衷地赞美处处人家好,自己仿佛已然“羽化而登仙”,飘然于各村之间,陶醉在这丰年的美景之

26、中。微点6“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诗歌1(2019河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士兵。(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开篇设问,先一问一答,写出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怅惘感喟不已。C“年

27、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年少”的孙权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D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解析(1)D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说法错误,应该是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故选D。答案(1)D(2)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6分)答:_解析(2)“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生儿子就应当像孙仲谋那样

28、。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一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的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是用典,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表达了词人对南宋国家前途的隐忧。答案(2)运用典故。词人引用曹操的话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29、鲜明的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做了三军统帅。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唯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赏析】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

30、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

31、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