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古诗品韵越王勾践墓柴 柴望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赏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
2、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思考】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文本探究 1.汉语语音的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细剖深析【点拨】2.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点拨】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体现在:(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2)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3)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
3、变化。(4)词语的引申变化。汉语中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3.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什么特点?【点拨】汉语语法的演变首先体现在语序的变化上。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位置不同。其次,句式的变化。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还有些句式古代没有,是后来才出现的。第三,词类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差不多已经消失了。4.翻译下列句子,并比较这些句子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哪些不同。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刘备,天下枭雄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安在
4、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点拨】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由译文可看出古今句式的不同:张衡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项伯就连夜跑到沛公(刘邦)的军营中,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不了解句读(指句子的停顿),疑惑没有弄明白。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5.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汇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情况。【点拨】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的某些意义逐渐消失。比如“服”在古
5、代汉语中有以下义项:(1)衣服、服装。例如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现代汉语“校服、制服”用的就是这个意义。(2)服务。例如论语为政中“有事,弟子服其旁”。现代汉语中“服务”用的就是这个意义。(3)食用,特指吃药。例如礼记曲礼中“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现代汉语“服药”还保留了这个意义。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朝服衣冠”中的“服”,是个动词,表示“穿衣、佩带”的意思。这样的用法还见于论衡“服五采之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这样的用法了。通过“古今言殊”的学习,有人认为,古人的词汇很贫乏,不够用,不像我们现在那样丰富。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探究争鸣【各抒己见】我们应该注意古人的许多概念分
6、得很细,由于我们不了解,把它们混同起来了而感到贫乏,其实在某些地方,比我们现在分得还细。例如,古人说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正色。此外,还有别的颜色,如青黄加起来成为绿色,白色加青色成为碧色,赤色加白色成为红色,黑色加赤色成为紫色。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红”在古时作“粉红”讲,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讲。如白居易的词中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红”就是大红,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我们不能说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古时的“蓝”,不当蓝色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
7、色,这就乱了。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蓝”,也不是青色,是说水色绿得好像染料一样,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由于我们不注意,了解得不够,所以觉得古人的词很多,可是用起来意思却是一样而显得贫乏。文脉图示 一、1.“其实”是两个词,表示“那实际情况”。现在意为“实际上”。2.“所以”是两个词,表示“凭借、用来”。现在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3.“以为”是两个词,表示“把做成”。现在是“认为”的意思。习题解答 4.“至于”是两个词,表示“终于达到某种程度”。现在是表另提一事的连词。5.“指示”是两个词,表示“指给看”。现在是指上级给下级的指令。二、1.“臭”,古代
8、泛指一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是词义的缩小。2.“色”,古代指脸色、神色。现在泛指各种颜料或色彩,是词义的扩大。3.“丈夫”,古代是男子的通称。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是词义的缩小。4.“睡”,古代指坐而合眼小寐,现在泛指睡觉,是词义的扩大。三、1.天地运行有规律,不因为尧桀而生存或灭亡。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2.项王说:“壮士!赏赐他一杯酒。”(侍从们)就给他一大杯酒。3.(如果)有一天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4.(我)派遣军队守在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啊!5.(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任太守。考点对接细剖真题 考点阐释 本节内容在
9、高考中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的要求上,考试说明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近几年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面进一步拓展,复习过程中只注意考试说明规定的常用实词还远远不够,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虚词的考查也相对集中,规定考查 18个,另外也要注意一下规定外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般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2011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陈公弼传苏 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
10、莫敢正视。例1真题回放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
11、赎。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县大耸 耸:
12、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C甲不能戢士戢: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的语境可知,“易”理解为“更换”不当,应为“轻视”。【答案】B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公戒而舍之 公禁之,民不敢犯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CD【解析】是说陈公弼破除迷信,是说陈公弼训练民众,抵抗盗贼,取得很大成效。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都
13、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解析】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答案】C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
14、七十余家。译文:_(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译文:_(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译文:_【解析】“勒”“持满”“贷”“流”容易翻译错误,也是主要得分点。【答案】(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参考译文】陈公弼名为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与几个显贵的人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干奸邪的事,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公弼收捕惩治他,依法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震惊。
15、后来(陈公弼)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弼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弼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警告后,赦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公弼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弼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周围的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在山南大振。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
16、,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弼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士兵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弼不答应,只处置了有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能履行职责,王正民因此罪免职。(皇帝)下诏让陈公弼前往取代他。转运使征调乡里的米粮而免除他们的杂役,共十三万石,并称之为抵扣
17、杂役的米。米价飞涨,百姓饥荒更严重。陈公弼到任后就免除了,并且表奏了这件事,又说王正民没有罪,职权内的事情办理得很好。(皇帝)下诏又让王正民做鄂州太守。(陈公弼)升迁至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几百名士兵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因为喝醉酒了。”(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陈公弼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弼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去做劳役
18、。(陈公弼)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素材档案运用示范 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3 月 3 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此前,山东省已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从 2014 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对此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从去年 1 月起,教育部就在各省市展开方案调研、对接和征求意见的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出台。袁贵仁说,我们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有些省市确实
19、存在难度的,教育部将具体协调。同时,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适用话题这 则 材 料 可 用 于“教 育 公 平”“更 新 观念”“享受教育成果”“教育改革”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类文示例】同在一片蓝天,同在一个大地上,教育应该共同分享。教育是全社会的,全社会下的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教育。作为同是学生的我们,应该为西部的学生们感到惋惜。我不曾想过这是学校、各高校的招生人数的轻视,我认为这是教育制度的不平衡、不公平。教育的发展不应当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失,那么整个社会都受到影响,这是多么严重的问
20、题。我希望教育能够更公平,我们能够和西部的学生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学习。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美文欣赏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谢有顺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我常常庆幸,在我们的语言地图里,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寂寥的心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的确,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朵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如果你的记忆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
21、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灿烂面容,就可能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谁又能说这些纸上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正是借着语言这一通道,狭小的人可以进入广大的世界,短暂的生命可以留下永恒的声音。因此,能否获得语言的恩惠,能否领悟语言的秘密,实在是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大事,不容轻视。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很多古代文人之所以过着风雅的人生,就在于他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优雅的汉语为伴,或吟诗作赋,或月下清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乐在其中。因此,那些传世的诗词曲赋,多数不是文人枯守书斋的结果,而是他们在茶楼叙旧、送别亲友或游山玩水时的即兴咏叹这种
22、风雅人生,至今还令许多人心向往之。然而,在当代中国,我们是再难寻得这份情致、这份优雅了。如同普通话的强力推广,导致越来越多的方言正在面临消失,世俗和粗鄙之风的盛行,也使得优雅的汉语正在面临失传。话语体制过于单一,自由表达的习惯不被尊崇,古代典籍和当代生活彻底断裂,加上年轻学子们只喜欢漫画、电视和电子游戏,普遍疏离国文,厌倦写作,以致一度以优美、精深著称的汉语,传到今天的国人手中,早已失去了先前的光彩。汉语的优雅和深邃果真要失传了么?我当然不至于这么悲观。但危机感却是有的,正因为此,一套名为优雅的汉语的丛书,就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这套丛书请了当代的三位大作家,各自选编出影响了自己的汉语诗文,一是由
23、此见证汉语的辉煌魅力,二是为年轻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最优秀的汉语文学的契机。散文和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的正统,举凡识字的国人,无一不受它的影响。如今,这种影响经由王蒙、舒婷、贾平凹这三位大家,以选编诗文的独特方式加以诠释,我相信会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原来汉语是可以这么准确和优雅的!读过这些选文的人,一定会发出如是感叹。王蒙先生选编的是古代散文,他得出的结论是,“汉语特别是汉字,是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舒婷女士选编的是古代诗词,她坦言,“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贾平凹先生选编
24、的是现当代散文,他回忆自己阅读这些美文时,“如同在路上走,路弯弯曲曲,它们就是一棵棵树站在路的拐弯处,让我明确了方向,靠着歇气,乘凉,或者那树长得好,树梢上有鸟的美丽的叫声”。由此可见,“优雅的汉语”绝不是一套简单的名作选本,它的背后,其实贯注着这几位当代作家对汉语的热爱和钻研。假如这些影响了汉语名家心灵成长的美文,能够在今天继续影响读者,继续向读者昭示汉语的伟大魅力,则是中国之幸。我们珍视一切重建汉语尊严、重塑现代人心的努力。尽管这套丛书所做的,不过是极为渺小的工作,但诚如佛典所言,“功不唐捐”。同样的意思,我还想起胡适先生常说的一句话:“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汉语何须再“栽”?只要我们愿意回望汉语的源头、自觉传承汉语的神髓,我们又何愁不能重新“收获”汉语曾经有过的灿烂和辉煌?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因此,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愿意交出自己的心,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赏评】我们的汉语精炼、优雅而丰盈,借着语言的通道,生活的空间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展,短暂的生命留下了永恒。然而,在当今的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走出困境,让我们“粗鄙的心灵”得以拯救,重新变得优雅和崇高。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