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808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解析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14届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12月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

2、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3)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

3、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4)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

4、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5)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

5、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6)“它在哪儿呀,奶奶?”(7)“什么,你说什么?”(8)“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9)“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10)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

6、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小题1】文章题目为

7、“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6分) 【小题2】(一)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3分)(二)请谈谈对第(4)段划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3分)【小题3】请分析第(10)段中划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8分)【答案】【小题1】【解析】【小题1】二、(14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

8、面题目。(24分) 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

9、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

10、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

11、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

12、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

13、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14、?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选自季羡林散文,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内涵。(6分)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4分)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2分)【小题2】第节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节写荷花,运用了哪些写法?请联系文章作具体赏析。(6分) 【小题4】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何要在-节详写叶的生长

15、呢?(8分) 【答案】【解析】【小题1】三、(24分)(14届安徽蚌埠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家国鲍鹏山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时来易借金千两,

16、运去难赊酒半壶。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

17、,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

18、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

19、们能听懂他的心声?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摘自经典美文)【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0、(4分)(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小题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小题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答案】【小题1】【小题4】答案要点:【解析】【小题1】【小题2】四、(14届安徽池州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4分)弯腰的父亲王春鸣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

21、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离开我弯弯的父亲。然后,隔了一条田

22、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这些话真没意思。我不和他吵了。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

23、割得破碎和流畅。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不知觉。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

24、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父亲他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在晚年放下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

25、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选自散文2013年第3期,有删节)【小题1】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形象。(5分)【小题2】第六段中的划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小题3】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三处。(6分)【小题4】试探究文末“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一句所表达的丰富情感。(8分)【答案】 【解析】五、(24分)(14届合肥一中高三上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行走在乡间的音乐安 庆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他们手里握着棍子,塔塔塔敲

26、在乡间的土路,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

27、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他上次来的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上和他聊天、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

28、,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拉得二胡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的只有几首。就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二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二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着不动。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

29、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人拉他过去。别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那人说:你不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后来

30、,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

31、非命,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子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到什么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

32、少年时代的二胡声。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小题1】文章第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有何作用?(4分)答: 【小题2】运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两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6分)答: 【小题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赏析。(6分)答: 【小题4】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8分)答: 【答案】【解析】【小题1】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六、(24分)(14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

33、旅行奥地利斯茨威格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

34、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

35、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

36、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小题1】(4分)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小题2】划横线的句子“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小题3】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小题4】本文题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的墓是世间“最美的”,请结合全文的内容及自己的感悟谈谈你的理解。(8分)【

37、答案】的记忆,幸福有关于人生的追求;幸福无关于活着的奢侈,幸福无关于死后人们的评价。(酌情赋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题1】七、(14届安徽蚌埠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一个永恒的教书匠一一季羡林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

38、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一一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

39、,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慊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

40、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41、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

42、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一一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节选自文汇报)【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一生发表的诗,虽然不超过十首,却又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

43、和境界。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也说明“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D季先生拒绝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季先生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小题2】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

44、迹”。(6分)【小题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答案】【解析】【小题1】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八、(14届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三10月考)(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

45、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

46、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

47、,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

48、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

49、子上。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50、。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题文1】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题文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3分)(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3分)【题文3】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4分)【题文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8分)【答案】分)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分)【解析】【小题1】【小题4】九、(24分)(14届安徽阜阳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51、成下面各题。江 南 雨 巷董滇宁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

52、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

53、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54、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小题1】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2分)答: 。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2分)答: 。 【小题2】文中第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

55、”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答: 。【小题3】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答: 。【小题4】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但是第段却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试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8分)答: 。【答案】【解析】【小题1】十、(24 分)(14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苏东坡突围余秋雨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

56、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

57、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他真

58、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

59、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60、,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

61、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

62、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63、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选自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有删节)【小题1】文章第段中划线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苏东坡害怕的是什么,不怕的是什么,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4 分)【小题2】原文中多处引用苏东坡书信与作品,对于这样的安排,作者是如何考虑的?(6 分)【小题3】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 分)【小题4】苏东坡为什么能够突围成功,请就文章内容概括分析。(8 分)【答案】【解析】 【

64、小题1】 十一、(14届安徽寿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4分)被唢呐燃烧一进入冬月,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这声音如诉如泣,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乡的乐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样有着许多表达自己悲欢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激烈高昂忧伤低沉的唢呐声骤然在空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滚落。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这是我故乡的

65、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旋律,随之浮现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那时侯,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村葬礼,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们的灵魂引入天堂。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宁。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人,打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使牛匠,他们走动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代表着乡村被人尊敬的那部分。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

66、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像影子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人,薄暮时分,吹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粒音符风一样飘到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他们最开始弄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毫哀伤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小小溪流,轻易而舒缓地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音一直抵达了他的魂灵深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立刻像有了主心骨,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者。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音符轻轻组

67、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份一一排好,他们在唢呐声的指挥之下,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嚎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总是神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而最令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他像穿过村庄上空的一阵来历不明的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还有吹唢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

68、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荡的日子,我不止一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那应该是乡村最后的安静时光。那段时光过去以后,汹涌而来的打工潮淹没了乡村,首先出去的是我的同龄人们,然后是更大的人,更老的人。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而城市,已经找不到一个吹唢呐的人,城市的唢呐在电视里吹,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已经无关。(节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年)【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2)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小题3】从全文看,唢呐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小题4】从作者的青春时节刚离开故乡,唢呐声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结合全文,请探究唢呐声在文中有哪些内涵?(8分)【答案】【解析】【小题1】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