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746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政治文明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八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重点关注:(1)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趋势和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2)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两次世界大战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4)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国际关系的作用。(5)当代大国关系和世界重要区域的矛盾与斗争。国际关系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但实力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促进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关系,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关系的发展变化。关注热点本专题内容具有时代感,最富现实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文”的关注和对人类文明重视的程度

2、越来越高,高考命题选择本专题内容切入点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知识与当今世界潮流、重大国策、热点问题高度相关,如联合国的改革问题、神州六号升空与中国的和平外交、合作外交、开放外交问题,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全球化问题,国际合作反恐问题,朝核六方会谈问题等都是本学科本专题应该加强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在文科综合命题中,一些垮学科的知识,如环保、科学发展观问题等也可能会成为今后关注的热点(或现实)问题。知识整合(一)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

3、致一战爆发。 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 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

4、界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复习提示:在梳理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表现,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这样知识才有立体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注意前面命题趋向预测提到的重要知识,注重本专题一些同类知识的比较:(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二者之间的比较。(2)重要国际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3)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比较。【综合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背景:这三个体系都在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维也纳体系在拿破仑帝国战争失败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

5、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都是战胜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形成。维也纳体系通过维也纳会议,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体系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目的:都是战胜国中的大国、强国寻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和平。内容:从体系的建立者来看。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者除英国外,都是封建国家,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者是帝国主义列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者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资本主义的美、英。从具体条款看,都反映了大国的利益。维也纳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俄、普、奥等,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法、美等国,雅尔塔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美、苏等。都有维护体系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体系是

6、“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是联合国。从格局看,前两个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的两极格局。从范围看,维也纳体系主要限于欧洲,后两者带有全球性。瓦解的原因: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可了大小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在一系列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瓦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大小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意、日都对这一体系不满,随着德国重新的崛起,三国联合起来打破了这一体系。雅尔塔体系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于“冷战”对峙状态,由于苏联的瓦解而结束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评价:(1)

7、三者都具有进步性,但大小不一。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出现了20年代的相对稳定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初步克服了世界的无政府状态,为联合国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在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可以和平共处,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构转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出现。(2)都有负面甚至反动作用。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

8、系的掠夺分赃,激化了各种矛盾,很快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此体系下的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战。雅尔塔体系造成了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这一体系下美、苏凭实力重划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二)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

9、战争打败俄国。 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3)原因 :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2、日本的大陆政策 (1)制定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10、,国力逐渐强盛。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2)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3、英法的绥靖政策(1)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3)“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4)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

11、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平主义”思潮盛行。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5)绥靖的表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 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 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

12、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 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静坐战争(战时体现)。(6)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7)绥靖的恶果“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4、美国的中立政策(1)中立的背景:(理解)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 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

13、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2)中立的演变: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 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3)中立的影响发展了美国的对

14、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思维拓展】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国际关系的特点受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各国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由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1)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中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2)各国的国家实力。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为此,必然调整外交政策。 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都是他们国家势

15、力膨胀的结果。(3)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4)各国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负面的,正常的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5)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5、美国的扩张史:(1)美国独立后到19世纪中期(内战前):19世纪上半期美国领土扩张以北美大陆为主,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进行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对拉丁美洲,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向

16、国会提出咨文,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反映出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内战中北方战胜南方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刺激与推动,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装上双翅,对外扩张的野心随之壮大。这个阶段美国的扩张还是以拉美为主。(3)“一战”后到“二战”:“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妄图支配世界各国。进入30年代,美国因经济危机打击,为保住其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外宣布“中立”,实质是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作战,为反

17、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4)“二战”后至今:“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厚的黄金储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并通过关贸总协定,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在欧洲采取“冷战”,在亚洲赤裸裸发动侵略战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与抗争。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美美苏争霸局面出现。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到7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影响西方盟国。这段时间美与苏的

18、争霸互有得失,各有胜负。6、特定地区的国际关系:(1)西欧:由纷争到联合 西欧国家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后削弱了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二战后,西欧主要国家先是建立欧洲共同体,后发展为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2)巴尔干半岛:从独立到纷争 19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许多国家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获得民族的独立。之后因欧洲大国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巴尔干半岛矛盾错综复杂。这使得巴尔干地区纷争不断,如克里米亚战争、一战、波黑战争、美国攻打南联盟等。(3)东亚:从大国争夺到共同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对象,大多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战后

19、,东亚各国谋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如成立东盟组织),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日本对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问题一直是东亚和平与发展的阴影。(4)中东:从战争到和平 因历史原因,中东阿拉伯国家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烈;二战后,根据联合国的决议,犹太人的以色列建国,但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始终得不到尊重,中东战争不断。目前,巴勒斯坦和平问题成为中东地区各种问题的焦点。7、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非考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

20、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组成三国协约),共同对德。并在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2)法德关系 法国资产

21、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并最终打败德国。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

22、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3)英德关系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大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20年代在德国赔

23、款和法国安全问题,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确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第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二战后,参与对德国

24、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队纳粹战犯进行审判。(4)英美关系 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地区,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召开四次会议,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二战后英国接受

25、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5)美日关系 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美国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国在华利益,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国打败日本取胜。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

26、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6)美苏关系 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三)特定时期的外交活动:1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活动法西斯国家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最后结成同盟;英美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被侵略国家展开最早的反法西斯斗争。2二战

27、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外交活动召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的重要会议,着重于协调彼此之间的针对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行动,也开始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3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的外交活动欧洲国家力图实现彼此之间的联合,共同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与美国之间也不断发生贸易摩擦;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4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活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变化、围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内外进行的“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活动5、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各个主权国家的相互交往构成特定阶段的国际关系。对这种交往产

28、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l)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家实力往往决定该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全局,从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整体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开始在整个世界进行扩张,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形成世界性的瓜分战争。(2)国家利益的得失。各国往往谋求一些国际条件以更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发展。为了这些国际条件,各国推行相应的外交政策、进行不同的外交活动。16世纪以来,西欧国家大肆掠夺财富,18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确立了全球战略,这些都影响到各个阶段的国际关系局面。(3)地缘政治的存在。

29、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政策、中国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都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6、当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问题(1)全局性问题: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解决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途径如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和活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问题包括实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核扩散、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等环节。(2)地区性问题:朝鲜半岛的形势由缓和到真正实现自主和平统一能否实现。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关系为核心的中东

30、和平进程能否继续。非洲政局动荡。反恐与反霸问题。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含义是指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并不断扩张,导致阿拉伯和以色列冲突而引起的国家问题。8、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时期或时间 主要事件 总体特征 主要矛盾)(1)欧洲中心舞台的确立和延续:15世纪17世纪下半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亚非拉殖民地的矛盾;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期: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殖民霸权的建立;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拿破仑战争、反法同盟、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美国扩张;列强积极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

31、盾。19世纪晚期至一战:两大军事集团、一次大战、美建立西半球霸权;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2)欧洲中心舞台的动摇和转移:战后初期20年代:干涉苏俄、殖民体系动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赔款问题;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国际统治新秩序;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东西方矛盾。20世纪30年代:德日扩张、英法美绥靖、局部战争、大战爆发;法西斯势力崛起,世界战争危险日近;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到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矛盾。(3)两极格局的兴衰和新趋势:20世纪4050年代: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两大阵营、冷战、朝鲜战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从对立到联合,又

32、从联合走向对抗;从同盟国、轴心国矛盾到北约、华约矛盾60年代70年代:美苏争霸、美欧日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兴起;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从80年代至今:第三世界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苏东剧变、多极格局发展;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归纳】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法国(克里米亚战争)德国(普法战争)法国(一战)。(四)重要的国际组织建立主要活动同盟国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核心是德国。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

3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协约国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核心是英国。轴心国集团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

34、成立。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壮大了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北约组织1949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华约组织1955国际联盟1920年1月。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作用:初期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欧洲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

35、森堡六国。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