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710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一 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2)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能力指要(1)认识30年代

2、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比较说明美、德、日等国解决30年代大危机的不同方式及原因和影响。(3)掌握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扩张和国际社会对法西斯侵略的反映,提高分析、比较能力。(4)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性质,掌握二战的进程及主要战争,分析二战的影响。(5)掌握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主要活动,分析其对大战后局势的影响。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时限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19291939年,习惯上称为30年代,基本特征是法西斯国家开始扩张,早期反法西斯斗争开展。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基本特征是世界人民全面展开反法西斯斗争。2.

3、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1)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根本原因;生产与销售脱节的市场危机是具体原因;股市崩溃是最直接的原因。(2)特征:从美国开始,接着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国家,来势特别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使之成为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引起了世界局势的变化。(3)解决办法: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大量销毁产品、设置关税壁垒的办法消除危机;美国则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声;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从对外扩张中求得发展。思考讨论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经济危机有哪些?对资本主义的

4、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考虑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如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二战后,从中寻找经济危机的实例,具体分析其影响。3.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和崩溃(1)出现1922年,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首先建立起法西斯专政。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军部控制政府,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2)政策政治方面:实行法西斯独裁;经济方面: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思想控制;军事方面:加紧扩军备战;外交方面:推行侵略扩张政策。(3)形成国际势力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后又在反共产国际旗号

5、下,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正式结成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法西斯国家结成政治同盟,成为国际势力。(4)侵略活动1931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侵入波兰,挑起世界大战;1941年德国挑起苏德战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5)崩溃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打击下,1943年意大利投降,表明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德、日两国相继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彻底崩溃。思考讨论 为什么称法西斯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提示:从法西斯的对内、对外政策及具体侵略活

6、动去认识,并要注意到“法西斯”已成为国家专制和独裁统治的统称。4.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第一,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是弱小国家所进行的局部斗争。主要包括:(1)中国人民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斗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是非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由于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特别是埃塞俄比亚统治者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导致抗战失败。(3)1936年,西班牙爆发人民阵线政府与法西斯军队之间的内战。后来,由于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

7、解放战争。英、法、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和“国际纵队”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西班牙内战涉及国际上的各种政治势力,被称为“小二战”。第二,19391945年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又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主要进程是:(1)开始:1931年(或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开始抗日斗争。(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3)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4)转折: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争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5)胜利: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思考讨论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什

8、么会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提示:可从法西斯势力日益扩大侵略,美、英、法等国从推行绥靖政策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等方面考虑。5.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1)针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不主张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的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2)针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宣布对意大利实施制裁,却未对意禁运石油等重要物资,英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不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3)针对1936年德意援助西班牙叛军,并公开进行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4)193

9、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英法压迫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德国的领土要求,企图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5)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出现“奇怪战争”,这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思考讨论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英法在一战后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对苏联的态度和英法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英法各国政局等方面考虑。6.二战中的主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其表现之一就是战场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有:(1)欧洲战场:1939年9月战争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先后攻占波兰和北欧、西欧、南欧、东南欧多国,并发动不列颠空战。(2)苏德战场:194

10、11945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3)欧洲第二战场:1943年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开辟,使德国陷入两线夹击之中。(4)中国战场:19371945年,是开辟最早,结束最晚的反法西斯战场。(5)太平洋战场:19411945年,主要是美日间的较量,中途岛海战是转折点。(6)北非战场:19401943年,主要是英德间的较量,阿拉曼战役是转折点。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活动(1)建立: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2)主要活动军事斗争: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同盟国军队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非洲各战场

11、同法西斯军队作战。典型的战例有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政治协调:反法西斯同盟通过重要的元首会议,协调内部关系,规划战后发展。主要会议有:开罗会议:1943年底,中、美、英首脑在会上签署开罗宣言,协调对日作战,表明了国际社会对台湾等中国领土的立场。德黑兰会议:1943年底,苏、美、英首脑协调对德作战,并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首脑商讨处置战败国,成立联合国诸事宜,实质是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对战后世界影响最大。波茨坦会议:1945年夏,苏、美、英三国重申雅尔塔会议决议,并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布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思考讨论

1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什么能团结代表各种不同利益的国家?提示:首先要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法西斯主义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其次从美苏等国卷入战争和具体的国家利益分析认识。疑难突破1.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首先在经济领域实施,后来发展为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内容的系统的治国政策。从经济上来说,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恢复发展工业。其实质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方式就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13、;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新政,是符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新政在很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1)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2)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4、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提示新课标教材把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上升到“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的高度,并揭示了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德日法西斯专政的不同特点由于各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不同,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具有以下不同特点:第一,主体力量不同。德国法西斯力量的核心是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是政党;日本法西斯力量的核心在军队,是军部,是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第二,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纳粹党通过议

15、会选举的方式合法取得政权;日本是军事法西斯力量通过暗杀、政变等恐怖方式建立起来的。第三,表现形式不同。德国是法西斯政党独揽国家权力;日本则是军部在天皇的名义下控制政府,实行军事法西斯专政。3.20世纪30年代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日确立法西斯体制,分别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由殖民地直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没有因袭封建包袱;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比较彻底,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资

16、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对专制独裁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德国、日本是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两国内部都有军国主义传统,后来与垄断组织相结合,发展为带有强烈的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些都是法西斯专政的社会历史基础。(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由于实力和地位不同,各国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利害关系也不同。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而言,是“强加的和平”;在华盛顿体系中,美国处处压制日本,美日矛盾激化。由于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它,德日则要冲破它。德日国内的极右势力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3)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危机前处于“

17、柯立芝繁荣”时期,具备通过改良减缓危机的实力。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大;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它们受经济危机打击十分严重。4.绥靖政策的影响绥靖政策是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的根本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制裁”、对西班牙内战的“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的“中立”政策、英法玩弄的慕尼黑阴谋和“静坐战”,都是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绥靖政策因法西斯侵略而生,也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但它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最终目的还是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因而其实质是纵容侵略。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政府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是一次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主要依据有:(1)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战争目的在于统治整个世界,它们是世界人民的最凶恶的敌人,它们同一切被侵略、被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始终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2)英、法、美等国同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和斗争,虽然具有争夺世界霸权的因素,但是所起的实际作用也具有保卫国家独立的性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3)苏联以及中国等被侵略民族和国家人民进行的是正

19、义的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总之,打败法西斯是当时世界的中心问题,世界各国人民同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是一次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6.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战争双方一战是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二战是世界各国人民与德、日、意法西斯势力。爆发一战时,各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宣战,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世界规模;二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发展为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规模一战初步具有世界规模,主要是陆战和海战;二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出现了陆海空三栖作战。除此之外,两次世界大战在具体原因、造成的影响等各方面也存在明

20、显不同。在所有的不同中,最根本的不同是性质的差异。思考讨论 当今世界,我们应如何防止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提示:从吸取两次大战教训、加强国际正义力量团结、发挥多极格局和联合国作用等方面概括。7.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矛盾和国际势力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势力主要分为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涉及各个领域,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决定着世界形势的发展方向。法西斯势力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代表,它们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改造世界的轴心”,其实质就是要推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统治全人类。反法西斯势力因

21、反对法西斯的策略不同,又主要分为: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局部利益,保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社会主义苏联主张结成同盟,共同反对法西斯势力,支持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斗争。弱小国家由于受到法西斯的侵略,它们直接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以上各种势力,在西班牙内战中都有所反映。所以,西班牙内战实质上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被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8.二战爆发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表现为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英法。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20世纪30年

22、代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其他具体原因包括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和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战前,英、法、美等国极力怂恿德国进攻苏联,为此执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势力的局部侵略战争屡屡得手,这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其意图是约束德国东侵,被西方国家视为祸水西指。此举使德国稳住东线,免除了西侵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

23、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2)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至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再到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二次大战正式爆发,说明德、日、意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动世界战争。(3)教训:在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局部地区的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败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20世纪30年代的三种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保留了市场

24、经济体制,但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排斥了商品和市场。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的经济体制,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国家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经济发展。以上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出现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其共同特征是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活动。2.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环境对中日战争的不同作用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社会主义苏联主张集体安全,后来也改变主张;资本主义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实质上是纵容侵略

25、;德意法西斯国家极力发动和扩大战争,企图另建世界秩序。可见,国际舞台上主要力量以及它们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有利于日本的侵略活动。这种国际环境使得中国等弱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所以,中国政府依靠国际联盟压制日本侵略的做法必然毫无结果;中国不可能依靠英美国家迅速取得胜利;即使日本停止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中国也不会立即展开战略反攻,必然进入相持阶段。面对如此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也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措施:在国际上,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打出反共旗号,避免刺激西方大国;退出国际联盟,摆脱英法等国的种种限制。在中国,抛出反对共产党的诱饵,引诱国民政府投降。3.中国战

26、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战场分布在世界各地,有苏德战场、欧洲第二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各个战场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其重要性表现为:中国人民抗击着大部分的日本法西斯军队;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开罗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其他战场,主要是太平洋战场,起着战略配合的作用;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27、利的原因之一。4.促使日本战败投降的各种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打败一切法西斯势力的最基本因素。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美国军队消灭了日本的精锐海军、空军;原子弹的重大威慑作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占据了日本支持战争的重要基地中国东北,并消灭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客观原因在于日本是小国,经不起持久战争。再加上日本所进行的战争是反人类的非正义战争,在道义上失道寡助,在战争中遭到各国的联合打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5.二战后期国际社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论争二战中,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大国,在国际舞台上一度活跃,国际地位有一定提升。同时,主要大国为了各自利益,又围绕中国问题

28、展开了明争暗斗。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都有关于中国的内容,会上有关台湾的规定,成为战后处理台湾问题的依据。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又背着中国政府达成秘密协定,在东北和外蒙问题上损害了中国利益。6.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法西斯势力是一种国际极右势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法西斯势力的得势,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战胜法西斯,是爱好和平的人们在面对法西斯侵略时,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付国际性的战争威胁,不能妥协退让,要坚决斗争;不能姑息养奸,更不能相互推诿,祸水外引;应该积极进行国际性合作。这对于今天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定,是有借鉴意义的。典例剖析【例1】(2004年江苏,22)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

29、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放弃关税壁垒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剖析:本题以比较设问,考查的却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目前高考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一种典型形式。解题时根据题意,确定基本史实为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化,加以比较即得出其共同实质为B项。答案:B【例2】(2004年上海春季大综合,32)1943年底,美、英、中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二战末期,同盟大国发表文件,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这个文件的名称是A.雅尔塔会议公报B.雅尔塔秘密协定C.波茨坦公告D

30、.波茨坦协定剖析:解答本题需要三个明确:一要明确题目强调的是“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的文件,而不是开罗宣言。二要明确“重申开罗宣言”的国际会议是波茨坦会议,而不是雅尔塔会议,因为雅尔塔会议主要着眼于对德作战。三要明确波茨坦公告与波茨坦协定是两个不同的国际文件,公开“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必定是在公告中。本题在再现知识中考查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灵活性。答案:C【例3】(2005年北京春季文综,23)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大利润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31、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本题所述现象是罗斯福为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新政中的一项,具体措施的目的应服从于整个新政的目的,故本题应选择A项。罗斯福新政并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排除B项;C项易排除;D项是新政的实质,而非目的。答案:A【例4】(2002年上海,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

32、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周年。(2)举例说明英、法、苏、美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3)历史是如何表明江泽民同志总结的这一重要经验的?剖析:本题的明显特色在于根据要求回答相应的历史事实,这就必然涉及到再现历史事实、对其进行筛选和归类等学科能力。第(1)问属于简单的再现知识;第(2)问要注意分清“坐失良机”与“自食其果”,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现象,要从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付法西斯势力的全过程分别来筛选这两个现象。第(3)问强调的是联合对付人类面临的挑战,所以要回

33、答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方面联手打击法西斯势力并取得胜利的史实。参考答案:(1)50(2)坐失良机:英法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态度;慕尼黑阴谋;英、法、苏三国谈判不了了之;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实施制裁;美英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等。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空袭;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3)联盟形成:英美声明援助苏联;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苏、美、英三国协定;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联合国家宣言等。联合反击: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国战

34、场大反攻;苏联对日作战等。特别提示:本题对史实的归纳比较全面,符合一轮复习中的基本思路,值得仔细推敲。另外,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从对热点的关注方面来看,本题也有借鉴作用。【例5】(2004年上海,32)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国家复兴管理局总部 等待领救济的人群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汤因比(1)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社会制度”的命运?(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剖析:本题主要考查

35、阅读理解材料和图像并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提炼的有效信息有罗斯福的头像、排得长长的等待救济的人群等,由此可判断此图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据此可回答第(1)问。第(2)问中“著名的实践”应指让西方人对西方社会制度重新恢复信心的事情,根据所学内容可判断是罗斯福新政。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政的本质特征。回答第(3)问时,则要根据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仿效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办法进行自我调节的史实,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创新做法来回答。参考答案:(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或“大萧条”)。(2)罗斯福新政。确保自由企业制度;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将私人垄断资本

36、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3)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的重点包括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影响;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二战的影响。主要难点在于对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势力的认识和分析;绥靖政策的根源和历史教训;二战期间重要国际会议中的合作与争夺关系等。在近年的高考中,本单元出现考题的频率较高,因为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围绕这一事件有较多的活动,将成为文综的热点,

37、故应重视本单元。另外,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反恐、局部战争也易与本单元联系。复习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抓住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这一中心。大危机是世界现代史前两个单元的分界线,它把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即19191939年)划分为两个时期。大危机前的十年是战后初期和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突出;大危机后的十年是世界走向战争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较突出。大危机是引发后来一切变化的重要根源,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及其对外扩张都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具体措施。其次,要抓住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这一线索。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各种国际势力纷纷活动,构成30年代丰富的历史内容。

38、掌握了各种势力,也就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了各种势力的活动,也就掌握了各方面的历史事实。如法西斯的扩张可细分为德、意、日三条线索,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勾结。反法西斯的斗争也可由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细分为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法西斯三条线索,它们对法西斯势力的斗争经历了从间接到直接、从妥协到抵抗、从分散到联合、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性战争的明显变化。再次,要关注空间环境这一舞台,空间环境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必备舞台。19291945年间的所有历史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着明显的特色,不同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是分散在不同国家分别进行的;即使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9、也是在不同地区进行的,形成许多战场。抓住了这些国家和战场的情况,了解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从更加细致的程度上适应了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本单元建议使用8课时。其中,4课时复习主干知识,2课时用于单元检测,2课时用于试卷讲评。拓展题例【例1】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A.1936年3月1937年2月B.1937年3月1938年9月C.1938年10月1939年2月D.1939年3月1939年9月剖析:本题为经典高考题,以德国疆域图为切入点,考查相关的历史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思维含量,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的命题趋势。根据所给地图的特征,如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区(19

40、38年),但尚未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或者依据所给选项的时间,判断这时德国对外已经占据哪些地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以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读图能力作后盾。答案:C【例2】(2004年广西,2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占领区不包括 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C.西班牙 D.荷兰剖析:本题考查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范围,既可以从教材上的二战形势图去分析解题,也可以从二战前西班牙内战的结果和二战的相关史实去联系判断。答案:C【例3】(2003年广东,2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A.扩大消费,带动生产B.使美元升值

41、C.鼓励农民提高产量D.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理解。只要熟悉罗斯福新政的四项具体内容,就可知道B、C、D三项与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反,故排除。和罗斯福新政内容相符的只有A项。答案:A【例4】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图1 1919年6月图2 1940年6月图3 1949年10月剖析:本题是经典高考题,以德国不同时期的三幅地图作为切入点,从德国及国际关系方面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题目强调了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注意了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大文科的特色。题目从纵的方面,考查了德国的变化及同时

42、期的国际关系,考查了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该题还加强了时空观念,突出了对历史和地理的考查。回答时,首先根据题目的时间提示(1919年6月、1940年6月、1949年10月)确定好题目涉及的历史阶段,即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灭亡法国后,二战结束东西德形成后。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德国自身、欧美大国与德国关系方面分析对德国版图的影响,要根据问题的指向组织材料。参考答案:图1: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原属波兰领土基本归还波兰;萨尔区暂由国联代管,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图2:美、英、法等国通过“道威斯计划”和

43、“洛迦诺公约”,变削弱德国为复兴德国;德国迅速恢复并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大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推行扩张政策;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美国实行“中立”,苏联避战自保;德国侵略屡屡得逞,法国战败,大部分国土被德国占领。图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盟国对德分区占领;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处置德国等问题上产生矛盾;出现两个德国分立局面。学术动态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问题第一,“积极作用说”。黄安年认为,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缓和了经济危机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二战和二战胜利打下基础;为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使美国和苏联建

44、立了外交关系。刘绪贻则进一步阐发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他认为新政大大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改善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阶级矛盾。同时,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样板,探索出了一条维持垄断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途径。第二,“有限作用说”。有的史学家认为,新政虽使美国度过严重经济危机,但未使经济复兴,不能将美国当时的一切成果归功于罗斯福个人。也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经济危机。2.关于绥靖政策的本质问题传统观念认为,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反苏反共政策。20世纪20年代,西方帝国主义扶植战败的德国,力图使德国成为扼杀苏俄的工具。法西斯势力崛起后

45、,西方帝国主义便推动德国东侵,“祸水东引”成为绥靖政策的典型形式。另一种看法认为,绥靖政策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的政策。它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而不是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斗争的产物。其目的不是“祸水东引”,而是避免用战争手段去调整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利益。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绥靖政策是以牺牲弱小国家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英、法、美从本国利益出发,为了满足法西斯扩张要求,放弃某些次要战略地带,从而牺牲了弱小国家的主权。3.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目前,史学界多数人主张以1939年为二战的起点。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是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地方都能引起世界大战的;没有敌对大

46、国的直接交战,便没有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不仅关系到它们本身,而且影响到全世界。另一种意见认为,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二战的起点。因为二战的特点是从局部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战争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战场一直持续到整个二战结束。还有少数人主张以日本发动进攻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既然二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那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便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4.关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评价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虽犯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德国入侵波兰时

47、,英法宣而不战,企图继续“祸水东引”,苏联安全受到威胁。为应付即将爆发的法西斯战争,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搞一个缓冲地带是十分必要的。从当时的具体情况看,划分势力范围是必然的,苏联的问题在于战后没有妥善处理被它占领的地区。另一种意义认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是沙俄扩张政策的继续,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绝对不能容许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在邻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防御战线,严重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5.罗斯福是否是绥靖政策的推行者传统观点认为,战前美国基本上是在“中立”旗号下推行绥靖政策,被称之为“美国”牌的绥靖政策。美国不像英法那样公开地、直接地鼓

48、励法西斯扩张,为了穿上公正的外衣,美国推行比较隐蔽的“中立法”,纵容法西斯扩张。罗斯福是绥靖政策的推行者,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活动基本没有离开“中立法”的轨道,其目的是推动欧洲政治军事形势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从而确立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另一种意见认为,罗斯福虽受“中立法”制约,但又同孤立主义进行斗争。罗斯福较早地警觉到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并发出战争危险的警告。战争前夕,罗斯福在认真进行备战的同时,为废除“中立法”、实行反法西斯国际合作的政策,作了不懈的努力。因此,罗斯福成为美国确立反法西斯政策的旗手。6.关于二战的性质问题传统观念持“阶段性质论”,即根据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开始

49、卫国战争作为分界线,把二战性质划为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后一阶段转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我国长期以来受苏联影响,也采用此说。另一种意见持“整体性质论”,即从全局的观点认识二战的性质。从历史的高度,从世界整体和战争全局的观点出发,应该把二战看成是在世界整体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战争,具有始终如一的性质,并且同一战的性质完全不同。二战自始至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这不但对于遭受法西斯侵略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且对于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来说,都是反法西斯的战争,因为法西斯已成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敌人。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矛盾。世界史新教材采用的就是“整体性质论”,即认为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