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
2、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今天,当中华
3、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非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
4、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1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
5、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A 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B 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C 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D 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B 中华文化的基因指的就是千百年来“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C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D 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
6、,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 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有了自信心 才有文化影响力近日,有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我国GDP世界第二而文化影响力不足却是事实。尽管近几年“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来自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了物质的保障才
7、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自信,他们就会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是观之,中国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增强,就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古至今,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珍宝”确实很多,然而要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还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东西,换言之,要找到我们的“中国梦”。 在此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文字,至今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8、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旧中国,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但鲁迅先生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告诉世人:中国的脊梁没有断,中国的精神没有死,中国的自信没有失!鲁迅先生离开我们70多年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各项事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真正正实现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然而,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好像中国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有前途。试想,如果人们受了如此熏陶,哪里还有信心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国文化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要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
9、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要坚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有删改)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虽然这一统计不是科学的,但是作者还是意识到了,相对于我国GDP世界第二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明显不足。B、要想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必须从民族文化“珍宝”中找出能够引起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兴趣的东西。C、要想让中华文化像西方文化那样走出国门,要想
10、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具有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D、认为中华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有前途的人都是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心的人,如果人们都这样认为,就不会有信心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E、我们要坚信中华文化的“珍宝”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5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近几年“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仍然不足。B、物质决定精神,随着物质的丰富,现今,中国人民的精神也走出了贫困,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C、针对某些人对中国文化没有信心,文章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篇,意在增强那些人的文化自
11、信心。D、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才能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和尊重。6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原因有哪些?(4分)7我们应如何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共13分)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刘梦溪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
12、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
13、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
14、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
15、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
16、少的。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10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记忆杨雪梅4月6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粉房社区的梁启超故居面临拆迁,而在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一带,共有30余家
17、会馆处在拆迁范围内。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回应称,粉房社区琉璃街115号为新会会馆旧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梁启超故居。根据规划,新会会馆将原址保留,日后将组织开展全面修缮,以恢复历史风貌并对社会开放。但根据文物普查,该地区除新会会馆等少数会馆外,大部分已不具备文物保护的价值。在刚刚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国家文物局一直强调要做好北京会馆的全面普查、登记,确定其历史渊源以及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会馆建筑,应根据其价值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改善文物周边环境。可惜现在三普刚刚结束,相关统计还未公布,拆迁已然火烧眉毛地烧到了大批会馆。北京的会
18、馆文化是明清士大夫文化与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过去被称为“宣南”的地方,是北京会馆建筑最为集中之处,约占会馆总数的七成。会馆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 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前进的人物莫不与这里的会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则徐曾住在蒲阳会馆;安徽会馆是由李鸿章一手建成的;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分别住在这里的南海会馆、新会会馆和浏阳会馆;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北上与袁世凯会谈,曾五次莅临湖广会馆,改组同盟会,建立了国民党。还有绍兴会馆,在这里鲁迅发表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值得保
19、护的东西太多了,七处世界遗产、近百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把这些都保护好就已经令相关单位疲于奔命。几个会馆、几处名人故居、几条胡同、几个四合院也许真的不算什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不同文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和会馆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但未列为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会馆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但一个城市的气质或者一种文化精神显然不能只指望在单个的“建筑”上体现,整体保护的概念已经是世界潮流,也被大家广泛接受。如果仅仅是孤零零地留住几个会馆,像一个孤岛一样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人们又怎能体会曾经的文化风雷?城市总是在更新中发展。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一直是个难题,
20、各地都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模式,但大拆大建肯定是最不可取的一种。专家曾倡导采取“小规模、微循环、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原则,赋予胡同、名人故居、会馆等建筑以新的文化功能,让其逐步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现在这仍然是值得听取的好意见。“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我们曾经在深厚的历史遗产中自由徜徉,感触先人的思想脉搏,只是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做才能将它们更好地传递给后人呢? (2011年4月7日人民日报)11下列关于城市“完整的文化记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单个的“建筑”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气质或者一种文化精神。B 孤零零地留住几个会馆,人们就不能体会到北京曾经的文化风雷。C 城市整体保护
21、的概念是世界潮流,已被大家广泛接受。D 对于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会馆建筑,应据其价值定为相应级别的保护单位,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改善文物周边环境。12下列对文中划线短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旧城与更新改造相结合,是城市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模式。B 城市没有更新就得不到发展,这是为中外城市建设所证明了的真理。C 采取“小规模、微循环、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原则,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最好办法。D 赋予胡同、名人故居、会馆等建筑以新的文化功能,让其逐步融入市民文化生活,这是当前文化城市发展的首选策略。1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京的会馆文化是明清士大夫文化与市井
22、文化的集中体现,应当予以原样保留,决不能大规模地拆迁。B 拆迁几个会馆、几处名人故居、几条胡同或几个四合院并不算什么,只要把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和会馆管理好,照样能保存城市完整的文化记忆。C 会馆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前进的人物都与这里的会馆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D 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只有在城市深厚的历史遗产中自由徜徉,感触先人的思想脉搏,才能将它们更好地传递给后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4分。 谈古论今说“领导挨骂”马九器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
23、桑骂槐,尤其是权力地位越显赫,好比圆越大和外界接触面越广一样,就越容易遭人非议。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周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见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结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赶下台流放了。有的领导即使挨骂,也常常能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比如魏征常年犯颜直上,唐太宗就算气得吹胡子瞪眼,终究还是能察纳雅言。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一个官员领导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了他的政治道德水平。从去年到今年,全国陆陆续续发生了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远的如重庆的“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海南
24、“儋州网案”,近的如“陕西志丹的短信黄段子案”。除了“彭水诗案”得到善终外,其余都以“骂人者被严惩”而告终。如果放在古代,小小百姓敢拿官老爷开涮,别说老爷治你罪没人喊冤,就是百姓们自己也要奚落你一番: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不过,现在是21世纪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与科学民主的洗礼,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法治、自由、宪政等普世价值观熏陶,闻听此事,笔者感到万分惋惜,不是为那些胆大包天的“骂人小吏小民”,而是为挨骂的那些个领导:一次多好的展现现代政治胸襟与风采的机会,竟然不幸被几缕封建式的做派所糟蹋。我不知道前述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是否读史,想来
25、作为为官一方的政治精英,不从浩瀚的历史里攫取安邦惠民的从政规律,不明史知兴替正衣冠,说不过去吧。那不妨和他们一起唠唠历史。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国人聚集议论政府的“乡校”,大概是百姓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如同现在网民议政时的肆无忌惮,所以有官员恼羞成怒要关闭“乡校”。郑国丞相子产知道后是这么看这件事情的: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翻译成经典白话文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子产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现代味儿,作为一个公权掌握者,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的人民包括他的同僚、同级、下级,这里的监督包括对他的批评
26、、对他的辱骂。无论这种批评辱骂有没有道理和根据,它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后的另类表达。其实,出现这类表达本身也多少说明“挨骂者”自身的不足,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人拿包拯、海瑞恶搞,没有人拿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编段子?因为他们身正影直、高风亮节,所以人们打心眼里敬重,而屡屡成为恶搞或编段子看笑话对象的领导官员,别恼羞成怒下“诽谤罪”的定论,先拿自己比对一下那些受人敬重的领导楷模才是。美国总统杰斐逊挨了一场恶骂后说:“他们选中了我来担任这一荣誉的角色,我将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权利,而且我仍将珍视这一权利的继续维持如果一个政府在批评面前站不起来,就该倒台。”无论是子产还是杰斐逊,他
27、们对待“挨骂”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更道出了一种政治规律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作为官员领导,他必然是一位公众人物,他被赋予了掌握公权的特权,而权力是一柄天然的双刃剑,要遏制剑的恶刃,必然要在“受监督批评”层面让出相当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其实,官员领导要想少挨骂直至不挨骂并不难,无非是做人从政常记百姓之苦、牢记法律之严、永记权力之源。那些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以权力之剑对骂人者举起狼牙棒的官员领导,显然外表披着西装革履的现代外衣,骨子里还弥漫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选自“中华杂文网”非常杂文,有删节)14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
28、A官员地位越高,挨的骂也就越多。B自古至今,中国的官员容不得百姓“开骂”。C怕骂的官员往往不读书或少读书。D子产的政治道德观很有现代味儿,体现了广阔的政治胸襟。E美国总统杰斐逊对待评判的态度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观念,他的胸襟比子产更广阔。F实现监督与权力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政治规律。15本文援引的例子很丰富,下面对所引例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2分)A举周厉王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掌握权利的官员,容易遭人非议”这一观点。B唐太宗尽管常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但能察纳雅言,因为他身正影直,高风亮节。C全国发生的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说明领导正确接受挨骂的民主风气已形成。D举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受人
29、尊重的例子说明掌握公权的人,要经得起人民的监督。16请联系上文概括第自然段作者所说的现代某些领导还“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的具体表现。 (3分)17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官员领导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挨骂现象?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观点。(4分) 参考答案1B2C3正确审视、定位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主动搭建若干文明对话的舞台。抓住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力争放大中国的文化之声。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向世界。推出独具魅力的或不断充实更新的中国文化精髓,比如“天下情怀”“和文化”等。【解析】1B项不是说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而是说明拿什么样的中
30、国文化走出去这个问题的。2A中国文化除传统文化之外还含有随着时代更新的东西;B以偏概全,只是基因之一;D“彻底化解”夸大了,只是“带来新的智慧”而已。3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就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本题共3分,答出1点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4AB5B6(1)这些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了物质的保障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2)这些国家在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自信,他们就会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7(1)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2)要提高对全球的文化传播能力;(3)要建立完善的对外文化交流网络;(4)要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解析
31、】4A,项原文说的是“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B项,原文说的是“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东西”。5原文说的是“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6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首先”、“同时”这样的提示语。7答题区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不仅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要坚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8DE9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需要,(1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32、1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1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分)(4分,每点1分)10结合最后一段“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回答。【解析】8D原文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读书”应为“阅读经典文本”。9倒数第二段的首句“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是一个提示句,整合归纳下文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10结合最后一段“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
33、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回答。11A12B13C【解析】11“单个的建筑”表述和原文不符12表述太绝对13A项“应当予以原样保留”与原意不符,B项“只要照样能保持”太绝对,D项“只有才能”是强加因果关系14DF15D16认为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1分);剥夺了人民批评监督的权力(或对老百姓不讲法治、不讲自由民主、更不谈接受批评监督)(1分);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严惩骂人者。(或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以权力之剑对骂人者举起狼牙棒严惩骂人者)17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或引以为戒,有
34、则改之,无则加勉)(2分)接受人民的批评和辱骂,把它当做是对自己工作的监督(1分),并且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自由和权利(1分)。(或在“受监督批评”层面上保护人民批评辱骂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解析】14A项曲解原意,过于绝对化,与原文“地位越显赫越容易遭人非议”不符;B项以偏概全;C项变不确定为确定,与原文“我不知道”“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相悖;E项无中生有,“胸襟比子产更广阔”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本题选对一项给2分。15分析A、B周厉王和唐太宗的例子是从反面或正面论证领导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和政治道德水平。C项“民骂官”的大部分人的遭遇正说明领导接受批评的胸襟肚量和政治道德水平有待提高。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抓住某些领导对骂领导者的看法,答出各要点内容即可,不必分条答。17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作者认为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所以官员领导首先要冷静、再者要正确认识人民的监督作用。答对1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