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苦读。那么如何学习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劝学成了一篇激励后世之人勤学刻度的醒世之作。谈勤奋大家肯定都听到过“勤能补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通过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许多有着伟大成就的人,都和勤奋有着不解之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少年神童。他们小小年纪,就能歌善舞或对事物有着高超的见解。可是,他们沉浸在大人们的夸奖中,不努力,不奋斗,最终成了一群碌碌无为的人,谁也看不出他们和别人的区别。而有些人,他们没有聪颖的天资,也
2、没有过人的智商。可他们踏踏实实地向目标努力,向前程迈进。最终,他们成功了。天分,是起跑时的领先,而勤奋决定了跑步时的速度。勤奋,让踏实肯干的人跑到了终点,取得了成功的奖杯。所以,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微感言: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一、作者视窗“后圣”荀子荀子,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政论家、思想家、教
3、育家、文学家。如果有这么多后人永生也难以企及的“家”,仍然不能尊之为圣,那我只能慨叹“圣”之所以为“圣”,是因为这个职称名额非常有限。同抱不平的还有章太炎先生,他认为荀子为“圣”当之无愧,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后圣”,以太炎先生的才学名望尚不能激起波澜,也就遑论别人了。也难怪,其时封建社会已趋式微,新学蓬勃而起,谁还有闲暇为荀子正名?现代人孜孜以求成为什么“家”,说到底只是虚名,荀子在世时兴许认为不值一哂,弃之如敝屣。那还是用他的业绩来说话吧。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主张礼法兼治,平政爱民,举贤纳士,仁人之兵。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的发展经济的富国说,成为他之后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治国理财的
4、金科玉律。他的成相篇、赋篇首开我国说唱文学和赋两种文学之先河,建立起独有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地理、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语言的思想体系。近代史学家称荀子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谭嗣同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学。”【注】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
5、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今存荀子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多方面,是古代论说文成熟的标志。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的学说,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
6、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靛青()(2)蓼蓝()(3)以为轮()(4)槁暴() (5)跂而望() (6)舆马()(7)舟楫() (8)跬步() (9)骐骥()(10)锲而不舍()(11)驽马()2辨形组词(1)(2)(3)(4)3词义理解(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金就砺则利:(4)虽有槁暴:(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善假于物也:(7)神明自得:(8)圣心备焉:(9)
7、无以至千里:(10)锲而不舍: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一词多义闻望假绝(3)虚词归纳焉于而四、文白对译跂(q):提起脚后跟站着。博见:看得远,见得广。见者远:远处的人能看得见。疾:强,大。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这里指车。利足:善于走路。利,使快,走得快。而:却。致:达到。舟楫(j):船只。楫,桨。能:善,会。水:游蛟(jio):一种龙。得:获得。备:具备。跬(ku):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左右脚各跨一次叫“步”。功:成功。在:在于。舍:停止。锲(qi):雕刻。镂(l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
8、筋骨”,一、文本助读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所提倡的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木直中绳,以为轮()(5)用心一也()2古今异义(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坏
9、人的党羽(贬义)(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5)用心一也古义: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3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翻译句子(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三、师生探究1本文标题为“劝学”,“学”顾名思义指“学习”,但生活中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荀子是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答:2本文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
10、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都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吟咏的主旋律。文中写了哪些“人”?答:3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比喻论证的作用。答: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应该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答:一、阅读延伸进学解(节选)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
11、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
12、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参考译文】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来自于勤奋,却因为游荡玩乐而荒废;品德的成就来自于思考,却因为因循随俗而败坏。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拔除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已经被任用,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大概只有才艺不高的侥幸被选拔,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提拔举用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
13、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一味多读书致力获得更多知识,大小方面都不舍弃;晚上点起灯烛继续白天的学习,总是劳累地过完一年又一年: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寻找踪迹难寻的儒家遗说,独自广泛搜求,从古代将它们继承下来,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
14、,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作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大诰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记录;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且文笔豪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
15、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动一动便被责备。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敌仇相合,屡次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衣少穿而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训别人干嘛呢?”【赏析】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至今传诵不绝。二、写法迁移对比手法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
16、“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反对比,是将两种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在中学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等对立的两
17、方作对比来发议论和抒发感情。【我来练笔】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对比手法。300字左右。答:问题生成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或与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解决。提醒:完成作业分层训练答案精析15劝学(节选)自主积累1(1)din(2)lio(3)ru(4)op(5)q(6)y(7)j(8)ku(9)qj(10)qi(11)n2(1)锲而不舍契约(2)舟楫缉拿编辑(3)磨砺勉励老骥伏枥(4)急躁噪音干燥3(1)停止,结束。(2)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 (3)磨刀石。(4)曝晒。(5)到达。(6)外物,指各种客
18、观条件。(7)人的智慧。(8)通达事理的思维。(9)没有用来的(办法)。(10)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4(1)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有”通“又”;“暴”通“曝”,曝晒。通“智”,理智。通“性”,本性。(2)听,听到/见闻、学识/声誉、名声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凭借,借助/假装/给予/借横渡/终止、停止/隔断、隔绝不通的/非常(3)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于此,从这里/疑问代词,哪里/代词,它介词,比/介词,从/介词,向/介词,到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
19、,表并列,和/连词,表承接,然后,就合作探究二、1(1)名词作动词,游水(2)名词作状语,每日(3)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5)数词作形容词,专一2(1)特指长江、黄河(2)广泛地学习(3)爪子和牙齿(4)藏身(5)两个词,因为/心思3(1)(2)判断句(3)定语后置句(4)(5)状语后置句4(1)借助车马(前进)的人,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2)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自然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达事理的思维就具备了。三、1荀子说:“君子
20、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联系前面的文字,可知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是在劝人们学习做人。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们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重视品德的学习,加强道德的修养。2文中写了“君子”和“吾”两类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但“吾”比“君子”的境界要低一层。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3本文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喻体,采用博喻,使文章更生动
21、,更有气势。同类事物设喻,可从相同的角度铺陈渲染,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如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说明“善假于物”的道理;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来说明积累的道理等。这样,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形象化,使读者获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千变万化的句式,读来毫无板滞之感。4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需要和思考结合起来。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并不是否定思考,而是否定只是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将“终日思”
22、与“须臾学”作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文本拓展二、(示例)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的最终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其实不然,我认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位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