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同步测试卷(五)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洪秀全张之洞严复A B C D2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
2、道:“志西洋,正所以志英吉利也”,“故今志于英夷特详”。魏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非常高 B中国国门最先是被英国人打开的C当时中英关系特别友好 D当时的国人只能收集到关于英国的资料4广府中学堂是广东最早的一所中学堂。其必修科目计有:读经、讲经、修身、中国文学、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图画及体操等科。这反映出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A“中体西用” B宣传维新变法 C宣传民主革命 D培养民主与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5王韬说:“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从中可以看出他() A坚持“中体西用”观念 B主张实行君主
3、立宪政体 C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 D维护儒家纲常伦理道德6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里的“孔子”所处的时期应该是()A明末清初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7与康有为同为“救亡”人物的王照,曾在三十多年后回忆说:“戊戌年,余与老康讲论,即言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的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说:列强瓜分就在跟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这说明()A康有为推行激进变法 B维新派存在严重分歧C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开启民智是救亡前提8康有为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
4、,小变仍亡。”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A民主共和说 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说 D经世致用说9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民主共和 C反对专制统治 D反对民族压迫10巴黎和会后,梁启超呼唤:“她(中国)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自我以及战无不胜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振作起来,进行自我拯救。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所在。”这一呼唤体现出梁启超的主张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意识救亡图存信念民主共
5、和观念A B C D11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12戊戌政变之后,变法措施几乎全部被废止,唯有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清末新政期间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举,讲求专门学业。这充分说明
6、()A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B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学习西方由个体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D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是大势所趋13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代表14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7、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15阅读下面内容,其主张的提出者是()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A梁启超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16“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该评论意在说明()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影响不大 B新文化运动领导
8、者的指导思想骇人听闻C文学革命是一个历史错误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17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为解决“本源”问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A倡导“中体西用”冲击“天朝上国”观念 B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近代化人才C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D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男女平等之理18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中国工人阶级的壮
9、大和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A B C D19“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2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A B C D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
10、8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塞已久的社会中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同文馆(1862年成立)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成立)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据该馆自编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至1908年的40年中,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
11、0种;附录10种中,除每年4册的西国近事汇编外,其余仍为科技书籍。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1897年10月,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在大同译书局叙例中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译学堂各种功课,以备诵读;译宪法书,以明立国之本;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利权。”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接着又成立了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
12、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摘编自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1)根据材料,概括从鸦片战争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译书事业的变化。(4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书事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2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材料二在18101867年间汉译的795 种著作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间的567 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
13、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在19021904 年间的573 种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 分别表示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请指出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路线的序号,并简述这两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2)根据材
14、料二,概述1810年以后的近百年间中国译著内容重心的演变。(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四位代表人物,并概述“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6分)23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断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
15、,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请回答:(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
16、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01140028解析:选B。材料中学者的核心意思指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来改造传统落后中国文明,但必须仍然以儒学经典为主导,以救亡图存。林则徐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中体西用”,两者均符合材料核心思想,据此正确;洪秀全创拜上帝教,但实际上蜕变为旧式统治阶级,严复则宣扬物竞天择,主张变更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未以传统政治思想观念为核心,据此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17、B项。2解析:选D。鸦片战争时期,清朝自认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而林则徐已经看到中英存在巨大差距,排除A项;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科技的社会潮流,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林则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选D项。3解析:选B。魏源的说法大意是:认识欧洲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英国,所以今天为英国编写史志特别详细。根据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及相关史实,可知应选择B。4解析:选A。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读经、讲经、修身”等是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图画及体操”等是西方传来的文化,学习内容包含了中学与西学。再结合“广东最早的
18、一所中学堂”可判断其教育宗旨是“中体西用”。5导学号01140029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韬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而“君民共治”则反映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思想,B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之主张;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题干也无从反映,C项说法错误;D项易误选,因“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误解。6解析:选C。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7解析:选A。“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说明D项与材料不符;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C项不是材料的侧重点。故排除B、C、D三项,选A。8解析:选B。康有为和邹容均受到社会进化论的影响,提出其变法理论和革命理论
19、。9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媚独裁耳”,即崇尚专制,因此他号召向专制政府开战,排满只是反对专制的战术手段而已。故选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0解析:选A。考查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自我以及战无不胜的精神和勇气”“自我拯救”看出梁启超的主张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意识、救亡图存信念。民主共和观念无法体现,排除含的选项。答案为A项。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中体西用”即“西学”为“中体”服务。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新式学堂以“中学为体”为挡箭牌对付保守
20、势力,并非洋务派所倡导的“中体西用”。12导学号01140030解析:选D。中国教育早在洋务派创建京师同文馆时就开始了近代化,戊戌变法显然未能完全改变顽固派的想法,京师大学堂的保留及政府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等表明就算是顽固派也不得不认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主流趋势,D项正确。13解析:选D。从“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及“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代表。14导学号01140031解析:选D。本题解题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糟粕(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能为袁世凯称帝做理论依据,所以袁世凯大肆宣扬“尊孔
21、复古”,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15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文章要“言之有物”等主张。故应选C。16导学号01140032解析:选D。结合“废除汉字”等主张可知,这些口号明显过激,该评论侧重于新文化运动的负面影响,排除A项;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不能等同于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表明作者侧重强调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其对与错,排除C项,故答案为D。17解析:选C。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材料指出“本源所在,在其思想”,结合民国时期,可以判断近代先进的中国人
22、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18导学号01140033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原因,根据所学,原因主要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许多革命志士看到了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地主阶级自救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一战爆发,中国革命者认为西洋文明出现了危机;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均符合所学,故选D项。19解析:选D。考查文字材料提取分析运用能力。从“一线红”、“北极下来的新潮”、红色中华,以及材料中的“民国七年”即1918年,结合所学知识,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20解析:选B。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
23、产生的影响。其中辛亥革命爆发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含的选项。较难判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因此符合题意。21解析:第(1)问,可从译书的主体、形式、内容、种类、数量等分析比较。第(2)问必须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形势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等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从官方到民间,从个体翻译到建立机构;从历史地理到自然科学、政治理论(深度提高);从政府官僚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留学生;译书的种类、数量不断丰富。(2)原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壮大,参与政治活动,要求变革专制政体。政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
24、加深;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政治事件促进译书事业发展。思想知识分子反思(质疑)“中体西用”思想;留学生积极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理论。22解析:本题以科技、思想、文化的传播为轴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近代科技、文化、思想等主干知识的归纳与整理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的解题诀窍是抓住图片材料中的箭头方向和时间,箭头图片中表示传播到非洲时间为9世纪,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由此做出判断为造纸术的传播路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图片中箭头经过波斯非常明显,由此做出判断为印刷术的传播路线
25、。第二小问结合教材可以直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分析从宗教类转向以科技类为主;由科技类为主转向社会科学和史地为主来概述1810年以后的近百年间中国译著内容重心的演变。第(3)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主要内容。答案:(1)造纸术:,印刷术:。纸的发明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印刷术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2)19世纪上半期,以宗教类为主;19世纪下半期,转向以科技类为主;20世纪初开始,转向以社会科学和史地为主。(3)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
26、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3导学号0114003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回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对国人觉悟的认识入手,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回忆教材知识可以回答“原因”。第(3)问理解材料三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的含义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回答“原因”。答案:(1)“旧道德观念”: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2)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3)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原因: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