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588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0人教新课标版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五章 大单元通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五章大单元通关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3、4、5、23山地的形成6、7、8、9、10、11、23河流地貌的发育12、13、14、15、16、17、2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8、19、20、21、22、25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A.流水沉积作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2.若下图

2、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大理岩属于图中的()A.甲B.乙C.丙D.三者皆可解析:1.C2.C第1题,昌乐古火山口六棱石柱岩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且呈放射状排列。第2题,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乙岩石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故乙为岩浆岩,丙则为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为变质岩,所以对应丙。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脉东侧,海拔3 236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回答34题:3.大瓦

3、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4.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林立的峰林、峰丛解析:3.A4.D第3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

4、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第4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读“地貌景观图”,回答第5题:5.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解析:D甲火山喷发,属内力作用;乙为长期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为褶皱,由地壳运动形成;丁为大峡谷,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恩施大峡谷呈西南东北走向,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读图,回答67题:6.推测图中的百里绝壁的地质构

5、造属于()A.背斜B.角峰C.断层D.陡崖7.有关组成峡谷中的岩石的叙述可能的是()A.变质作用形成B.形成于陆地深处C.含有珊瑚化石D.坚硬而不易被流水侵蚀解析:6.C7.C第6题,百里绝壁即表现为陡崖的形态,地质构造多为断层导致的。第7题,恩施大峡谷中喀斯特地貌发育,说明是石灰岩分布区,此类岩石可能含有珊瑚化石。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8.有关甲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9.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是()A.透水

6、事故B.井喷事故C.瓦斯爆炸D.塌方事故解析:8.C9.C第8题,由地下岩层弯曲形状可判断甲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缺失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受外力侵蚀。第9题,甲区为含煤岩层,由于为背斜构造,开矿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斯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一种有害的钻井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大量涌入井筒,并从井口无控制地喷出现象。背斜构造是岩层上拱一般不易造成塌方事故。故C项符合题意。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脉东

7、段地貌剖面示意图”,回答1011题:10.甲、乙、丙、丁中属于地形倒置的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11.甲处()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B.C.D.解析:10.B11.D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地形倒置的是乙和丙。第11题,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甲处地形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内力)上地壳破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如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规划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图中村镇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

8、是()A.冲积扇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D.河流凹岸13.村镇与村镇间修建一条公路,在两条线路中最终选择了线路,主要原因是线路比线路()A.路程更短 B.离甲河最近C.沿线少浓雾D.沿线地形较平坦解析:12.B13.D第12题,图中村镇位于河流中游的曲流处,水流缓慢,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河漫滩平原。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处是河流的凸岸。第13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线路走直线,距离虽近,但开凿隧道工程量大,道路起伏大,坡度大。线路虽然长,但基本不穿过等高线,起伏小,工程量较小,安全性高。泥炭土是指河流沉积平原或山间谷地中,由于

9、长期积水,大量水生植物因缺氧分解不充分的有机残体积累而形成泥炭层的土壤。如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下游河谷沼泽泥炭分布图。据此回答1415题:14.图中泥炭层所在区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与沉积作用B.生物风化与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与搬运作用D.冰川侵蚀与沉积作用15.该地泥炭层深厚的原因是()植物茂盛,有机残体数量多河流沿岸,河流泥沙沉积多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缓慢沼泽广布,有机质分解缓慢A.B.C.D.解析:14.A15.B第14题,读图分析可知,泥炭层以下为冲积物,而且冲积物层有缺失,说明该地先有冲积物的沉积,后又经过流水的侵蚀作用,之后在流水沉积作用下形成泥炭层,因此该区域形成

10、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与沉积作用,故选A。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较多,有机残体数量较多,而且该地气温较低,沼泽广布,残体分解量少,积累较多。从而导致泥炭层深厚,正确,故选B。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W)与流速(V)的6次方成正比。这一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底沙推移量的很大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分布图。据此回答1617题:16.图中河流M、P、T、S四处,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的是()A.MB.PC.TD.S17.某地质爱好者在P地附近,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

11、存现象,原因可能是()A.该河段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B.该河段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C.该河段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流速变化大D.该河段降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解析:16.C17.C第16题,图中T位于河流凹岸河曲较大,水流速度最快,故搬运能力最强,则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故选C项。第17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P位于河流凸岸,为堆积作用较明显的河岸。依据材料可知,水流速度决定了搬运能力,有鹅卵石说明水流速度快,有细沙说明水流速度慢;两种物质共存于该地,表明该地水流速度季节变化大。故选C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

12、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示意研究区范围,图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回答1820题:18.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19.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20.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 D.围

13、湖造田解析:18.B19.D20.A第18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19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第20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和技术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

14、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城市化进程加快会使年NPP降低。如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回答2122题:2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22.关于图中可显示的信息表述错误的是()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现象表现不明显解析:21.D22.C第2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季雨林,则D正确。第22题,读图可知,根据

15、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差异,不能表示海拔的影响,不能表示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带性,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非地带性现象表现不明显,D表述正确。二、非选择题(56分)23.甲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乙图是甲图中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4分)(2)简述P地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3)简述O地花岗岩

16、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6分)解析:观察图中的地表形态可知,M地为谷地,P地为山地,O地为岩浆岩出露地;从图中岩层的弯曲分布状况可知,M地为背斜,P地为向斜,因此可知,M地为背斜成谷,P地为向斜成山。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是受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答案:(1)M地是背斜。地壳运动使M地岩层向上拱起。(4分)(2)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4分)(3)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形成花

17、岗岩球状景观。(6分)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据图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6分)(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6分)(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原因。(6分)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积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6分)(

18、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河流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河流下游段主要以堆积作用为主。(6分)(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6分)25.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

19、漠带和高山草甸带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原因。(4分)(2)在A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4分)(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8分)(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8分)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上升,

20、水热条件随之发生变化,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高山草甸带。第(2)题,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第(3)题,雪线高度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第(4)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自然带的名称: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2分)形成原因:A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21、),再加上高大山脉阻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形成荒漠。(2分)(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4分)(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8分)(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