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505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4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朱良志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

2、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

3、”。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园

4、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

5、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有删改)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

6、的正常发展。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

7、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答案】:6D。7C。8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

8、5题。电视剧仍需直面现实的勇气张德祥电视剧,作为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大众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为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助推力。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能够做到直面现实,揭示矛盾,呼唤改革,鼓舞人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推进,文艺理应发挥它的鼓舞作用。电视剧不只是娱乐工具,它是艺术,就应当承担艺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具体说来就是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以文艺的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对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来说还任重道远。近些年来电

9、视剧收视群的流失,固然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受众的分流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想有营养,就得接地气;想有力量,就得扎根现实土壤,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感。在经过了“雷剧”、“神剧”、“闹剧”之后,电视剧在情节的“离奇古怪”上几乎走到了尽头。见怪不怪的观众,要看的不是你如何“雷”与“神”,而是你是否关心着他们的关心。可惜的是,许多作品不接地气。所谓“雷”、“神”、“闹”,都是以荒唐求刺激,以离谱求娱乐,因而绕着现实走。这从来就是艺术创作的末路。离开了生活之源,离开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你的故事再天花乱坠,也不过是假花而已。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怎

10、能动人?从数量上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不少,甚至很多,一些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敏感问题,比如养老机制、教育方向等,但还是有许多作品在绕着社会现实走,很少切入社会现实的内核。怎么绕呢?首先,故事限定在家庭之中,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会现实;其次,在家庭里,讲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为要不要生孩子、孩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争吵不休,或者是财产分割、利益争夺之类“家斗”;再次,这类家庭伦理剧,多是喜剧定位,吵吵闹闹,大家看得热热闹闹,最后误会消除,皆大欢喜,家和万事兴了。这是很好的娱乐,也是很好的抚慰。于是,在现在的电视剧中,你很难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遑论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有意无意地绕开了现实,也就离

11、观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了。一种艺术的活力,首先来自于其感应与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下降了,那么,这种艺术就会逐渐失去进取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不仅是素材的源泉,也是感情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如果不能感应生活、不愿响应生活,那么,从哪里获得源泉呢?艺术的活力与激情又从何而来?所以,回到现实,脚踏实地,与现实对话,用艺术思考回应现实,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把握社会的新状态,是电视剧获得精神力量、也是电视剧推动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唱响时代主旋律,表达人民的心声,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这一切,都只能从现实

12、出发。电视剧介入现实、关注社会能力的下降,跟市场有关系。谁都知道,市场是变化的,变化的东西难以把握,过深地介入现实,投资制作的风险较大。所以,历史题材可以一拍再拍,而捉摸不定的变化着的现实题材却令人却步。但是,艺术的发展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中推进,电视剧也是如此。长时间徘徊在一个平台期的电视剧,迫切面临着突破,不是技术或技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正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勇气一样,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艺术勇气。时代在召唤!(选自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3日 24 版,有删改)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电视剧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

13、实共振,但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B目前有些电视剧能够取材现实,也切入到了社会现实的内核。C电视剧不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就谈不上体现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D电视剧只要跟上了时代步伐,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就不会被社会淘汰。E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精神与思想。13对近些年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决定了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B其根本原因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C观众已对离奇古怪的电视剧情节见怪不怪。D电视剧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不能动人。14当今很多电视剧为什么要绕着现实走?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其原

14、因。(4分) 15抗日神剧女子炸弹小队有一情节:一女兵为打下日本飞机,用炸药炸岩石,炸飞的石头果真将日机击落。此类神剧令观众反感不已,面对这类问题,今后的电视剧制作需做怎样改进?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答案】:12B、C(A“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不对,上世纪80年代就有过落实。D观点绝对,把文中的必要关系改成充分关系。E文中“不是技术或技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明确表明不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13A(“新媒体的发展”是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故选项中用“决定”一词不正确。)14很多电视剧所追求的是满足观众刺激和娱乐,而切入现实很难达到这一

15、目的。电视剧制作难以把握多变的市场,投资制作过深介入现实的电视剧风险大。(每点2分,共4分。照抄原文,没有概况,扣1分。)15(1)改进: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百姓的情感愿望。(2)理由: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电视剧素材、感情、力量的源泉。回到现实,与现实对话,电视剧就可获得精神力量,推动自身发展,承担起社会责任。(改进1分,答出“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就可得分。理由3分,答一点2分,两点3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

16、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

17、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

18、,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

19、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

20、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5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6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C.

21、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答案】: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

22、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3、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

24、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5、是(3分)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

26、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C.只有在那种“采菊

27、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答案】:1.B【解析】理解错误,该项表述中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与世界不一定产生审美关系”。2. A【解析】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缺少“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这个“自由想象和联想”的前提。3. D【解析】根据原文,“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强调的审美关系生成的条件或前提,和“审美活动很难建立和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中

28、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士大夫阶层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

29、。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当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

30、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磁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8 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少有“超越”因素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B. 中国知识阶层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C. 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D. 道家具有“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和在艺术方面的灵感。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

31、意思的一项是 A. 士大夫阶层的修身内省不仅没有产生超越世俗的自我,反而提供了个人等级与社会层次同构的理论基础。B. 孔子所谓“为仁由己”中的“己”并非人格独立自足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依存。C. 娜拉说“我首先是一个人”,意味着她拥有超越世俗关系的纯粹人格,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D. 中国文化中自我的提升依然以外在的世俗关系为旨归,自我的完善程度与世俗关系的完善程度基本一致。10为什么说道家思想中逃遁世俗的倾向“基本上仍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答案】:8 D.原文是“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恰好说明中国文化有难得的有限的“超越”因素。9C. 原文“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说明C项“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错误。10道家逃遁世俗的倾向并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道家思想中“退隐终南”“明哲保身”“利吾身”之术皆为求官而暂时抽身,其深层追求仍与世俗关系连在一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满分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