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十】2011年历史热点问题专题(兼顾新课程高考和大纲版高考,兼顾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考情分析】1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突出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无论是文科综合试卷还是历史单科试卷,都无一例外地重视考查历史学科与时政热点、焦点相关的知识点。其目的是体现“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历史学科功能,发挥历史学科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的应用作用。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亦有学科内综合题,还有文科综合题。如:全国卷考查的“长城”题、“三农”问题题、“铁路交通”题、“振兴东北”题、“纪念万隆
2、会议50周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题等等,地方卷中有“民族问题”题、“世界金融危机”题、“社会救济与民生问题”题等等。3从考查的切入点(选点)来看,既有直接考查对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如:“三农问题”题,“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应对策略,“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策略,等等。也有考查时政热点问题在历史学科上的折射,属于间接考查的方式。但总而言之,以间接考查为主要命题手段,直接考查为次要方式。4从考查的分值份量来看,时政热点问题在历史试题中都占有一定的份量,有的以很隐晦的形式切入,如:2010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39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实际上折射的是浙江省民营经济发
3、达的时政热点,这些内容都应该计入时政热点分值当中。随着新课程高考范围的不断扩大,考查时政热点问题的历史试题将更多地体现在试题当中,中学师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5时政热点题的形式,主要包括“长效热点”题,也就是说考查的主干时政热点是长期存在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热点的问题,如:“三农”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也有“短效热点”问题,主要以周年的形式出现的,如: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国际妇女节100周年、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60周年、深圳特区建市3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等等;2011年,是辛
4、亥革命爆发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0周年,等等。这些问题,中学师生也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知识交汇】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
5、减轻农民赋役负担。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历史作用。4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
6、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
7、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6)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长效热点问题:中美关系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的影响。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
9、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10、。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长效热点
11、问题:中日关系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1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
12、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
13、,日本无条件投降。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
14、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效热点问题:中俄关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
15、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3)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长效热点问题:中欧关系核心考点:法国启蒙思想
16、、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对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与欧盟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势头,双方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三农”问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税收制度等,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等等。2表现:(1)项目具体表现和发展过程主要特点。(2)生产工具的改进。(3)水利的兴修。(4
17、)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5)土地的开发。(6)生产经验的积累。(7)人口的增殖。(8)历代政府的措施,等等。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4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如:古代农民土地问题: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等等。5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如:古代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北宋、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农民负担。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汉代农民负担、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和摊丁入亩(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等等。二、中国近代农业
18、的发展1近代农业的发展的原因、特点和作用。2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三、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2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四、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农问题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1)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大农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
19、要影响。(2)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3)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4)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大纲版高考要求掌握)(5)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法令(历史选修1要求掌握)2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1)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2)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负面影响。长效热点问题: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春
20、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
21、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
22、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
23、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长效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封建制度,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一 些统治者实行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如贞观之治。2中国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如工矿企业开展的民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建设,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性。如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同时,政治思想建设保障改革开放的基本方
24、向。如四项基本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3世界史: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或创造条件。如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着政治建设的发展。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主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重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区域协调发展1城乡协调发展:古代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如: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与农村市镇兴起、农业种植专业区域形成的关系。近代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较迅速。而自然经济的解体,又为这些地区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25、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乡镇企业的兴起。西方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农来的关系,及工业革命后近代城市的兴起。2区域协调发展:涉及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问题。明确西部落后、老工业基地形成与衰退、中部相对落后的历史原因。世界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相关事实,如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西部开发。3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相互促进。古代后期,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近代被迫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目的、原则、格局、成就等。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崛起,与相关的对外经济战略。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两种趋势,使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三、可持续
26、发展思想的萌发与继承发展1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2“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3近代以来,以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情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一些资源利用所还来的环境问题。4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5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及行动。长效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一、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二大”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秋收起义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华北事变后,
27、面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现实,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延安整风,把反对主观主义、党八股(教条主义)作为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路。“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实行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党的历史上所犯的一些“左”的或“右”的错误,其根源就是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8、,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党把领导工农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得的人民战争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并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农村的土地改革,与工矿企业的生产改革等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1年“三反”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都把反对官僚主义
29、作为整风的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人民群众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已的错误与过失,多次纠正“左”的或“右”的错误,并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许多党员与党的领导干部,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同一切脱离党的原则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如“二月抗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延安整风的基本方法。1957年整风运动,毛泽东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公式。二、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1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提出了“两个务必”。21951年,在国家机
30、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4近年来,把反腐倡廉摆到突出位置,严肃查处一批又一批的大案要案。5当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两个务必”。长效热点问题:台湾问题、祖国统一问题一、古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1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亮直率军至夷州(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2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的管辖,大大密切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这是中国政府对台湾进行行政管辖的开始。3明
31、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泫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41683年,清廷命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之战后,郑克 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5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二、近代台湾与祖国共命运1第一次鸦片战期间,英国侵略者曾进犯台湾。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台湾的淡水、台湾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3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41895年,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回台湾主权。61949年,国民
32、党败退台湾。7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三、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与努力1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的变化,为实行和平统一祖国提供了有利条件。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同时,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3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4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在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
33、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5海峡两岸的交流: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6影响和平统一进程的因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四、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支九龙司;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强租新界九十九年。21982年,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五、澳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11553年,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居澳门。2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
34、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1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六、港澳回归祖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4我们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长效热点问题:国共两党重要会议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会议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起。地点:上海
35、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内容:党纲党名奋斗目标,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意义:“一大”宣告中共诞生,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制定背景:“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九国公约宰割中国,远东会议做出指示。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内容:提出两种纲领最低、最高,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明确隶属关系加入共产国际。意义: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三大(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内容:
36、正式决定国共合作,确定“党内合作”方针。评价: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八七会议的总方针(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概况: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内容:纠正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土革武反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提出“枪杆政权”思想。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了巨大贡献;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遵义会议的意义(背景:干部、红军要改领导,转兵贵州避免覆灭。内容:军事上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正确主张;组织上选举毛为常委,取消博李指挥。意义:
37、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瓦窑堡会议的方针(时间:1935年12月。成果: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依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时间:1935年底。内容: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归纳形势特点;指出主要矛盾;明确党的任务;指明党的地位。意义: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3)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时间、地点:1937年,陕北。路线: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七大(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内容:毛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任务建立新民主
38、主义国家;确立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选举中央委员毛泽东为首。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4)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内容: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提出全胜方针;规定党的任务农变工,新变社;警惕“糖衣炮弹”两个“务必”。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5)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中共八大(时间、地点:1956年秋,北京。内容:指出主要矛盾表面是工业
39、与农业、需要与现状的矛盾,实质是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两个任务主要任务农业国变工业国,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正确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八大二次会议(时间: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迫切改变愿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北戴河会议(时间:1958年8月。内容:钢翻番,粮三亿,人民公社的决议。作用: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庐山会议(含八届八中
40、全会。时间:1959年夏。意图:本意纠左进一步纠正已经发觉的“左”倾错误。结果:其实更左错误开展“反右倾”斗争。消极影响: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使“左”倾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七千人大会(时间:1962年初。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老毛带头自批评,“右倾”错批多平反。)1966年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地:1978年底,北京。内容:思想确定指导方针;高度评价讨论;政治停止斗争为纲;重心转到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组织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冤假错案;重评功过是非。意义:天时深远意义转折;改革开放开端
41、;进入建设新期;人和路线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体。)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代领导核心)。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第四代领导核心)。十七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2中国国民党召开的重要会议:(1)中国国民党一大(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行动方案;共产党员个人加入。意义:两个“标志”一个“促进”标志着国共第
42、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2)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时间、地点:1939年初,重庆。内容: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影响:标志着国民政府政策重心由对外积极抗日转向对内积极反共。)3中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1954年秋,北京。中心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2)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时间:
43、1984年。成果: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6年初。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的原因:全国人民的压力;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力。政协协议内容:改组政府开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整编军队定宪法。意义: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体现了平等协商精神。)(2)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特点:广泛的代表性。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主要内容:决定成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选举国家主席;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5重要
44、的国际会议:(1)国际关系相关会议:巴黎和会(会议目的: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会议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各战胜国意图:英国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美国利用经济优势攫取世界领导权;意大利希望按与英法原订密约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中国希望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凡尔赛和会的中心议题:签署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华盛顿会议(背景:一战使美日经济实力迅速膨胀;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为缓和列强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有必要召开新的国际会议。内
45、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会外签订的日中协定。影响:调整利益冲突;制约相关国家;隐含不少矛盾。)开罗会议(1943年,中美英。内容: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投降;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德黑兰会议(1943年,苏美英。内容: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决定开辟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内容: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对日作战;有损害中国权益的秘密议定书。)波茨坦会议(1945年,苏美英。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处理德国的精神“炒冷饭”的国际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中美英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世
46、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周恩来在会议第二阶段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使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万隆会议(1955年。背景: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中国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相同历史、相同任务、相同愿望;“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9年,江泽民在讲话中说,摆在亚太经合组织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第一次把可持
47、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会议: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1847年底,在伦敦召开,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1889年7月14日,巴黎。标志着第二国际成立。)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莫斯科。通过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规定: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莫斯科。季米特洛夫作重要报告。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决定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3)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相关会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03年,会议决议把实现无产阶
48、级专政写入党纲,这次大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1917年4月至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4月会议通过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0月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1921年,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从此,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22年底,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12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12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
49、模集体经济。)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既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和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会后在苏联全国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长效热点问题:重大考古发现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问题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
50、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51、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
52、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
53、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
54、教育意义。长效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关系的演变1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共产国际的推动。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4破裂: 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二)十年内战时
55、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1)表现: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 10193610)。(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
56、,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最后上升为主要矛盾。(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合作的标志:1937年9
57、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根源: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美国的干涉。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3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1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表现:(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
58、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2)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3)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二、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
59、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国共关系的认识:(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2)“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60、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3)“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
61、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长效热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相关问题1古代中国的文化(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2.现代中国的文化(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
62、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长效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一、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及其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1孔子提倡“仁”,并将其解释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理念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就是强调和平与友好交往。2大量事实证明,汉朝政府重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注意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如:汉光武帝赐给倭国(日本)国
63、王“汉委奴国王”金印;相继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沟通汉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之间的联系;西域都护不仅是一个对西域的管理机构,还负责保护商旅往来;甘英还为直接与大秦建立联系作出了努力。由于汉朝广泛开展与国家的和平友好交往,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3唐朝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时,一方面中华文化广泛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大量吸收域文化,从而使文化更加繁荣。4郑和下西洋,被称“和平”大航海,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
64、成文的准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心理。二、新中国为构建和谐世界所做的努力1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打破了出现的僵局,推动了会议进展,终于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3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一方针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仍具有重要意义。4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抓住机遇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使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有
65、利于改变“冷战”格局下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态势,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共处。5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有利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6新时期,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7新时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8我国利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这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9当今,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长效热点问题:世界
66、主要大国崛起及其启示一、近代大国崛起的典例1英国: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并非最早,但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2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相继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3德国:德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战、二战之后,德国又两度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成为世界强国。4日本: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完成工业革命,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成为世界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
67、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5俄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节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苏联:十月革命前,俄国始终落后于英、法等国,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二、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资产阶段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经济运行模式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首先,经济运行模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营方式适应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
68、的需要,法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法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运行模式还要适合各自的国情,如19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直接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宅地法,促进了西部开发,并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第四,任何经济运行模式或经济政策,都是与特定的情境相适应的,因此,必须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3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曾为一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如新航路的开辟,将英国由欧洲的边缘,推到了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的位置,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掠夺少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69、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则是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集型产业的机遇。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是所有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三、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在特定时间段,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可突出探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原因的意义,也更有利于得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四、具体分析个别国家崛起的原因大国的崛起,有其共同性的原因,但又有各自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对每个国家具体原因的分析,才能掌握其共性的原因,进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长效热点问题:朝鲜核问题以及东北亚国际局势的紧张1朝鲜历史重大事件:(1)1876年,
70、日本打开朝鲜国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把清朝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它的控制;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把朝鲜变成“保护国”;1910年日本完全吞并朝鲜。(2)20世纪30年代,朝鲜人民在金日成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3)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1949年89月,在美苏支持下,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4)1950年6月1953年7月,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联合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从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逐渐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
71、年6月,两国领导发表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2人类使用核能的重大史实:(1)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转换关系式,为核能的使用奠定了基础。(2)1945年,美国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是人类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军事打击。(3)二战后,原子能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就之一。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标志核能开始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4)到2000年底,世界正式运转的核能发电站共有400多座,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3联合国及其发展简史:(1
72、)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中、美、英、苏等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筹划建立联合国。(2)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在纽约。其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联合国中,安理会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其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因此任何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3)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是主要操纵国,并通过联合国通过了朝鲜战争的错误决议。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联合国逐
73、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特别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联合国的正义作用日益得以体现。长效热点问题:重大科技成就、诺贝尔科学奖等与科技相关的热点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1中国的科学技术: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74、。(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古今中外科技发展以及成就一、中国古今历史上科技成就。1东汉:(1)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意义: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早的造纸技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2)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不追求官位高低,官运的飞黄腾达);发明能“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世界公认最早地震仪器。2南朝;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
75、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1000年。3四大发明:(宋元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1)造纸术: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蔡侯纸)。(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金刚经:唐朝印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活字印刷术:北宋的毕升发明,比欧洲早400年;元朝科学家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3)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罗盘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4)火
76、药: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新中国成立后:(1)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和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03年“神
77、舟5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成功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05年“神舟6号”发射成功,)(2)袁隆平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水稻专家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籼型杂交水稻) ,实现了水道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称为“杂交水道之父”;他培育的杂交水道被称为“东方魔稻”。(3)863计划:1986年3月,4位老科学家向中共中央写了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一封信,指出:为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向邓小平建议发展高科技,得到批示。历史上称为“863计划”。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
78、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作为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8个领域。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要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重视品德修养,注重科技创新、刻苦钻研。二、列举世界历史上科学家及主要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中“力学三定律”对自然科学贡献最大、达尔文的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爱因斯坦(20世纪伟大科学家)的相对论,推动物理学革命,为原子弹和原子能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打开原子时代大门.(注意:2005年是爱因斯坦奇迹10
79、0周年和逝世50周年。)三、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比较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第二次(电力革命)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末20初正在进行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内燃机的发明、电力广泛应用,电气化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性发明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资
80、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网络信息时代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艇、飞机宇宙飞船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共同影响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3.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不断调整;4.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5.影响了世界工业布局
81、,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
82、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
83、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思想上有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总之,我国应积极参与竞争,趋利避害。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我国的对策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4、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原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主要原因:英国商品大量输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 (2)首先开始:英国的棉纺织之后扩展到冶金、采矿业(3)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4)标志性发明(最重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5)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6)对社会面貌的影响: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使社会面貌发生了
85、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最著名的科学家:美国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2)代表性发明: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3)主要发明家及其成就: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卡尔.本茨:德国人,发明“内燃机”于1885年试制汽车“汽车之父”;莱特兄弟:美国人,1903年试制飞机成功;马可尼:意大利人,发明无线电报;贝尔:电话 (4)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5)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电力的广泛应
86、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促进了运输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加强了世界的联系。(6)给我们的启示:(得出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1)起源国家:美国;(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87、(3)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4)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国际互联网的开通;(5)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6)基因工程中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7)克隆技术的利弊、如何趋利避害: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和问题,需制定法律加强管理,并严禁克隆人。(8)特点:涌现了大量科学成果,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9)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88、。(10)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11)对我国的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12)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使人们更便利、快捷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但中学生上网须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指导,对那些破坏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网吧应坚决取缔。(13)我国如何应对: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
8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4)举例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怎样兴利除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但利用不当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原子能可以建核电站,也可以造原子弹。克隆技术用于医学,会造福人类,但克隆人会带来社会道德问题。掌握科技,让它为人类造福,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规范科技的运用和操作。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法制建设一、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历程1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实际
90、上清政府将皇权法制化的宪法文件。2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31914年,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破坏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重要步骤。41931年冬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宪法大纲,规定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是中共早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51946年1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是反动的宪法。6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一直行使到1954年。7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
91、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杰出成就。认识:(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制,既有对“三纲五常”的坚持,又有对西方法制精神的吸收。(2)新民主主义法制贵在创新,立意为国为民等特色。(3)一定时代的法律制定和实施都体现了一定时期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二、近现代中国主要宪法的比较背景内容原则意义1912临时约法民国成立;防范袁世凯独裁;确保民主政治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三权分立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根本上否定
92、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1949共同纲领新民主革命胜利,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新中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方式等新民主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主义)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1954宪法新中国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一届人大召开;面临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针政策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93、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古代罗马法的核心知识1基本内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核心内容之一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遵循的原则是自然理性。2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本质维护贵族利益。积极意义按律量刑,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铜表法的形成是平民的胜利。地位罗马法的渊源(罗马的基本法)。3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94、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婚姻中妇女的平等地位也得到相应的保障。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它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5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1)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2)对罗马发展的作用: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和稳定
95、了罗马帝国统治。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大量的自由市建立,帝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被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3)对后世的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四、资本主义社会及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法制建设1宪法类:(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2)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体现了摧毁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
96、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3)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反了人权宣言的精神。(4)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1787年宪法第一次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学说,确立美国共和政体,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5)1917年,墨西哥政府制定了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宪法,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2土地法及其他法律性文件(1)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其目的是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保护本国贸易力量。结果引起了三次英荷战争。(2)1776年7月4日,美国
97、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布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独立。(3)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明确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调动了人民参加保卫祖国战争的积极性。它与其他几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4)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同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叛乱诸州的奴隶,扭转了南北战争北方不利的战争局势。(5)1861年,俄国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6)1933年,美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举措。(7)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
98、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入战争。实质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3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文件(1)1936年,苏联通过1936年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至此,苏联完全解体。4国际性法律文件(1)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使朝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9、(2)1905年日本与俄国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标志着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朝鲜实际成为日本殖民地。(3)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使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4)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首先缔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形成。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和1907年,英国同法国、俄国签订协约,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5)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以屈辱的代价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6)1919年6月,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约签订,标志着“凡尔赛体系”
100、的确立。19211922年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的最终确立。(7)1920年初,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签订,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形成。(8)1937年德意日缔结反共产主义协定,标志着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大战迫在眉睫。(9)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0)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和德国都维护了各自的利益,苏联与英法在对付法西斯问题上完全分裂。(11)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订大西洋宪章,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12)1942年初华盛顿26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1
101、3)1943年11月开罗宣言签署,声明同盟国坚持对日作战,并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14)1945年2月的雅尔塔协定,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8月的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15)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标志着联合国的正式成立。(16)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签署,标志着北约组织的形成。1955年5月,华沙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华约组织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确立。(17)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新高潮。(18)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战
102、略”,它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长效热点问题: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史阶段主要史实特点社会主义兴起时期(19世纪中期)三大工人运动(19C3040)马克思主义诞生(1842)第一国际成立(1864)巴黎公社革命(1871)自发性、暴力性、以政治斗争为主工人阶级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斗争工运中心由英国逐渐转移到法国社会主义纵深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略)芝加哥工人罢工(1886)第二国际建立(1889)列宁主义诞生(1903)工人阶级政党建立有组织的斗争增多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机会主义思潮泛滥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工运中心由法德俄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
103、的时期(20世纪初到二战)十月革命(19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新经济政策(192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7)第三国际的成立(1919)首先在相对落后帝国主义国家取得革命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成为现实开始两种制度长期并存经济思想由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到农业化集体化苏联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社会主义重大发展和大分化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赫鲁晓夫勃涅尔涅夫改革东欧诸国改革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制度遭受挫折,中国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结
104、束文革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前所未有重大挫折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由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理论到实践(第一国际成立),由理想变成现实(十月革命),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探索(中国南斯拉夫等改革)长效热点问题:两德统一20周年以及世界史上各国分裂与统一(1)分裂: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1861年,美国南方奴隶主贵族在里士满建立政府,发动叛乱,分裂国家;1918年10月,奥匈帝国瓦解,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的国家。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
105、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度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在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2)统一: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南北实现了统一。1870年意大利完成了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完成了统一;1990年两德再度统一。长效热点问题:达沃斯经济年会、世界
106、经济峰会和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一)大纲版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194
107、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
108、自由化的目标。(3)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1967年,以上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1月1日正式
109、启用。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美国等12个国家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奉行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其合作方式被看做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一战后至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3)20世纪
110、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1)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欧洲大陆大国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君主立宪派经济政策、吉伦特派经济政策、雅尔宾派经济政策、拿破仑的财政改革、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的原因、巴黎公社经济措施、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3)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北美独立战争的经济背景、美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的原因、美国内战前的西进运动和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第二次工业革
111、命时期美国的主要发明和“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产生、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和危机特征、罗斯福新政(特点、内容、实质、影响)、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轨迹(稳定发展放缓滞胀复苏繁荣)。(4)德国“三落三起”:德意志统一前普鲁士具有完成统一的经济实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主要发明及垄断组织、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原因、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政策、二战后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的原因。(5)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背景和改革的经济措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太平洋战争爆发
112、的经济背景、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和发展成就。(6)世界大国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措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俄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苏俄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经济措施、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7)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经济原因、意大利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局限、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的经济意义、意大利两次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不同结果及其经济原因。5亚洲经济的发展(关注新加坡、韩国、泰国、马亚西亚、印度和西亚国家)。(二)新课标版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113、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走向会合的世界)。(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的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发展)。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4、。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虚假“繁荣”的幻灭、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2)罗斯福新政(临危受命、实施“新政”、摆脱危机困境)。(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长效热点问题: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
115、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
116、化运动的兴起。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13日
117、,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4年,上海列入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是新时期代表性的工程项目。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118、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元首举行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简称SCO)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具有广泛合作领域的区域合作组织。2001年10月15日至21日,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举办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交和贸易双部长会议等21场会议和活动,中外宾客达1.3万余人。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国际活动。二、世界近代现代城市化进程1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第一、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三条轨迹。第一阶段,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
119、原地区,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地形开阔,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
120、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大运河的续修将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起来,使北京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第二、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点同西欧社会早期封建国家都城只是政治中心、与商业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分离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庙居于城市的中心,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在都城中则偏于一隅。古代都市的建筑布局,都是整齐划一,
121、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分布。第四、古代都城的规划体系分为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从曹魏到隋唐都城的规划都表现为封闭的棋盘形状,“坊”、“市”分开(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店铺全部集中在市里,是典型的封闭式市场模式。从宋都东京到明清都城北京,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贸易的日渐频繁,城市的布局呈现出开放式街道规划。北宋东京( 开封)里城的中心被宫城所占据,而在交通便利的汴河两岸形成繁荣的商业活动场所。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坊”、“市”分设制度至此已经不再存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河两岸繁华的商业活动。第五、古代都城随着封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国际性的大
122、都市。从隋朝开始,京都长安成为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中心,后来唐都长安、元大都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世界性的特点。随着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以后,古代都城的这一特点才逐渐丧失;(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3) 中国六大古都:我国古代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国古著名都城有六个: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在此建都的朝代或政权及当时的
123、名称如下表:现今地名建都朝代古都名称现今地名建都朝代古都名称现今地名建都朝代古都名称西安西周镐京洛阳曹魏洛阳杭州南宋临安开封魏大梁西汉长安西晋后梁开封府前赵北魏后晋东京前秦后梁后汉后秦后唐后周西魏南京东吴建业北宋北周东晋建康北京燕蓟隋朝南朝金中都唐朝南唐江宁府元朝大都洛阳东周洛邑明朝应天府明朝北京东汉洛阳杭州吴越杭州清朝京师 (4)中国古代六次著名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
124、宾西)迁到沈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5)中国近代时期的城市化进程(1)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南京条约规定在东南沿海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一时期,原有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兴的上海商业贸易最为兴盛。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进出长江流域的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大。到19世纪50年代,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到上海。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九江、烟台、南京、镇江、汕头、琼州、天津等多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美、俄等国商人在香港、广州、
125、上海、汉口、九江、福州和厦门等地开设了许多船坞和工厂。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又规定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列强还取得了在内地开设工厂的特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大量修筑铁路,建立厂矿企业。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开设了许多军用和民用企业。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许多民族工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平津地区。纺织中心也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
126、、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中心。(2)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3)原因: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6)建国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及原因建国5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的正常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1958年19
127、60年)“大跃进”所引进的高速城镇化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第三阶段(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第四阶段(1966年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由于 “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第五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高速城市化阶段。农
128、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在小城镇的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众多的新城市。第六阶段(1985年至今)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及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原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6)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城市化中世纪的西方,欧洲有统一而强大
129、的教权,教权常凌驾于王权之上,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中世纪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贸易的需要,有的城市还有市场广场(Marketplace)。但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的发展明显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尤其对普通工业品的需求,同时要求农业采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随后在西北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城市崛起如:伦敦、巴黎。在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成为雇佣劳动力,而利物浦则因奴
130、隶贸易由一个渔村发展成英国第三大港口城市;在北美东海岸因移民而产生了一批城市,到世纪中叶,这里已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城市人口。工业革命后,大批破产农民涌进城市,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入城镇化时代。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西进运动、内战、德意的统一及日本的明治维新使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如美国内战后,随着工业化向中西部推进,中西部潜在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掀起开矿淘金热,出现了向中西部投资兴办工业的浪潮,其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要求大大增强,城
131、市人口以惊人速度增加。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转化。城市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优化的过程。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
132、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长效热点问题:“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升空以及新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等考点链接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神舟”5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21小时飞行
133、,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这种水稻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号”。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周年热点问题:深圳建市30周
134、年是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新时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中华民族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性征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对世界开放转变。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旗帜和风向标。命题角度(1)从三代国家领导人参观深圳来分析各自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邓小平:中央三代领导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深圳特区三十年:1984,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1984年1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此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
135、立4个年头,特区的建设热火朝天,但国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非议同样云谲波诡。邓小平来到深圳,在亲眼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提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没有了。江泽民:江泽民是最早参与创办经济特区的领导者之一,对深圳特区的关心、关注、期待,早在特区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他先后十数次来到深圳视察指导工作。1995年12月,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胡锦涛:胡锦涛到深圳第一次是1994年11月,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第二次是1999年6月底,受中央委托、专程赴港出席香港回
136、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时在深圳停留;第三次是2003年4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也是我国抗击“非典”最严峻的时刻。命题角度(2)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建立深圳特区是顺应时代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命题角度(
137、3)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来分析建立深圳特区是顺应时代的主观要求。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命题角度(4)从地理区域、人文条件的角度分
138、析首选深圳特区具有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战略意义。1、价值:(1)水陆交通方便,深圳与香港毗邻;便于连接国际市场;(2)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3)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4)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5)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2、意义:(1)促进经济特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命题角度(5)从历史概念、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深圳特区与周边地区不同之处。1、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39、:(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2、与特别行政区最大的区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只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命题角度(6)从社会生活呈现新名词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生活习俗的变化以及对内地的辐射作用。在这场市场经济变革、工业化变革中,深圳一马当先,创下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如“炒鱿鱼”、“土地使用费”、“房屋是商品”、“人体器官捐献”、“全民医保”、“时间就是金钱”等,引领着中国时尚新潮流的发展,为全国人民带来“头脑风暴”。周年热点问题: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命题角度1.从
140、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背景看,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李文海、颜军的论文纪念辛亥革命专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华侨和新军。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而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命题角度2.从社会政治发展的巨变来看,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4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果。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所窃取,但它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命题角度3.从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契机。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
142、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民国创建伊始,南京临时政府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命题角度4.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看,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基础。它砸碎了专制枷锁,给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并存,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命题角度5.从社会
143、生活近代化的演变来看,促使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辛亥革命前男子蓄辫,妇女缠足,崇信“三纲五常”,主仆等级森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命题角度6.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缘由看,多种原因的交错综合使其失败不可避免。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不够彻底,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革命派对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联合民众的力量,没有组建自己的军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持和坚实的阶级基础;民主共和制度不能维持、专制制度死而复
144、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赖以生存的落后小农经济土壤依然存在。周年热点问题:新中国成立61周年、中国与意大利建交40周年、深圳建市30周年、上海浦东开放20周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等主要考点链接(一)新中国外交事业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
145、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开创外交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
146、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
147、交。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
148、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和发展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探索与失误:
149、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指明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各生产部门制订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150、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151、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
152、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53、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
154、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
155、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4现代中国文化建设(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
156、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
157、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三利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
158、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3)建国以来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159、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160、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文学方面,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毛泽东提出
161、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162、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周年热点问题:抗美援朝战争30周年的主要知识链接1朝鲜战争爆发的
163、原因:(1)朝鲜内战爆发;(2)美国操纵联合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3)美国为首了联合国越过北纬38度线,违背了二战中美苏有关协定。2中国发动抗美援朝运动的原因:(1)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以朝鲜为基地反苏反华;(2)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不断轰炸我国境内居民,严重威胁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安整;(3)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碍我国解放台湾;(4)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要求中国出兵;(5)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3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经过:4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
164、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略。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 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165、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时政热点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与古今中国社会的人口问题(一)专题提示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
166、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当代的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二)主体线索梳理1.中国古代的人口(古代史教材涉及到的主要有四点)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两汉期间发展到约6000万左右。元朝发展到8000多万。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意义,1762年突破2亿,
167、1790年朝月3亿,1834年超过4亿。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向中原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五胡”内迁、女真、蒙古人的南下。向江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人民流落江南。向边疆迁: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随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168、到我国居住经商,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回族”。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又一次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
169、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
170、新的财税支柱来源。(三)重点问题延展1.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2.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社会安定,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政府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头税的废除,推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
171、芽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略)历史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此外,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宋时占城稻传入后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自然环境:江南多以平原
172、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4.政治经济重心转移带来的相关现象:唐末五代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统一的,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2000多年,随着后来政治经济重心的分离,出现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现象。例如大运河的开凿与经济、政治中心转移的关系。隋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控制全国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统治者从南方获取财富的需求。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朝时从南方获取财富不仅可能,而且
173、必要。同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利于南北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往来,由于政治中心位于黄河中游一带,运河南北两段被开凿成向西北、西南倾斜的走势。到了元、明、清三代,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统治者需要连接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同时更需要得到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支持。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大运河不仅是连接南北两个经济区域的重要交通线,而且是连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国家生命线。因此,隋朝大运河绕道洛阳,河道迂回曲折,运转不迅捷的状况就急需改变。元朝于是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将隋朝大运河裁弯取直,以缩短航程。在运河凿成后的1000多年历史中,沿线的经济随着运河的发展而发展,
174、成为特殊的经济发展地带,一些城市的兴衰也与运河的变迁密切相关,如开封、扬州等。注意:政治经济重心转移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还要注意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5.联系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了解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区、主要迁移方向以及近年来民工迁出区和流动方向。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东部农村
175、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主流是自发移动。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要辩证地分析认识当前民工流动问题:各地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地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城市和交通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因此需要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2011年重大周年问题举隅(1)麦哲伦逝世490周年(1521年)。(2)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1851年)。(3)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40周年(1871年)。(4)巴黎公社140周年(1870年)。(5)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1901年)。(6)新经济
176、政策实行90周年(1921年)。(7)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80周年(1931年)。(8)九一八事变80周年(1931年)。(9)爱迪生逝世80周年(1931年)。(10)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60周年(1951年)。(11)越南战争爆发50周年(1961年)。(12)不结盟运动形成50周年(1961年)。(1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1971年)。(14)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0周年(1991年)。(15)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1991年)。(1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01年)。(17)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2001年)。(18)美国911事件10
177、周年(2001年)等。周年热点问题:麦哲伦逝世490周年(1521年)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人文主义兴起因素、宗教原因以及社会生产力提高、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成熟、西葡等国属于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对航海探险活动的支持等客观条件。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经过:(1)迪亚士;(2)达伽马;(3)哥伦布;(4)麦哲伦。3新航路开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产生的影响。周年热点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1851年)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3)
178、自然灾害的影响。(4)洪秀全在传播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准备。2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1)1851年至1853年,兴起阶段;(2)1853年至1856年,发展到高潮阶段;(3)1856年天京变乱,出现转折;(4)1856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及失败。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主观原因。(2)客观原因。(3)战略上的失误。4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周年热点问题: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40周年(1871年)1世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扩展:(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内阁制度的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由初
179、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所产生的影响。(2)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影响。(3)德意志统一进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主要影响。(4)世界近代社会代议制度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和主要影响。周年热点问题: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1870年)1巴黎公社会革命爆发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2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和标志。3巴黎公社的性质世界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4巴黎公社采取的主要措施,体现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的措施。5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6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意义和教训。周年热点问题: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1901年)
180、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发展、高潮到被镇压。3八国联军对北京的野蛮掠夺。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征。5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主要内容、恶劣影响。周年热点问题: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90周年(1921年)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的主要特点。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4新经济政策实施成功的原因。5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6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周年热点问题: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80
181、周年注意必修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的有关内容。周年热点问题:“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内因、外因)。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经过和实质。3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影响,尤其是对华盛顿体系的影响。4九一八事变对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影响。5日本由局部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中的重大事件。周年热点问题:爱迪生逝世80周年(1931年)1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政治、经济、市场、科技、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等条件。2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美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的主要特点。4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关系层面
182、所产生的影响。5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周年热点问题: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60周年(1951年)1欧洲二战后走向统一的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经济原因、客观原因、国际背景等)。2欧洲二战后走向统一中的重大事件,欧共体到欧盟性质的变化。3欧洲一体化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4二战后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产生、变化、影响。周年热点问题:越南战争爆发50周年(1961年)1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2越南战争的性质。3越南战争的主要经过。4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5越南战争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6二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以及其主要特点。周年热点问题:不结盟运动兴起50周年(
183、1961年)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背景。2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概况。4不结盟运动地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周年热点问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1971年)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标志性事件。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影响。4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阶段特征。周年热点问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0周年(1991年)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启示。周年热
184、点问题: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1991年)1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区域集团。2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背景、时间。3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特点,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4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的主要影响。5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事件和影响。周年热点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01年)1二战后关贸总协定建立的原因和背景。2关贸总协定建立的主要影响。3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时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4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影响。5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周年热点问题:美国发生“911”事件10周年(2001年)1美
185、国建国史以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影响。2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争霸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3“911”事件的发生原因、美国难以实现“一极格局”的原因以及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思想方法】1既要重视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历史知识点的归纳与罗列,更要注意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明确其现实意义。2关注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要关注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问题。3注意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论或规律性知识。4全面把握现实热点问题,注意将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复习专题化。5充分思考和借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或历史试卷中比较成功地体现现实热点问题的试题。6注意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学科多角度分析和透视。7重视培养学生“通史意识”和“综合意识”。- 4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