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01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39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B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C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细胞生长有相似的效应D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22006年夏,浙江省海宁市一位农民不慎错将家中存放的植物生长素当作农药,喷施到两亩多晚稻田中用来治虫结果短短一个月里,这些晚稻疯长到了一人多高,并且成芦苇状,不结果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成芦苇状,是由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晚稻

2、发生了基因突变B晚稻的疯长,主要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分裂C晚稻不结实,是由于大量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影响了生殖生长D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高配制浓度,晚稻将会长得更高3蚕豆和辣椒都需要依靠昆虫传粉,都能够产生果实和种子上述两种植物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的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植物都能够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影响不大B辣椒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影响不大,蚕豆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明显C两种植物均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都很大D辣椒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影响不大,蚕豆不能形成无子果实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

3、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ABCD5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下列处理:一段时间后,、均明显弯向上生长;弯曲生长不明显根据上面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B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C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D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

4、种群7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最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薇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9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

5、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10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1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若标记使得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则真实种群密度估算值()A高于100只

6、/hm2B低于100只/hm2C高于50只/hm2D低于50只/hm21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Dm23t1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图中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1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

7、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5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16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曲线,图2为(是当年种群

8、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B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C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和死亡率相当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17“蝉吸吮树的汁液,羊咀嚼树的枝叶”这句话体现的种间关系有()A只有捕食关系B寄生、捕食和竞争关系C只有寄生关系D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18环境条件变差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9、A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两种群在时间t1内增加是因为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弱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最后b被淘汰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2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21如图中曲线1和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竞争过物种1()A温度在t1以下B温

10、度在t1t2范围内C温度在t2以上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22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取样时先用花铲拨去35cm深浮土,再用取样器取样B采集时,体型小的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C观察时,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最好用放大镜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以用目测估计法2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

11、5.5龙葵3.02.00.400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24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食物链“甲丙乙丁辛”是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25如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

12、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26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石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不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乙地不能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的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27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C细菌大多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D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生物成

13、分28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29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ABCD30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最高营养级属于第五营养级C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D乙的数量减少,则戊获得的能量也会减少31图a、b分别是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三个营养级组成C图b可表示能量金字塔

14、,也可表示个体数量金字塔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3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则在该食物网中,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少增加()ABCD3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D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进行7过程太强所导致3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

15、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36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项目ABCDEF枯叶输入量/thm2a11.507.5011.507.59.

16、550.0枯叶现存量/thm244.0035.0015.005.03.05.0由上表分析可知()A有机物积累量ABCDEFBA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系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37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树龄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2107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

17、、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杨D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3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D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3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

18、、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适当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40如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焦/m2/年)()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有

19、7.3107(焦/m2/年)未被消费者同化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GP之和二、填空题4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1)该图中有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2)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成分以外,还应具有和(3)该生态系统中,与蜘蛛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有如果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蛇,则在短时间内的数量会增加(4)图中各种生物死亡后,都由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水、和(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多少决定着消费者的数目;物质和能量是沿着流动的42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

20、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表示具有捕食关系),结果如表太阳能光合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水蚤河蚌10101%10%106106表2(能量单位:kJ)(1)根据上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2)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如上表2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kJ(3)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池塘中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4)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43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和能量(单位:107kJ)流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种类基本成分植物玉米、大豆、杂草动物人、畜禽、灰鹤、蜗牛、玉米螟等微生物多种细菌和真菌

21、(1)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结构的复杂性(2)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与大豆间种能够使玉米长势更好的主要原因是(3)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请写出一种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4)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l07kJ(5)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低导致产量较低的原因是,而栽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所以需要合理密植(6)若图中生产者参与如图食物网,其中生产者能量中比例为M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丁的能量增加AKJ,至多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KJ(用所给字母表示)4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碳在大

22、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表示过程,表示的是关系,过程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中完成的表示的是作用(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B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

23、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C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细胞生长有相似的效应D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较高浓度范围抑制生长;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生长【解答】解:A、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多,长得快,因此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A正确;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

24、重性,即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因此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B正确;C、生长素与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效应,C正确;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生长素与赤霉素的协同关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2006年夏,浙江省海宁市一位农民不慎错将家中存放的植物生长素当作农药,喷施到两亩多晚稻田中用来治虫结果短短一个月里,这些晚稻疯长到了一人多高,并且成芦苇状,不结果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成芦苇状,是由于

25、在生长素的作用下晚稻发生了基因突变B晚稻的疯长,主要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分裂C晚稻不结实,是由于大量能量用于营养生长,影响了生殖生长D如果当时进一步提高配制浓度,晚稻将会长得更高【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农民喷施了植物生长素,结果晚稻疯长到了一人多高,并且成芦苇状,说明生长素促进了水稻的生长【解答】解:A、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没有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B、生长素可促进细胞生长,但不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B错误;C、生长素促进了植物生长,由于植物进行营养生长,从而影响了生

26、殖生长,C正确;D、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生长,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蚕豆和辣椒都需要依靠昆虫传粉,都能够产生果实和种子上述两种植物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的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植物都能够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影响不大B辣椒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影响不大,蚕豆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明显C两种植物均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都很大D辣椒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影响不大,蚕豆不能形成无子果实【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

27、调节剂的应用价值【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由于子房发育过程中需要发育着的种子提供生长素,而在向日葵和番茄开花的季节,阴雨的天气会导致它们的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不形成种子,所以不能合成生长素,导致子房不能正常发育如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于花上,则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但蚕豆收获的是种子,辣椒收获的是果皮,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蚕豆的产量下降,辣椒产量未受影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蚕豆的产量下降,辣椒产量未受影响,A错误;B、辣椒

28、收获的是果皮,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蚕豆收获的是种子,是必须由精卵结合才能形成的,所以蚕豆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B正确;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蚕豆的产量下降,辣椒产量未受影响,C错误;D、蚕豆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辣椒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ABCD【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

29、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中旋转的方式不同,只有花盆转,是花盆跟着暗盒转【解答】解: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故选:D【点评】本题考

30、查燕麦胚芽鞘在不同处理情况下的生长方向,难度中等,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下列处理:一段时间后,、均明显弯向上生长;弯曲生长不明显根据上面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B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C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D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本题是对探究光

31、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的考查,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干和题图给出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答问题【解答】解A、单侧光和重力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植物弯向上生长,均匀光照,对植物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没有影响,重力的作用是使植物弯向上生长,结果植物弯曲向上生长,该实验不能说明重力和单侧光谁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A错误;B、单侧光和重力的作用效果一致,使植物弯向上生长,均匀光照,对植物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没有影响,重力的作用是使植物弯向上生长,结果植物弯曲向上生长,该实验不能说明重力和单侧光谁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B错误;C、上方照光以及重力影响都

32、使向地侧生长素多促进生长得快,弯向上生长;弯曲生长不明显,说明重力与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使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分布量差别不大,C错误;D、只受重力影响;中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影响弯向上生长,和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单侧光照、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影响植物弯曲生长的因素,生长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

33、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解答】解:绵羊和山羊虽然同称为羊,但是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的血缘关系较远,属于两个物种,即是同科而不同属的动物,属牛科的绵山羊亚科的绵羊属和山羊属,二者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绵羊为27对,山羊为30对,这是二者不能交配产生后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同处“一块草原上”,所以6户养育的绵羊属于一个种群,2户养育的山羊属于一个种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绵羊和山羊

34、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种动物,由于易将它们误认为是同一物种而错选B或D7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解:

35、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试题难度一般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最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薇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考点】种群的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

36、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解答】解: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这属于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对种群数的特征描述,A错误;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这是出生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B错误;C、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正确;D、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9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

37、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解答】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D、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

38、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出调查选项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

39、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

40、法,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若标记使得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则真实种群密度估算值()A高于100只/hm2B低于100只/hm2C高于50只/hm2D低于50只/hm2【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种群数量的计算;种群和群落【分析】1、标志重捕

41、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解答】解: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503

42、0)15=100只,由于调查是在2hm2范围内进行的,则该种群密度是50只/hm2若标记使得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偏大因此真实种群密度估算值应低于50只/hm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Dm23t【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细菌每20mi

43、n 就分裂繁殖一代,则Nt=m2n,其中N代表细菌的数量,n表示第几代【解答】解: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繁殖遵循J型增长曲线T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t,则种群的数量为m23t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J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1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图中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本题考查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

44、量的影响,考生应记住相应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解答】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c点时期增长率为零,B错误;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

45、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1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

46、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种群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S型曲线【解答】解: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故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

47、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故B正确;C、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故C正确;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逻辑斯谛增长即S型曲线以及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应用能力15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海水含

48、盐量D海水含氧量【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16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曲线,图2为(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

49、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B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C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和死亡率相当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图形图表题;种群和群落【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分析图2:图2为(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解答】解:A、图1中K值出现的

50、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A错误;B、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错误;C、图2中a、c时期=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正确;D、图1表示种群的S型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图1各区段的含义,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7“蝉吸吮树的汁液,羊咀嚼树的枝叶”这句话体现

51、的种间关系有()A只有捕食关系B寄生、捕食和竞争关系C只有寄生关系D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考点】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解答】解:“蝉吸吮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羊咀嚼树的枝叶”,属于捕食关系;两者都以树木为营养来源,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此题为基础

52、知识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8环境条件变差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

53、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解答】解: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种群稳定性提高但是在环境条件变差时,如乱砍滥伐森林,使得群落的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两种群在时间t1内增加是因为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弱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最后b被淘汰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

54、受本身密度的制约【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解答】解:A、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两种群在时间t1内增加是因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B、a与b为竞争关系,两个种群才进入同一环境时,空间、食物都相对宽裕,竞争强度较弱,随着各自种群密度的加大,竞争程度加强,再后来,b在竞争中失利,种群数量越来越小,竞争强度又减弱,B错误;C、b在竞争中失利,被淘汰,不可能为“J”型增长,C错误;D、由于生存空间、食物有限,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正确故

55、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立意比较新,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2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56、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解答】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

57、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探究酵母菌数量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1如图中曲线1和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

58、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竞争过物种1()A温度在t1以下B温度在t1t2范围内C温度在t2以上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考点】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分析图形:1、曲线1代表物种1,物种1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t1t2之间,曲线2代表物种2,物种2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也是在t1t2之间2、从曲线图的走势看,温度在t1t2之间物种2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1温度在t1以下,t2t3之间物种1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2【解答】解:从曲线图的走势看,温度在t1t2之间物种2的耐受能力大于物种1,所以在什么t1t2温度之间物种2竞争得过物种1故选:B【点评】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竞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识图

59、的关键是明确曲线图的走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2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取样时先用花铲拨去35cm深浮土,再用取样器取样B采集时,体型小的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C观察时,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最好用放大镜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以用目测估计法【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解答】解:A、取样时,将表土上的落叶拨开,再用取样器取样,A错误;B、采集时,体型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B正确

60、;C、有些小动物肉眼难以识别,可用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C正确;D、可用目测估计法进行丰富度统计,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识记和理解调查过程是解题关键2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

61、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由于豚草是植物,因此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数量,求平均值;从题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解答】解:A植物和活动能力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如豚草,A正确;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还要注意样方的大小,B正确;C、据图分析,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D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

62、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龙葵等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减少,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演替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食物链“甲丙乙丁辛”是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此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分别是:

63、甲乙辛、甲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甲丙丁辛、甲丙已庚、戊丁辛、戊已庚、戊已丁辛其中甲和戊为生产者,其它的为消费者【解答】解:A、甲和戊为生产者,其它的为消费者,A正确;B、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食物链“甲丙乙丁辛”是图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B正确;C、辛的食物来源有乙、丁、已,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正确;D、图中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除了丁和辛外,还有乙和丁、乙和丙,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同时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

64、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如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解答】解: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

65、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B、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群落和种群的概念26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石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不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乙地不能重现森林C

66、地衣会比苔藓更早的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考点】群落的演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D、演替的

67、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7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C细菌大多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D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生物成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对比分析法;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68、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或动物根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生物分成自养型生物和异养型生物,根据异化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生物分成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及兼性厌氧型生物【解答】解:A、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A错误;B、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B错误;C、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少数属于生产者、消费者;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C正确;D、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成分;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

69、态系统中必要的生物成分,是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28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考点】种间关系【分析】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

70、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2、种间关系: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该鲤鱼上钩后,释放的遗留在钓钩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给同种鲤鱼提供信息,从而使同种鲤鱼避免诱骗上钩,这种习性属于种内互助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区别,要特别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分清楚一些概念如“竞争”“捕食”“寄生”等属于种间关系,而种内关系使用的条件是在一个种群内部,这是解决这道试题的关键29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

71、是()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营养结构越不易被破坏【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2种 生产者;B食物网中由2条食物链,1中生产者;C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只有1中生产者;D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但是有3中生产者,因此A、B、C、D食物网中D食物网营养结构最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分析选项中的食物网明确不同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是解题的关键30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

72、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最高营养级属于第五营养级C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D乙的数量减少,则戊获得的能量也会减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丙戊、甲乙丙戊、甲乙丁戊、甲乙丁丙戊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解答】解:A、根据分析,在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A正确;B、最长的食物链是甲乙丁丙戊,所以最高营养级属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C、丙捕食乙,同时两者还竞争甲,所以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正确;D、乙的数量减少,食物链缩短

73、,则戊获得的能量会增多,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同时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1图a、b分别是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三个营养级组成C图b可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表示个体数量金字塔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74、动【分析】生态系统中金字塔的分类:(1)能量金字塔,是以单位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数值为指标绘制成的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有机物质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量金字塔(3)生物数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个体数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数量金字塔不同生态系统中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的情况【解答】解:A、两个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A正确B、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错误;C、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图B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C错误;D、流经

75、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用具体的实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3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则在该食物网中,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少增加()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食物网存在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植物蝉

76、黄雀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时,其传递效率为10%20%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解答】解: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则取食蝉的比例为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求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少增加值应按10%计算,假设黄雀最多获得能量为X黄雀取食螳螂的比例占,则从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获得能量增加值=X10%10%10%=250X;黄雀

77、取食蝉的比例为,则从食物链绿色植物蝉黄雀获得能量增加值=X10%10%=75X则250X+75X=G,X=千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3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D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进行7过程太强所导致【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

78、中是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分解者,是无机环境,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7是呼吸作用【解答】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是生产者,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碳元素在和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在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C、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所以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生产者,C正确;D、消费者进行的7过程是呼吸作用,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的,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

79、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3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

80、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

81、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

82、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解答】解: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B选项错误;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83、%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C选项错误;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36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项目ABCDEF枯叶输入量/thm2a11.507.5011.507.59.550.0枯叶现存量/thm244.0035.0015.005.03.05.0由上表分析可知()A有机物积累量ABCDEFBA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系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考点】生态

84、系统的结构【专题】数据表格;生态系统【分析】根据枯叶输入量远大于枯叶现存量,土壤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少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这是因为枯叶被分解者分解后又迅速被植物吸收,土壤中养分贮存很少【解答】解:A、据表分析,A是冻原生态系统,B是北方生态系统,C是温带落叶林,D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E是稀树草原生态系统,F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表中无法确定有机物积累量,A错误;B、枯叶输入量远大于枯叶现存量,所以F是热带雨林,B错误;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C正确;D、热带雨林中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强,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成分等知识,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解题是一种能力,

85、要从表格数据中找到规律,然后再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判断37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树龄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2107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杨D被火

86、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分析】1、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四种不同树种在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其中栎树的株数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赤杨和松树的株数都是幼龄个体少,处于衰退型;各个年龄段的数目均衡,属于稳定型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

87、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A错误;B、由表格分析易知栎树的最大树龄为1314年,故栎树就是山坡最晚出现的树木,B错误;C、松树没有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分析易知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扬,C正确;D、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3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

88、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D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解题需要注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解答】解:A、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

89、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故A选项错误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生产者会有一部分未被利用的;故B选项错误C、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故C选项正确D、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点评】本题以“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3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

90、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适当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乙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甲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丙和丁均为消费者;为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为捕食据此答题【解答】解:A、已知图中乙为生产者,所以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正确;B、图

91、中甲为分解者,如果分解者缺少,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C、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类群丙为消费者,其有氧呼吸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动植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所以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D错误故选:CD【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结构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组成成分及生理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

92、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0如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焦/m2/年)()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有7.3107(焦/m2/年)未被消费者同化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GP之和【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1、由于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所以根据甲丁的能量多少可判断出甲为生产者,丁为三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甲乙

93、丙丁2、明确题干“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各个字母的含义,可以知道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解答】解:A、根据甲丁的能量多少可判断出甲为生产者,丁为三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甲乙丙丁,不包括分解者戊,A错误;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5.91141.10=11.3%,B错误;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未被消费者同化的为871.27105141.10105=7.3107,C正确;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871.27105,并不是所有的GP之和,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

94、要明确字母代表的含义,明确“GP=NP+R”,结合已知的知识点“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4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1)该图中有6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2)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成分以外,还应具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3)该生态系统中,与蜘蛛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有竞争与捕食如果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蛇,则在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加(4)图中各种生物死亡后,都由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多少决定着消费者的数目;物质和能量是

95、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生态系统【分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1)据图分析,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示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3)图示生态系统中,与蜘蛛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有竞争与捕食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蛇,青蛙没有了天敌,短时间内其数量会增加(4)分解者分解的产物主要有水、

96、二氧化碳和无机物(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决定着消费者的数目;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故答案为:(1)6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3)竞争与捕食 青蛙(4)二氧化碳 无机盐(5)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42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表示具有捕食关系),结果如表太阳能光合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水蚤河蚌10101%1

97、0%106106表2(能量单位:kJ)(1)根据上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如上表2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8.1105kJ(3)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4)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阅读题干和表格可知,本题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先根据表格分析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的营养关系,然后结合问题涉及饿内容分析解答【解答】解:(1)分析表格内容可

98、知,当泥鳅以水蚤为食物时,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当泥鳅和水蚤同时以小球藻为食物时,二者存在竞争关系(2)由表一列食物链,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小球藻泥鳅乌鱼,结合表2能量传递情况分析:小球藻固定的总能量为1010X1%=108,乌鱼获得的能量=10810%+10610%10%=8.1105kJ(3)由于乌鱼是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标志重捕法;结合上面的食物网及能量传递的特点知,当水蚤和河蚌减少,能量就尽可能多的流向乌鱼,所以当水蚤和河蚌减少时,乌鱼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4)乌鱼与泥鳅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2)8.1105(

99、3)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4)生殖隔离【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43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和能量(单位:107kJ)流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种类基本成分植物玉米、大豆、杂草动物人、畜禽、灰鹤、蜗牛、玉米螟等微生物多种细菌和真菌(1)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2)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与

100、大豆间种能够使玉米长势更好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比单种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请写出一种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方法: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4)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3l07kJ(5)无论是单种还是间种,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栽种密度过低导致产量较低的原因是固定的太阳能太少,而栽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所以需要合理密植(6)若图中生产者参与如图食物网,其中生产者能量中比例为M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丁的能量增加AKJ,至多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KJ(用所给字母表示)【考

101、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分析表格:各种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各种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分析图形: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未被利用能量【解答】解:(1)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复杂性,比单种的抵抗力稳定性高(2)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生物固氮供大豆利用,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3)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数量(4)根据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可知植物固定的能量为9+1.5+

102、4.5=15l07kJ,则第二营养级能够从该生态系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520%=3l07kJ(5)植物栽种密度过低导致固定的太阳能太少,而栽种密度过高,相对于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所以需要合理密植(6)根据题意甲M20%+甲(1M)20%20%=A,则甲=kJ故答案为:(1)垂直 (2)互利共生 根瘤菌能够通过固氮作用提高土壤中氮养料的含量 (3)引入玉米螟天敌或培育具有抗虫性的玉米 (4)3(5)固定的太阳能太少 固定相同的太阳能,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6)kJ【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表格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识

103、记生态系统的成分;明确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能够进行能量值的计算,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应用层次的考查4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表示光合作用过程,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完成的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保护植

104、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1、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解答】解:(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

105、落的途径表示光合作用过程,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完成的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故答案为:(1)CO2 含碳有机物(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3)能量流动 热 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4)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2016年4月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