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v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v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v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新课导入v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v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v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v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定 风 波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苏东坡解
2、读 小 序了 解 背 景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 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诵读感知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3、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松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疏通文意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微寒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声音的地方,我要回去了,人生无所谓风雨和晴天。疏通文意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v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v(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
4、”,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v(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v(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3、再次朗读本词,试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竹杖芒鞋
5、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v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多了几分;v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多了几分。桀骜不逊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慷慨激昂淡定从容拓展思考v1.东坡为何不躲雨?v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了谁?人生启示:*阳光总在风雨后。*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
6、兮祸所伏*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5.本词的艺术表现特点规律总结总体来说,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
7、;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及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社会人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系。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雨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的关系中。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
8、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看得更加清楚,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是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结雨后“也不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
9、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笑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透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学。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返回课堂小结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
10、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返回课堂小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返回课堂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27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公瑾纶
11、(un)巾雄资英发B.神游华发樯橹酹(li)江月C.狼狈何妨吟(yn)啸竹仗D.料峭斜照回首潇瑟(s)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B.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C.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D.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自觉功成名就”错。这时,作者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