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2017北京海淀模拟)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题干主旨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多的涉及对近臣的倚重,C项符合题意。答案C2.(2017山东临沂模拟)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2、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3.(2017安徽淮南模拟)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解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即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文官”是士大夫的代表,担任地方长官,体现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在南朝时期逐渐消失,在唐代亦受到
3、重创,故B项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所体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稳定,故A项错误;官员队伍的冗杂是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的“三省、六曹”等机
4、构均属于中央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材料不涉及地方机构,不属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5.(2017河北石家庄调研)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解析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
5、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6.(2017山西模拟)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7.(2017福建南平模拟)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
6、代经筵官()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B.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C.能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解析“经筵官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经筵官主要是对君主劝诫,不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故B项错误;“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体现了经筵官对君主“辅导劝诫”,可以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筵官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答案C8.(2016湖南郴州三模)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
7、什么职权()A.谏诤权 B.审计权C.司法权 D.弹劾权解析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故A项错误;审计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并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故B项错误;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故C项错误;弹劾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故D项正确。答案D9.(2017山东临沂模拟)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入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
8、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时期地方政府官员有举荐孝廉之人后被中央任命为官的权利,但是不等于此时地方政府任用官吏权利扩大,故A项错误;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材料依据不足,故B项错误;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
9、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7河北唐山模拟)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故C项错误;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
10、正的社会意识,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7山东潍坊模拟)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答案
11、D12.(2017河北唐山模拟)元代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各行中书省()A.其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B.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向皇帝述职C.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D.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解析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故A项错误;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未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故C项错误;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而非中书省,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5年5月2日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索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当前有的
12、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材料二科举制包含着这样几种基本精神: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这些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以及择优选拔、据能授任原则。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2015年6月14日人才交流网(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2)除科举制外,
13、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影响深远。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趋势:选官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14.(2017山东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 西汉平帝(15年)131031 578东汉顺帝(126144年)
14、131051 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 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 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 234元朝12省183路971 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