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课时作业(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然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3.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
2、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4.“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西藏在唐时称吐蕃唐蕃和亲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B.C.D.5.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又设台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设澎
3、湖副将一员、兵两千镇守。这些措施。(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抵御了倭寇对闽台的骚扰A. B. C. D.6.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双方曾在细节上产生一些争执,如礼仪之争,最终英国使节以单膝跪地的方式拜见了乾隆皇帝。这反映了( )A.中西文明的双向交融B.折中是一种外交智慧C.礼节是中英交流障碍D.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7.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 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
4、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8.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 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 )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9.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 渐渐疏
5、远。由此说明了(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10.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11.唐太宗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6、,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由此可知唐太宗( )A.在民族政策上与汉武帝完全不同B.认同汉武帝政绩否定其战争手段C.在民族关系问题处理上包容与开明D.反对征服战争主张以安抚为主12.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
7、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
8、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据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整理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
9、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
10、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据明史琉球传(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
11、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丝绸之路,未与其他中西交通通道作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对外交往。材料中的西域和天竺(今印度)均位于丝绸之路上,这些地方的幻术在唐朝的传播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文化的交流,故B项正确;“幻术”并非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现象无法体现“空前繁荣”,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金时期的边境贸易。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官府控制榷场贸
12、易,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边境贸易繁荣官府推崇重农抑商,排除A、B两项;南宋时对外贸易较发达,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关系。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营建是唐时吐蕃为文成公主而建,体现了当时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是唐蕃和亲。而起名“布达拉”体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故A项正确。5.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材料中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府、县等进行管辖,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台湾的开发与开放,密切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正确;明朝时期戚继光抵御倭寇,基本肃清了倭寇,错误。故选A项。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13、本题主要考查马戛尔尼使团谢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固守“天朝上国”观念,“外夷”来华要朝拜,行跪拜大礼。马戛尔尼使团于1793年来华,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民主、平等,他们不能接受中国的跪拜大礼,故而出现“礼仪之争”。最终使团成员在见到中国皇帝乾隆时行单跪礼,这是一种折中的做法,使双方都能接受,彰显出一种外交智慧,故B项正确;材料中改跪拜礼为单膝跪是一种折中,不是“中西文明的双向交融”,故A项错误;C项夸大了“礼节”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主旨是马戛尔尼使团来华,D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7.答案:A解析:清代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而设定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14、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可知元朝时期继承唐制并有所创新,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故选A项;由材料“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可知人员分工设置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
15、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无宣战权,排除C项;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髙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可知,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国力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是唐国力衰落的体现,故选C项。840年,回纥汗国瓦解,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玄宗时,靺鞨族地区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属羁縻府州制范畴,排除B项;羁縻府州与唐“不再紧密,渐渐疏远”,与安史之乱对唐政权的冲击有关,
16、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可知,汉代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且对外交往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有汉朝和大秦的交往,大秦不属于亚洲国家,故不能得出A项结论;使者往来只是对外关系的其中一项内容,并非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D项材料体现不出。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汉武帝时期进行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疲敝,成就不大,而自己却采取了与汉武帝不同的民族观念。这表明唐太宗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C项正确;两位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也有共同的方面,“完
17、全不同”一词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汉武帝政绩的认同,故B项错误;材料中唐太宗反对民族征服战争,主张以更加友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但不一定是安抚的政策,故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惠王并巴中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宋朝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可知羁縻政策便于团结各少数民族,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羁縻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故A项错误;羁縻政策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故B项错误;羁縻政策缓和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故D项错误。13.答案:(1)特点: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理念;恩威并施,厚往薄来;形成朝贡
18、体制,建立藩臣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2)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可知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理念;根据材料一“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
19、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可知恩威并施,厚往薄来;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可知形成朝贡体制,建立藩臣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与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2)问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得出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根据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得出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二“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
20、颁赐给边疆民族”得出实行文化传播,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得出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第一小问中的政策可知,不同的朝代之间是相互继承并发展创新的,根据材料中设宣慰司和“改土归流”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二分析可知我国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边疆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统治。14.答案:(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解析:(1)问由材料“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可得出受明朝册封,学习明朝文化;由材料“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可得出协助明朝抵御倭寇,不断与明朝加强贸易等。(2)问由材料“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可以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的特点;由材料“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得出主动要求扩大贸易规模;由材料“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可得出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