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密启用前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模块联考历史试题2021.1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右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2.下表为不同史籍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据
2、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 C.启最终继任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3.关于西周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4.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 D.礼乐制度5.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霸主有“尊王攘夷”的义务 B.华夏认同观念逐
3、步形成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6.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段记载可以印证A.秦朝统治腐败 B.社会矛盾激化 C.秦末起义原因 D.秦朝速亡原因7.驷马安车(右图),华盖饰顶,由四匹同色马驾,属王侯及卿专供乘坐。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得益于哪一政策A.休养生息 B.“推恩令” C.均输平准 D.盐铁专营8.汉高祖时期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大一统局面形成 B.统治思想的变化 C.汉赋的广泛流行 D.政
4、治体制的变化9.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局部)。两处太学紧邻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东汉A.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B.太学发展已经相当成熟C.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 D.重视加强对太学的管理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稻北粟格局形成 B.民族交融加深 C.北方完成统一局面 D.经济重心南移11.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当时人们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是A.创作主体的转变 B.
5、儒学地位的动摇 C.佛教影响的扩大 D.社会形势的影响12.唐代前期的均田制,“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中后期的两税法,“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A.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 B.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C.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 D.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13.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从西域传入唐朝,经凉州都督杨敬述修改加工,后又经唐玄宗润色完善,成为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14.下表是唐朝中期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前后人口变化
6、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藩镇割据的影响15.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并积极宣传孝道。这表明佛教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取得统治地位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1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措施A.导致南宋偏安江南局面 B.造成以后积贫积弱局面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权力 D.有效抑制藩镇割据状况17.冯道,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做过四个朝代、六位皇帝的宰相,为时人津津乐道。但从宋代开始,人们对冯道几易其主行为不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宋
7、代A.经济的发展 B.儒学的衰落 C.诗词的教化 D.理学的兴起18.宋代士大夫崇尚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视为“堕落”行为的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活动。这一变化说明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19.所谓史料实证,就是依据可靠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下列历史解释,属于史料实证的是A.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C.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用于战争20.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
8、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 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21.明太祖曾赋诗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康熙帝也曾抱怨“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是由于明清时期A.中枢机构的变化 B.官员素质的低下 C.官僚集团的怠政 D.统治集团的腐败22.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流官们注重边界调整,归并事权;修建城池,设立学校;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这一政策旨在A.彻底消除了地方
9、割据的根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打击土官,维护了民族团结 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23.在课题研学时,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应是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24.下图是19世纪初,英国建筑师托马斯阿洛姆根据当时来华西方人的介绍,绘制的有关中国的版画之一,并配有文字说明。此图A.能反映殖民者的侵略图谋 B.可体现中国画的艺术风格C.可以佐证清朝的衰落迹象 D.没有可信的史料研究价值25.有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版图之确立,主体民族之抟成,政治
10、制度之创建,学术思想之奠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应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5分)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富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情况作出历史解释。(9分)(2)指出材料二示意图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研究材料二的史料价值。(6分)27.(17分)随着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古代中国商业贸易也不断发展兴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
11、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8分)(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评析这
12、一观点。(9分)28.(18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1)根据材料一,指出苻融和韩显宗对于本朝政权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6分)材料二 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
13、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6分)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6分)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模块联考历史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2021.1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5 DCAAB 610 CABCB 1115 DADCC 16
14、20 DDBDA2124 ABAC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5分)(1)汉高祖时期,为确保刘氏政权稳固(或“惩亡秦孤立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刘氏子孙为诸侯王,而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只有15个;(3分) 汉景帝位时,因诸侯王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开始削减诸侯封地,并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中央直接管辖郡国增多,中央集权有所加强;(3分)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国数量大增,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2)主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2分) 价值:可用来研究西汉反击匈
15、奴的条件是否具备。从汉景帝“削藩”开始,到汉武帝时,西汉的王国问题得以解决,局势进一步稳定。同时,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这些都为汉武帝北击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4分) 27(17分) (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结构和区域市场形成;海外贸易发达;出现纸币交子。(8分) (2)观点: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2分) 评析:该观点有不合理性。从其表现看,宋代超过盛唐,商贸经济繁荣发展、生机蓬勃。但从总体程度看,远不如明清时期。(3分) 明清时期,商贸发展刺激了新的经济方式(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发展;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我国,促进了
16、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中心;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商业资本雄厚的商人群体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8(18分)(1)看法:苻融认为前秦仍为“戎狄”;韩显宗认为北魏是中华正统。(2分) 原因:前秦虽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影响,但民族交融尚不充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4分)(2)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治理国家;采用北面官、南面官两套机制理政。(4分) 意义:适应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的安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2分)(3)原因:乾隆时,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