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30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D)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解析: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2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

2、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解析:据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选A项;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排除B项;据题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排除C项;儒学来源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是多元化,排除D项。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C)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解

3、析:材料的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是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他!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附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孟子,其核心主张是实行仁政。4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C)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解析:两句话都提到了“民”,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二者都侧重于“民”,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共同点

4、是政在得民,故C项正确。5儒家思想里有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学”作为自我发展的根本方式,必然涉及对政治和社会现实加以重组,下列不能体现此观念的是(D)A“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教世也”B“有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有所不为,而后有为”D“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解析:“以明道也,以教世也”体现了材料中“必然涉及对政治和社会现实加以重组”,故A项不符合题意;“达则兼济天下”体现了材料中“涉及对政治和社会现实加以重组”,故B项不符合题意;“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可知孟子主张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故C项不符合题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故D

5、项不能体现题干中的观念,符合题意。6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D)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但也是与儒、法思想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故D项正确。7墨子与孔子所说的“仁”的不同之处是(B)A墨子的“仁”有等级差别B墨子的“仁”无等级差别C墨子的“仁”有轻重厚薄D墨子的“仁”以血缘关

6、系为基础解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出身低微,因此他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8“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B)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材料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的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无等级差别地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9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C)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解析: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

7、,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10商君书赏刑记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D)A执法等级有别 B量刑参照功过C法律一视同仁 D严刑酷法治国解析:材料中“罪死不赦”“不为损刑”“不为亏法”“必以其数断”表明商鞅变法的严酷性,即严刑酷法治国的理念,故D项正确。 11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

8、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C)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培养了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12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战国时期(A)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合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解析:史记中记载,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合吸

9、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没有实现思想领域的大一统,故D项错误。13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C)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孔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学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解析:解答本题可用唯物史观分析,材料“其学皆应时而生”说明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且

10、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14“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B)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忽视等级差别,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据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两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20分,共44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1、: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

12、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5分)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6分)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3分)(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5分)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涵”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13、也”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影响”应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

14、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材料三: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班固汉书艺文志(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

15、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6分) (3)据材料三,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8分)答案:(1)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6分)(2)主张:执法公正、平等。(2分)意义:有利于打击特权阶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4分)(3)看待: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4分)处理: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一句话可概括出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直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直接作用和深远意义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得出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根据“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得出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