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287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45分钟100分)基础巩固组(2019试题调研)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北极圈今年夏季的海冰融化现象突出,其中在北欧沿岸和俄罗斯西北部,海冰已经呈现出异常偏少态势。海冰的减少不仅会对北极熊等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北半球的异常天气。2018年7月,北极圈内的一些地区气温超过30,并连续3天平均气温处于历史最高点;挪威和芬兰分别出现了33.5和33.4的高温;瑞典干旱与高温引发多处森林火灾。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1

2、3题。1北极海冰融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A北极航线开通,人为干扰增强B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流动人口增加C工业生产废弃物排放,海水富营养化D异常高温天气,北极放大效应明显2极地海冰融化对北极熊的影响为()A海冰减少,栖息地减少或消失B鱼类减少,食物量减少C水温升高,种群数量增大D河口水质恶化,生存环境变差3减少全球异常高温现象的措施,最现实有效的是()A在全球各地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B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全面推广核能,改变能源消费结构D落实巴黎协定,禁止燃烧矿物燃料解析:第1题,北极沿海航线开通的前提是海冰融化,因果关系混淆。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流动人口增加对海冰的影响相对较小。北极圈

3、内工厂较少,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概率较小,而且海水富营养化也不是海冰异常减少的原因。海冰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异常高温,而且极地放大效应明显,海冰融化加强。第2题,北极熊主要生活在极地冰川上,海冰融化导致栖息地减少或消失;海冰融化,海洋鱼类会增加,食物量应该增加;水温升高,栖息地减少,北极熊的种群数量会减少;北极熊生活在极地冰川上,河口处不是北极熊生活的场所。第3题,全球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差,植树并不可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全球异常高温带来的影响;全面推广核能不现实;目前来看,禁止燃烧矿物燃料不现实。答案:1.D2.A3.B如图为我国某农

4、牧交错带常年活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该地土地利用主要由图中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组成(不包含未利用地)。读图,完成46题。419602010年,该地()A建设用地比重略有上升B草地面积逐年萎缩C荒地比重较为稳定 D水体面积不断萎缩5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草原转化为耕地 B荒地转化为耕地C新活动地域的开垦 D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6据图推测,1990年以来该地可能()A冰川融化加快 B河流水量减少C气候逐渐变干 D台风灾害增多解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19602010年,该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很小,比重下降;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荒地比重较为稳定;水体面积先减后增。综上所述,C项正确。

5、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看,草地、荒地、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所以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活动地域的开垦,C正确;不可能是草原、荒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水体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面积不断增加,说明该地水源增加,而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可以推测是冰川融化量增大造成的。综上所述,A项正确。答案:4.C5.C6.A7(2019试题调研)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气候背景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确会导致高温风险增大,这也是今年高温热浪异常的大背景。但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的增暖速度一样。至于极地“高烧”

6、,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其还与“极地放大效应”有关。材料二下图为全国极端高温事件分布图(2018年7月25日8月2日)。(1)推测“极地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2)指出我国极端高温超历史极值的分布地区,并分析原因。(3)分析极地极端高温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中“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的增暖速度一样”可以推断“极地放大效应”应该是极地地区气温的上升速度高于其他地区,产生了极端高温天气。第(2)题,读图可知,极端高温超历史极值的分布地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其原因可从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偏高、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台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

7、,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影响可从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极冰融化、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加快等方面考虑;不利影响可从高温天气诱发森林火灾、诱发虫灾和扩大疾病传播范围、海平面上升等方面考虑。答案:(1)北极地区气温的上升速度高于其他地区,与起始温度相比成倍增长,产生了极端高温天气。(2)我国极端高温超历史极值的分布地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原因: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导致冷空气向南扩散的活动明显偏弱,对我国影响减小;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势力增强,东北地区气温偏高;台风影响过后,天气晴朗,气温回升快。(3)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热量充足,气候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植被生长,促进农作物增

8、产;极地高温使极冰融化,有利于开通极地海洋航线;高温使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加快,渔业资源丰富。不利影响:高温天气诱发森林火灾;诱发虫灾和扩大疾病传播范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影响沿海港口运营。能力提升组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下图为2015年3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渤海湾潮位和等深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1据图推测该日影响渤海湾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A热带气旋B温带气旋C副热带高压 D亚洲低压2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A东南部 B东北部C西北部

9、 D西南部3除剧烈的大气扰动外,产生本次渤海湾风暴潮的原因还有()正值天文大潮位于浅海大陆架入海河流正处于汛期围海造陆A BC D解析:第1题,风暴潮多由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引起,渤海湾纬度高,不会发生台风,应为温带气旋,B项对。第2题,海水上涨幅度越大,风暴潮灾害越严重。根据海水水面等值线可知,渤海湾西南部海水上涨幅度最大,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上涨幅度小,所以渤海湾西南部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严重。D项对。第3题,从日期上来看,该日为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时期,对。位于浅海大陆架,渤海湾海水浅,海底的阻挡加剧了潮势,对。此时是春季,入海河流正值枯水期,错。与围

10、海造陆关系不大,错。A项对。答案:1.B2.D3.A下图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的黄河源区多年(含预测)冻土的退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与图中显示信息相符的推断是()A多年冻土厚度加大 B多年冻土上限抬升C多年冻土面积缩小 D多年冻土下限下降5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可能会导致黄河源区()A土壤肥力提高 B草地干化加重C水源更加充足 D物种变得丰富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多年冻土下限上升,所以多年冻土厚度变小,A、B、D错;多年冻土厚度变薄,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继而可推测,多年冻土面积也会缩小,C对。第5题,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即

11、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土壤微生物活动将更加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肥力会下降,A错;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更加旺盛,土壤中水分含量会更小,草地干化会加重,B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最终将导致冰川融化量减少,水源减少,C错;随着气温的改变,其他自然因素也会随之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有些物种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变化而迁徙或者灭绝,D错。答案:4.C 5.B由土石组成的河岸、湖岸因受流水冲刷,在重力作用下土石失去稳定性,沿河岸、湖岸的岸坡产生崩落、崩塌和滑坡的现象,叫作崩岸。长江荆江段崩岸多发,2002年荆江突起洲河段发生崩岸险情。下图为荆江突起洲河段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2002年崩

12、岸险情发生处位于图中()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7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运行,对图示河段崩岸总体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是()A减弱,来水量减小 B加剧,枯水位提高C减弱,丰水位降低 D加剧,来沙量减小8治理图示河段崩岸的有效措施是()A清淤河道 B修蓄洪区C拓宽河道 D加固河岸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深泓线北移明显,流水对北岸侵蚀作用强,易发生崩岸。第7题,三峡水库蓄水运行,部分泥沙在库区淤积,荆江河段来沙量减小,冲淤平衡被打破,流水侵蚀河床和河岸作用相对增强,使崩岸加剧。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会使下游水位季节变化减小;枯水位会提高,但枯水期低水位易冲刷河岸底部,使崩岸易发,水位提

13、高反而会减少崩岸发生;丰水位会降低,但丰水期水位较高,水位降低前后流水作用变化不大,对崩岸影响也较小。第8题,崩岸是河岸的岸坡崩塌,清淤河道可能会使河水流速加快,侵蚀增强,导致崩岸加剧,A错误。修蓄洪区和拓宽河道对崩岸影响不大。加固河岸可以增强河岸土石的稳定性,有效预防崩岸。答案:6.A7.D8.D9(2019试题调研)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8年5月2日晚,印度西部和北部遭遇强沙尘暴,其以超过130千米/时的速度,经过北方邦、拉贾斯坦邦及旁遮普邦等地。沙尘暴所经之处,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很多居民在睡梦中被压死。下图为印度西部和北部区域图。(1)分析印度西部和北部地区频繁遭受沙尘暴袭击

14、的原因。(2)推断此次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原因。(3)简述为了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印度西部和北部地区频繁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主要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从沙源、地形、气候等角度作答。第(2)题,此次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风速、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基础设施等角度作答。第(3)题,当地政府防治沙尘暴的措施,主要从监测预警、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防风治沙等角度作答。答案:(1)邻近沙漠,沙源广;地势平坦,风力强劲;降水较少,气候干旱。(2)风力强劲,沙尘暴势力强;辐射范围大,波及面广;发生在夜晚,人们防范意识弱;基础设施差,抵挡沙尘暴能力弱。(3)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