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2018广东肇庆一中高二期中)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为四万万人效忠”和所学史实说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的“忠”并不是对君王的愚忠,而是号召中国民众要忠于祖国,爱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民族意识。答案:D2(2018浙江东阳中学高二月考)有学者评价孙中山的某纲领内容时认
2、为: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据此判断这一纲领内容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材料中“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据此可知这是对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评价,D项正确;A、B两项是民族主义的内容;C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答案:D3(2018山东济宁高二月考)“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
3、义 D民主主义解析: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族的统治,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题干意思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信息说明是关注民生,符合民生主义,C项正确;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内容,D项错误。答案:C4(2019山东寿光一中高二月考)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
4、于一致D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孙中山的阶级属性。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材料中孙中山所说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三民主义下的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纲领有相似点,但不能说趋于一致,C项错误。答案:D5“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部曲()A依次称为训政、军政、宪政B明确以三权分立为建设目标C以人民实施地方自治为基础
5、D均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解析:孙中山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部曲是军政、训政、宪政,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不符。故本题选D项。答案:D6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解析:由材料中的“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国家实业”“国民所享”等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国家资本,所获之利归国民共享,对私人
6、之垄断资本加以限制,以免其操纵国计民生,B项正确;孙中山反对的是“私人之垄断”“资本之专制”,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B7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A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节制资本的内容C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形成的D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相一致解析: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相一致,使之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D8(2018全国卷)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7、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8、答案:C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
9、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4月20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
10、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2)创立中国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3)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优势。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4)主要原因:革命活动屡遭挫折;对中西方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
11、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民国合五族而成,凡五族之人,皆如兄弟,合心合力,以为民国之前途着想尽力。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演说词(1912年1月)材料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
12、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并简要指出他是如何实践的。(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的特点。(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新变化?概要说明其变化的原因。答案:(1)主张: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2)特点:将民族平等团结与反对专制相结合(或强调五族共和,共同反对专制统治)。(3)新变化: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国内各民族平等。原因:自身革命斗争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