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9届山东荷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2(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第五
2、次质量考评)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孔子推崇等级秩序,未涉及以德治国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强调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3(2019届四川德阳三模)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
3、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解析:选A据材料中“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孔子编辑和整理古代文献的目的是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而不是传承中华文明,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孔子“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故B项错误;孔子创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C项与材料无关,错误。4(2019届北京石景山一模)“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
4、乐死的超然态度的学派应该是()A道家 B墨家C儒家 D法家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的学派是道家,故A项正确;墨家的主张与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5(2019届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评议官员的范围而非选拔的标准,故A项错误;由材料
5、“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下的人才选拔,B、D两项与材料无关,错误。6(2019届宁夏银川二模)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解析:选B材料没有体现先秦儒家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时期的社会不公现象,这
6、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先秦儒家的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的追求,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错误。7(2019届河北唐山三模)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解析:选C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
7、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C项正确;“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尊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故D项错误。8(2019届云南昆明摸底)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解析:选B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9(2019届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8、”“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早期民本思想,但没有成为主流思想,而且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而不是统治者,故B项错误;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得出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的结论,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开垦增多,农民、手工业者队伍壮大,从而推动了富民思想的出现。这说
9、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D项正确。10(2019届山东滨州二模)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B诸子百家都致力于争霸战争C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并非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故A项错误;墨家主张“非攻”,B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并非都是为秦国统一制造舆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这反映了统一成为历
10、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D项正确。11(2019届甘肃二模)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A极其鲜明的开放性 B开拓创新精神C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锐意进取意识解析:选C题干未提及农战等思想吸收了他国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农战等思想是前无古人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秦人的治国理念强调的是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故C项正确;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错误。12(2019届卓越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
1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解析:选B先秦诸子中,儒家重视伦理道德,法家重视法治、变革,道家提倡无为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旨在传承与守护的价值观念”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六经”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儒学影响力的扩大,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届四川绵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
12、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他们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时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食客都达3 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
13、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
14、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可以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雅典能够实现公民演说的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代可知,当时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由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可知,各国相继推行变法,重视人才;由材料一“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可知,随着私学教育的发展,本
15、来为贵族阶层服务的士把文化传播到了民间,学术开始下移。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一“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他们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可知,士阶层的活跃一方面推动了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另一方面士人的自尊自主精神有利于塑造知识分子的品格,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第(2)问,第一小问“差异”,由材料一“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
16、”可知,战国时期的士人通过游说自荐、游说君主实现参政,这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历史发展趋势。由材料二雅典“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可知,雅典公民演说的地方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公众场合,演说的目的是维护本阶层的权利,这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能够实现公民演说的原因包括政治上是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经济上工商业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受智者学派开创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答案:(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
17、动文化的繁荣;士人的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2)差异:战国: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雅典: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
18、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
19、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
20、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