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238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三专题十一第31讲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亟需重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各家学派分别提出了不同主张,儒家倡导恢复礼乐秩序以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是因为过分强调“礼”导致了“忠信薄”和社会动荡;法家主张以

2、“法”管理国家;原有社会秩序的瓦解是导致材料中百家争鸣局面的本质原因,故选B项;私学兴起和文化下移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也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C项;诸侯争霸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先礼崩乐坏而后有诸侯争霸,诸侯争霸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动荡的表现,排除D项。2(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24)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解

3、析:选C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推崇等级秩序,而未涉及以德治国理念,排除A项;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D项。3(2019届河北唐山三模,2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解析:选C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

4、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4(2020届山东滨州高三开学考试,3)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根据材料“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

5、而成者也”可知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可以通过教化以及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故选A项;根据材料“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知荀子强调人要遵循礼制,放弃个人独特性格,排除B项;根据材料“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知荀子强调人要遵循礼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人性论,未涉及对暴政的态度,排除D项。5(2019届四川乐山一模,24)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

6、政治现实解析:选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排除B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A项正确,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D项。6(2019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诊断,24)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解析:选B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

7、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等级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项。7(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三次考试,24)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

8、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解析:选C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排除D项。8(2019届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9、()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解析:选D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映,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春秋时期出现早期民本思想,但没有成为主流思想,而且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9(2019届湖南怀化一模,24)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

10、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解析:选B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吕氏春秋只是体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容,而不是统一各学派,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

11、的传统文化体系,而不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排除C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百家仍在,但是秦朝以法治国,法家认为墨家、儒家都是无用的,秦家族也一向是重法轻儒的,焚书坑儒后,百家争鸣基本上就结束了,排除D项。10(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24)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解析:选B由材料“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主张为了

12、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墨家与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11(2020届河南安阳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1)孔子 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老子 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子 倡导“兼爱”“非攻”孙膑 强调“乐兵者亡”上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简表。这反映出当时()A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 B民众渴求社会安定C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 D诸子关注军事斗

13、争解析:选B根据图表信息,各位思想家对待战争都持反对态度,孔子主张“修文德”,老子主张“不以兵强于天下”,墨子主张“非攻”,孙膑主张“乐兵者亡”,故选B项;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各流派反对不义之战,体现了民众的诉求,排除A项;主张趋于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诸子对战争的论述体现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排除D项。12(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慧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神授观念

14、受到彻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解析:选D题干中晏婴认为国君实行德政则无需怕彗星,再结合孔子的德政思想存有爱惜民力的含义,故选D项;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是在近代被民权、民主思想取代,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开始起步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而晏婴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西汉武帝以后,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15、。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

16、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10分)(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9分)(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今人之性,固无礼义”得出,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根据“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得出,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根据“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得出,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17、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的局势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得出,以法治国;根据“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得出,厚赏重罚;根据“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得出,法令统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积极影响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消极影响是容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灭亡。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宣帝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得出,元帝重视儒学,宣帝是儒法并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本质

18、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度确立);礼崩乐坏。(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任答三点)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本质:维护统治。14(12分)(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中国历史上的形象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

19、圣人。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世界历史上的形象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据张荣

20、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其次,结合不同时期统治者对待孔子的态度得出论题: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由材料中维新派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得出虽然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

21、服务的;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阐述: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示例二)论题: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

22、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阐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示例三)论题: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阐述: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