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2243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发布》河北省保定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加强人类的联合才能应对共同的风险挑战,谋求合作共生便

2、成为时代所需。“共生”原为生物学上的概念,但只有置共生于人类社会,探寻种属之别下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探寻相同社会需求下人与人之间如何共生共在,探寻价值追求相异的文明与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存,从中以求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之道,“共生”方可超越纯粹的生物学意义而具有复杂且深刻的意蕴。人如何“生”存,为何“生”活,是一个历久不衰的元问题。受制于人自身的有限性,无论何种意义上的生都无法依靠单个人的力量实现,彼此联结、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那么就需要以整体性思维、责任性思维、合作性思维、理解性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各个国家的利益与人类普遍利益之间存在着张力。如果各国只追求自

3、我利益的实现而忽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就无法有效应对时代的挑战,甚至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突破狭隘国家利益,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向自然无序的扩张,不仅给人也给自然的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提升公民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亦应共同承担起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对每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以彼此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对“此消彼长”“零和博弈”思维的超越。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出各民族、各国家、各国

4、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而这一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离不开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彰显着对文明共生的期许。而文明共生的真正实现需要彼此的相互理解。各方不仅要在开放的文化交流中谋求文明之间的相“同”之处,还要在相互交流中去充分理解对方文明的相“异”之地。(摘编自李建华、吴长静后疫情时代的共生伦理及其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材料二: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集中的自然灾害群发期,如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两汉自然灾害群发期”,在这期间,

5、地震、海侵、冰川、水旱、河患、蝗灾、暴雪、瘟疫交替出现。古代史学家的笔下记叙了荒年之中人们的勇敢与智慧。贾让的“治河三策”经汉书沟洫志的记载而受到历代文史学家的重视。五代史官把唐代宰相姚崇的治蝗行动写入旧唐书。明人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之法被写入明史本传而得以流传。这些作品中都有人与自然斗争的记载。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将日益呈现出它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人类在与自然力的对抗中,逐渐发现自然条件对于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利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抗衡,筑起城郭,设关立塞,修建堤防。但是,这种“以邻为壑

6、”“雍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做法,在构筑起军事防御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为的水患。这表明,如果只着眼于政治军事,对自然条件的不当利用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人类的历史和人类为自然所撰写的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岁月的积淀与经验的积累、总结。李时珍的经历是有力的例证,明史本传记载:“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日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

7、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明崇祯时期,“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徐)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明史徐光启传)。徐光启对待经验和前人成就的态度,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经史学家的叙述而彰显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中的人与自然从经验累积到理性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人类向自然的无序扩张,各国各以自利、甚至走向对抗和冲突,使全球陷人一种综合性

8、危机。B.如果只着眼于生物学范畴,人类很难理解“共生”的复杂且深刻的意蕴,难以探寻国家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之道。C.只有去除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和“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才不会产生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各国有效应对时代的挑战。D.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树立整体性思维,消除文明隔阂,加强交流互鉴,实现天下大同,以达到文明之间的共生共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存续,为了社会的更好发展,无论公民,还是民族、国家与地区,都有对自然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B.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显著的,人类对自然条件的认识与

9、利用也越来越具有主动性。C.本草纲目是在前人积淀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由作者李时珍历时数年的艰辛劳动完成的,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D.人类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的侵袭。材料二列举了贾让、潘季驯、徐光启等人的事例,表现了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正面论据的一项是(3分)A.北宋水利家单锷“凡一沟一渎,无不周览其源流,考究其形势”(吴中水利书)。B.战国时期,秦将王贲“引河沟以灌大梁,王假被执,一国为鱼”读史方舆纪要)。C.楚人涉江坠剑,“遽契其舟”“舟止,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D.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10、”(周易象传)4.材料一与材料二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请试对二者的关联之处作简要说明。(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葛覃孙犁注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

11、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

12、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

13、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葛覃!”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

14、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我说:“因为你是一个

15、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

16、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文本二: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注: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

17、,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覃来到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B.葛覃打水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C.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而后来到白洋淀做老师后,就基本不再写诗了。这种变化是主人公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D.这篇小说语

18、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深湛沉着,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B.孙犁开创的“荷花淀派”,景物描写优美诗化,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C.国家经历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D.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

19、种写法的特点。8.作者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4分)9.有人说,读这种作品“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小说”与“历史”的角度简析葛覃的艺术特征。(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也。少夙成,以才学称。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茂陵令、尚书郎。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至长安,道路不通,觊不得进,遂留镇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觊书与荀彧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

20、怀,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彧以白太祖。太祖从之,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关中服从。乃白召觊还,稍迁尚书。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托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

21、,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明帝即位,进封乡侯。时百姓凋匮而役务方殷,觊上疏曰:“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复振。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入为出。深思勾践滋民之故事,由恐不及,而尚方所造金银之物,渐更增广,工役不辍,侈靡日崇,帑藏日竭。诚皆圣虑所宜裁制也。”觊历汉、魏,时献忠言,率如此。觊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建安末,尚书右丞河南潘勖,黄初时,散骑常侍河内王象,亦与觊并以文章显。觊薨,谥曰敬侯。(节选自三国志魏志二十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

22、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B.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C.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D.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曲,借指军队。文中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的性质。B.质任,指用绝对武力威

23、迫、压制。文中指针对关西诸将军心不稳采取的措施。C.故事,文中是指先例、旧事,现在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D.古文,上古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金文、籀文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觊镇守关中,善于观察形势。他认为关中割据的诸位将领招引还民,势力会不断强大,而地方郡县财乏势弱,一旦发生变化,必定有后患。B.卫觊出策献计,受到曹操重视。他建议监管食盐,招募百姓,使关中归服;他认为关西诸将不是真心归服,以后要解决后患,曹操因此看重他。C.卫觊关注民生,敢于进献忠言。当时,百姓生活贫困,劳役又繁重,卫觊提醒皇帝要好好留意,否

24、则国家就将凋零衰敝,不能再振兴起来了。D.卫觊年少早成,凭借才学著称。他年少就有文名,喜欢古文,鸟篆、隶草样样精通,与建安末年的潘勖、黄初年间的王象,一起以文章著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2)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入为出。14.卫觊同意钟繇进兵关西的主张吗?为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文山卷后谢翱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

25、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16.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6分)(三)

26、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落英”是古诗文中的一种意象,屈原借“夕餐秋菊之落英”表达自己的高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 , ”展现春日的绚烂。(2)古代信息传递艰难,加上文人求学做官,经常羁旅在外,于是离别也就成为古代诗歌中经常描述的一个场景。我们学过的诗歌中,表达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 ”。(3)在鱼我所欲也中,对于“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和乞人分别因为“ ” 和“ ”而不肯接受,孟子用这个例子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北

27、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名为“飞扬”。冬奥会火炬造型极具动感和活力,颜色为银色和红色,象征着“( )”。残奥会火炬使用银和金,象征着荣耀和梦想,体现了残奥会“勇气、决心、鼓励和平等”的价值观。火炬由祥云纹样“撑腰”,从祥云纹样向剪纸雪花图案自下而上逐渐过渡,旋转上升,如彩带舞动,最后呈现为飞扬的火焰。火炬图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还包含了对“双奥之城”的继承和发扬。火炬设计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既能满足环保属性,也符合冬奧会火炬接力在低温环境中运行的现实要求。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温暖世界,照亮冰雪

28、,激情飞扬,冰火相约B.温暖世界,激情飞扬,冰火相约,照亮冰雪C.冰火相约,温暖世界,激情飞扬,照亮冰雪D.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B.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

29、要, ,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

30、不超过12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张女士无偿给邻居杜某接送孩子2年半,但因为一次意外,杜某的小孩掉下电动车挫伤。杜某以张某载行两个孩子,违反交规,致自己孩子受伤为由,将张某告上法庭,索要六千元赔偿。最新民法典判定张某虽存在违规行为,但不存在故意和重大过失,不承担任何责任。人情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社会。大家知礼敬,懂感恩,互相照顾彼此的利益、情感。但有人说,现在早已不是人情社会,遇事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有人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理不外乎人情。高三(1)班计划组织以“法理与人情”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

31、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1.B(3分)A项扩大范围,理解错误。文章开头只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而人类向自然无序的扩张是发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国各以自利、对抗和冲突是假设情况,这两点和全球危机无直接关联。C项绝对化。去除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和“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也会产生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D项“实现天下大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求同存异。2.D(3分)徐光启的事例不能表现“

32、人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这个例子说明了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应持理性态度。3.C(3分)刻舟求剑的故事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符合文中“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这一论断。A项能证明第一段中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表现出勇敢与智慧的观点。B项能证明第二段中不当利用自然条件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灾难的观点。D项能证明第三段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积淀、积累和总结的观点。4.(1)材料一疫情挑战下,人类谋求“合作共生”与材料二所写的人们面对“群发的自然灾害”积极抗争的做法一脉相承。(2)材料一探讨了人类“合作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而材料二所举战国时期诸国“不能合作的危害”

33、是材料一主题的例证(反例)。(3)材料一中习近平提出的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当前世界国与国、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文本二指出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的道理一致。(共4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的联系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1)文章首段列举史书中记载的人应对自然灾害的事例,引出“人与自然抗争”的话题;(2)中间两段举例说明人类主动利用自然资源不当给社会带来灾难,引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积累、总结的结论;(3)结尾一段肯定前人经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人类应该以辩证、理性的

34、态度面对自然。(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概括段意没有划分层次的,建议给3分。如将三四段作为一层,谈人类对待经验的问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3分)综合两则材料可知,葛覃不是隐士,而是战士。去深处取水是因为深处水更干净,体现了葛覃清高纯洁的文人性格。7.C(3分)A项“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错,葛覃青年时期爱写诗,有浪漫气质,后期当小学老师,不再写诗,转而关注现实人生。另“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也不准确。B项“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错,葛覃与孙犁早期的风格不同,是晚年孙犁深沉隽永风格的代表。D项“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错,“太史公曰”“异史氏曰”

35、这种论赞体发表的议论不都是肯定的,比如史记项羽本纪。8 (1)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日战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2)抗战结束后,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共4分,每点2分,应从“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结束后”两个角度作答。)9.(1)从小说角度看,葛覃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社会、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主题思想深刻。(2)从历史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写的是真人真事,都准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共6分,每点3分,小说角度答出人物、情节两个点即可得3分,历史角度中,真人真事和历史背景真实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36、得3分。)10.D(3分)正确断句应为:“夫盐,国之大宝也,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巿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11.B(3分)质任是指被扣押的人质,一般是古代君主为防止将领或臣子叛变采取的一种控制手段。12.B(3分)“招募百姓”理解不准确,原文是给返回的百姓提供犁和牛,让他们勤勉耕种、多积粮食;“曹操因此看重他”因果不当,卫觊建议不宜进兵关中,曹操没有采纳,结果损失惨重,曹操因而更加看重他。13.(1)曹操开始认为他说的对(认为说的好或同意),但因为钟繇亲自主持(主管)此事,于是就听从(听取、采纳)了钟繇的建议。(共4分,“善”“典”“从”,

37、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2)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事务,译为名词),应该是君臣上下,都用心筹划对策,核查(计算校对)府库的储备,根据收入确定开支。(共4分,“务”“筹策”“计校”,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14.不同意。原因:(1)关西诸将胸无大志,没有变故不会作乱;(2)张鲁在深山之中,道路不通,行军困难,如出兵,关西诸将必然会产生疑心;(3)关西地势险要,势力强盛,若出兵惊扰对方,恐难以应对。(共3分,观点1分,原因两点,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卫觊字伯儒,是河东郡安邑县人。他年少早成,以才学著称。征召他担任司空府属官,后来又任命他担任茂陵县令、尚书

38、郎。卫觊以治书侍御史的身份出使益州,到了长安,由于道路不通,卫觊不能前进,于是留驻镇守关中。当时有许多逃难的百姓从四方返回关中,关中很多将领把这些百姓招引为自已的部卒。卫觊写信给荀彧说:“关中是土地肥沃的地方,不久前因遭受饥荒战乱,流亡到荆州的百姓有十多万家。他们听说故乡已经安定下来,都希望返回故土。但是返回来的人无法自己立业,诸将争相招抚,郡府州县物质贫乏、力量弱小,不能与他们竞争,诸将的力量于是更加强大。一旦发生变化,必定有后患。食盐,是国家很宝贵的财富,应该像过去一样设置使者监管食盐出售,用卖盐的钱多买犁和牛。如果有返回的百姓,便供给他们使用。让他们勤勉耕种、多积粮食,使关中财物丰富。远

39、方的百姓听到消息,一定日夜兼程地争着赶回。”荀彧将他的意见禀告太祖。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开始派遣谒者仆射监督盐官,关中归服。于是禀告朝廷召卫觊回来,不久升任尚书。当时关西的诸位将领,虽然表面是依附朝廷,但实际上却不可深信。司隶校尉钟繇请求曹操派给他三千兵进入关中,对外打着征讨张鲁的号令,实则是凭借威胁的手段取得关西诸将的质子和任子。曹操派荀彧询问卫觊,卫觊认为“关西诸将是低贱之人兴起,并没有征服天下的志向,不过是苟且偷安罢了。如果朝廷多给封爵,让他们小小的志向得到满足,除非有大的变故,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作乱。关西诸将应该放在以后来解决。此时如果带兵进入关中地区,假托讨伐张鲁,而张鲁在深山之中

40、,道路不通,行军困难,到时候关西诸将必然会产生疑心;一旦惊动了他们,关西地势险要,诸将势力强盛,恐怕就很难对付,值得忧虑了。”荀彧将卫觊的建议呈报给太祖,曹操开始认为他说的对,但因为钟繇亲自主持此事,于是就听从了钟繇的建议。大军刚出发,关西诸将就已经大规模叛乱了,太祖亲自出征,只是平定叛乱而已,死伤士兵上万人。太祖后悔没有听从卫觊的意见,因此更加看重他。明帝即帝位后,进封为閺乡侯。当时,百姓贫穷困苦而劳役又繁重,卫觊上奏疏说:“当今方圆千里没有人烟,残存下来的百姓生活困苦,陛下不好好地留心,将会使国家衰微,不能再振兴起来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应该君臣上下,都用心筹划对策,核查府库的储备,根据

41、收入确定支出。追慕越王勾践繁衍百姓的旧例,尚且还担心来不及,而尚方署制造的金银器皿,却逐渐增多,工程不断,奢侈之风一天天增长,国库储藏一天天衰竭。这的确都是圣上应该考虑并管束裁处的。”卫觊经历汉、魏两朝,经常献忠言,大都如此。卫觊喜欢古文字,鸟篆、隶草,没有写不好的。建安末年,尚书右丞河南潘勖,黄初年间,散骑常侍河内王象,也与卫觊一起以文章著称。卫觊逝世后,谥为敬侯。15.C(3分)“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16.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2分)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42、”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2分)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2分)(共6分,手法、句意、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3)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共6分,一句1分。第2小题答案不唯一,如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也可。)18.D(3分)银色代表冰雪,红色象征着火与温暖。接前文总括意,应包含“冰火”两个元素,所以排除A、B两项;C项“温暖世界”一句,只写了“火”,与前文“冰火”句前后不能对应。故选D。19.A(3分)A项和画线句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比喻

43、和设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20.修改示例:火炬图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双奥之城”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共3分,得分点:“不仅”“还”为递进关系,前后分句语序颠倒过来,1分;“体现了继承与发扬”,1分;“双奥之城”后加上“精神”,1分。改对一处给1分。答案形式不唯一,可修改错误,也可写正确的句子。)21.但相比较而言(但与精神财富相比)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等均可) 只有这样(“只有守住底线”“只有操守坚正”“惟其如此”等均可)(共6分,一句2分。答案不唯一,答题方向正确,语意通达即可。)22. (1)求幸福不只

44、在物质享受 (完全否定物质财富的意义是不对的)(2)求幸福不要自私自利 (3)求幸福不要丧失操守(见利忘义) (共5分,一句2分,两句4分,三句5分。意思对即可。双重否定句不给分。)23.【材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一则材料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是非判断。从法律角度来看,虽然张女士有违反交通管理规定的行为,但未曾收取任何报酬,不存在伤害孩子的主观意愿和实际行为。而杜某在明知道张女士骑行载两名未成年人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依旧把孩子交给张女士,在发生意外后不应该迁怒于张女士,张女士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人情角度看,张某是助人为乐的行为,法院的判决是符合人性的。张某两年多无偿帮助杜某,杜某应心存感

45、激,索赔行为不符合民法典“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的精神,不应该被支持。第二则材料需要判断“人情社会”精神与民法典并不矛盾。中国传统人情文化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和顽强的生命力。【参考立意】(1)明是非,知感恩。(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人情是交往的原则。法理不外乎人情。良好有序的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更需要人情、诚信的约束与支持。(3)中国传统人情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社会规范也需要法律补充完善,与时俱进。附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基础等级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一

46、)内容项(20分)题意、内容其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二)表达项(20分)语言、文体和结构、卷面其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二、发展等

47、级(20分)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

48、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三、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二) 残篇评定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6完全空白的,评0分。四、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

49、标准(满分:60分)一等(2016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表达20分:符合文体 要求结构 严谨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二等(1511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发展等级特征20分: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三等(106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表达20分: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发展等级特征20分: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表达20分: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