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5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70%。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50%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60%以上,美国达到80%。材料三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提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让群众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2)结合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要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3)结合上述材料,从“收
2、入与分配”的角度说明如何让群众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解析:第(1)问实质上要求回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第(2)问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3)问要求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作答,可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角度分析。答案:(1)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正相关(或具有一致性)。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而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则源于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瞄准群众多样化需要,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能够对生产的调整
3、和升级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与发展。(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尤其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让居民有能力消费。加强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敢于消费、愿意消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图1和图2。注:2014年世行和亚开行向亚太地区提供的贷款分别为168.47亿美元和85.42亿美元。材料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是继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之后,我国主导成立的又一
4、个国际经济组织。2015年4月15日,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亚投行成立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投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1)分析图1、图2分别反映的主要经济现象。(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成立亚投行。解析: 第(1)问,图1比较新颖,是通过比较距离圆心远近来说明亚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指标的差距,读图时一定要看清半径上的数据。提取图2的信息时,一定要把亚太地区基建投资需求和世行与亚开行能够提供的贷款资金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有效信息。解答第(2)问,首先要明确设问知识限定,然后依据图和材料中的有关信息
5、从亚洲和我国两个角度,调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成立亚投行的原因和意义即可。答案:(1)图1反映出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就绪度、基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规模等方面差距较小; 图2反映了20102020年亚太地区基建投资需求量大,而世行和亚开行向亚太地区提供的贷款有限,资金缺口巨大。 (2)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生产、贸易、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亚投行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成立亚投行能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本在亚洲地区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6、从而推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亚投行的成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我国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成立亚投行有利于扩大投资,有效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3(2016江西九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围绕“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展开讨论、凝聚共识。乌镇文化
7、属吴越文化,地处江南水乡,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乌镇名人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朝昭明太子,到茅盾、鲁迅等文化名人,都为乌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乌镇依托互联网,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乌镇已全方位融入“互联网”的元素,民情二维码、智慧自行车、智慧信息亭、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网络化、智慧化”“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千年乌镇演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让乌镇声音引领互联网未来,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
8、)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乌镇文化焕发青春活力的原因。(2)乌镇遇上“互联网”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请你为乌镇发展写出两条寄语,要求主题鲜明,每条限制在30个字以内。解析:第(1)问,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乌镇文化焕发青春活力的原因,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对乌镇文化创新是怎样论述的;然后把材料中的措施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即可,如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融入“互联网”的元素体现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举行世界互联网大会体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等。第(2)问,要围绕“互联网”、传统文化、文化交流、文化创新写寄语,内容必须展望乌
9、镇的未来与发展。答案:(1)乌镇文化在继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促进自身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乌镇文化实现人文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乌镇文化的腾飞。乌镇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互联网大会使乌镇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2)示例:互联网,编织乌镇的新辉煌;互联网,让乌镇融入大世界:愿智慧乌镇,历史与现代交映,继承与发展齐飞;愿美丽乌镇,青山绿水春常在,春风依旧笑开颜。(要求:寄语要展望乌镇的未来与发展;可围绕“互联网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等方面描述,但不能脱离“创新、协调、绿色、开
10、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否则不给分)4材料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喀什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高台民居,在每年的旅游季节,都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专程来此参观维吾尔族用土法炼制的土陶制品。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经过当地文化、文物等部门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搜集整理出来,成为喀什市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载体,使喀什市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阐述喀什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
11、识并结合材料,阐述喀什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题。首先从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然后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此举的作用;再次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喀什市历史文明的演进,也有利于展现喀什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喀什市乡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
12、(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喀什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喀什市整体经济实力。5(2016焦作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2015年,一部反映中英教育差异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严一些好”还是“宽一些好”的热议。英国观众中有人认为中式教育管得过多过严,从而使学生缺少了质疑、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也有人认为英式教育管理过于宽松,“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让孩子们做自己,他们就会成为有创造性的天才,但他们不会”。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时也谈到了这部纪录片,他表示,通过人文交流,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
13、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同样,这部片子在中国网络的热播,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会产生“化学反应”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设问可以看出,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会产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指的是中英文化能够交流的原因。可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三
14、个角度分析。第(2)问,辩证唯物论的知识。首先明确,要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然后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三个角度分析。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中英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两国教育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会使双方反思教育理念和思维,也会促进中英双方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英两国文化的精华,借助纪录片和互联网,促进各自文化在共享中的发展和进步。(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老师在教育中对待学生的严与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习惯等实际情况,结合教育目标和任务来确定严格管理的程度和方式,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做到实事求是。老师在教育中对待学生的严与否,要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在教育中反对一味强调严管的作用,从而避免严师不一定出高徒的消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