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文言文虚词教学目标:1、明确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2、积累文言虚词的各个义项和用法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准确把握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纲分析2010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二、熟练掌握15个文言虚词的义项(具体见优化方案知识典藏P169-P175页),虚词义项,可背诵
2、记忆,小组同学可以互背互查,确保基本掌握。三、小试身手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图穷而匕见 连词,表承接“来”“就”;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连词,表转折“却”;(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而且”;(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7)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代词,通“尔”,“你”“你的”;2、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
3、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6)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
4、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3、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3)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5)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只用作第二
5、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4、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我”;(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那”“那些”;(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其中的”;(6)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示祈使语气“应当”;(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9)吾其还
6、也 表示商量语气;5、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况且,再说,一作而且,并且(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3)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还(4)不出,火且尽 将,将要6、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如同、像、相似”;(2)以为莫己若者 比得上; (3)亦使之若何?“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4)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你的”;(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表假设“假如,如果”;(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7)望洋向若而叹 海神的名字。7、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某
7、所,而母立于兹 名词,场所、位置;(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4)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表原因;(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6)父去里所,复还 左右;(7)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座、套”。8、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1)君家妇难为。 名词,作为、政绩;(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动词,做、干;(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介词,表被动;(4)古人以俭为美德。 动词,当作、作为;(5)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
8、放为。 语气助词,呢;(7)公为我献之。 介词,替、给; (8)如姬为公子泣。 介词,向、对;(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连词,因为。9、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2)万钟于我何加焉。 语气助词,反诘“呢”;(3)盘盘焉,囷囷焉。 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5)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0、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以为”“认为”;(2)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动词“任用
9、”;(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由于”;(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拿,用,把”;(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介词“按照”;(6)以资政殿学士行 介词“凭借的身份”;(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连词,表并列;(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连词,表因果;(9)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10)作师说以贻之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11、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依靠、凭借”;(2)因击沛公于坐。 “趁着,趁此”;(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为,由于”;(5)相如因持璧却立
10、“于是,就;因而”;12、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从,到”;(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在方面,从中”;(3)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对,对于”;(5)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被”;(6)燕王欲结于君。 “与,跟,同”;(7)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比”。13、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表疑问;(2)与尔三矢。 动词,给予;(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近;(4)恐年岁之不吾与。 动词,等待;(5)当与秦相较。 介词,同、跟;(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连词
11、,和、与。14、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乃;(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连词,就、那么,表承接;(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就,表并列;(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5、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去”;(2)奉之弥繁。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指示代词“这”;(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顷之,烟炎张天。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9)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提前的标志。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