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节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B.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 民族矛盾尖锐220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 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 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3赫鲁
2、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什么:A. 违背自然规律B. 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 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2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 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B.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 拉开了苏联工
3、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5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A. 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 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 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 勃列日涅夫的精明6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A. 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
4、.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 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7苏俄(苏联)历史上先后出现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著名的领导人,下列关于四位领导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B. 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 赫鲁晓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D.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使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解体8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 恢复集
5、权管理体制B. 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D.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9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 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 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 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 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10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A. 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B.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 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D. 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二、非选择题11阅读
6、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当时面临的经济任务是:扭转已开始出现的速度下降趋势与提高经济效益。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未取得进展。根据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问题整理材料二在经济增速长期下滑、国家财力和资源日趋枯竭的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使本来就处于畸形状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雪上加霜,更加恶化。1990年,苏联经济在战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国民收入下降4%,社会总产值下降2%,工业总产值下降1.2%。农业和轻工业明显萎缩,日用消费品和食品“影子经济”的规模
7、估计己达到1000亿至2000亿卢布,约占社会总产值的10.同时,由此形成无节制的通货膨胀,而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大发横财,使得80%的苏联居民进入贫困线,成百万贫困者流落街头。苏联的经济问题与苏联剧变(1)材料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当时苏联政府的应对经济下滑策略及结果。参考答案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苏联长期存在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A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只是苏联解体的
8、外部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民族矛盾尖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2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A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D项错误。考点:“斯大林模
9、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A【解析】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忽视苏联寒冷气候,违背自然规律在苏联种植玉米,导致玉米种植绝收。故正确答案为A。4B【解析】从时间上分析,1973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排除A。勃列日涅夫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未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揭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10、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D项错误。5B【解析】材料表明,苏联的核武器威力巨大,但国家计委“破坏力”更大,这充分说明了苏联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三项不符合材料含义,排除。6C【解析】“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只凭心血来潮”说明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C【解析】“新经济体制”是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推行的,目的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故选C。8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1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答案为C项。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A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A【解析】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方面。故答案为A项。推广玉米种植由于气候条件和严重破坏环境,没有取得成功,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0A【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
12、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没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11(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物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加刚了苏联经济闲难;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2)策略: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发展私有企业及对外开放;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城。结果: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美苏的军备竞赛也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下降。(2)从材料一二的具体内容来看苏联政府的应对经济下滑策略主要包括减少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及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等,而结果主要突出越改越乱,最终导致苏联走向解体,苏联解体是要强调的最终的结果。【名师点睛】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改革开放一样推行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