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模块第一单元第2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西汉时,刺史对郡国二千石官员的弹劾,要先向三公禀告,再由三公转呈皇帝,但东汉时期可以直接上呈给皇帝。这一做法()A增强了民众的监督意识B使刺史的权力不断得到提高C有利于监察效力的提升D杜绝了地方官员权力滥用【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东汉刺史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再经由三公转呈,这有利于监察体制效力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的监察制度,与社会民众的监督无关,排除A项;刺史地位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古代监察制度体现皇帝意志,有很大局限性,不可能杜绝地方官员权力的滥用误用,排除D项。2魏晋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设“郡中正”,由各郡地
2、方长官推选,受制于郡;后设“州中正”,州中正多由司徒府选授,不被郡地方所操控。这一变化()A剥夺了地方的推举权B维护了士族特权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下,品评官“中正”由“受制于郡中”到“不被郡地方所操控”,而由中央政府机构“司徒府”选授,这一变化体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故D项正确;A项中“剥夺”表述错误,排除;这一变化打击了士族特权,排除B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科举制的作用,与九品中正制不符,排除C项。3南朝刘裕建宋之后,封诸皇子为王,并且兼任州郡最高长官,带兵出镇战略要地;后又从寒人之中选拔若干亲信,出任中书通事舍人,虽仅位居八品,但其出
3、宣诏命,参与决策,因而成为重要职务。刘裕的这些做法旨在()A确保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B强化专制皇权C抑制统治阶层内争权夺利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刘裕任用身份低微的人参与要务,是为了削弱大臣的权力,加强皇权,故选B项。4唐太宗修氏族志,“欲崇重今朝冠冕”,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即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仕流。这些措施()A加速了传统门阀贵族的衰落B使唐朝门第观念完全瓦解C维护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D减弱了唐朝社会的流动性【答案】A【解析】唐朝时,“欲崇重今朝冠冕”是以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仕流”是指庶族通过军功也能“
4、入仕流”,这些扩大士族范围的行为,都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势力的作用,故A项正确;扩大士族范围,冲击的是传统门阀贵族势力,但士族制度仍存在,唐代的门第观念仍盛行,排除B项;随着科举制度和均田制的推行,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在隋唐时期逐步丧失,排除C项;军功入仕,恰恰体现了唐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排除D项。5元代科举制度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一榜,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称右榜;汉人、南人一榜,要考三场,且题目较难,称左榜。这一措施()A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B有助于扩大元政权统治基础C推动了重文轻武习气的形成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选拔程
5、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蒙古、色目人一榜,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称右榜”可知,元代科举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迅速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文化,从而有助于扩大元政权统治基础,故选B项。6明代改元代“路”为府,知府的任用交替使用大臣会推和吏部推举两种形式,其来源无一定之规,尚书、侍郎可出为知府,知府亦可入为尚书、侍郎。这反映出明代()A地方行政制度完备 B封建官僚制度混乱C中央六部职权削弱 D地方治理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明代知府的任用方式和来源均可反映出地方官员地位的提升,说明统治者对地方治理的重视,故D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府级建制,无法体现完整的地
6、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明代知府的任用有其自身的规章原则,并非“混乱”,故B项错误;题干未直接反映明代中央六部的职权状况,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16个郡。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翦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摘编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材料二明朝建立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
7、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摘编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答案】(1)举措:设置行政机构;皇帝巡视。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
8、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变化: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能力提升题组(B)一、选择题1汉武帝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都针对二千石郡守。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核心B意在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目的D不注重划定监察官员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在监察对象上注重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这反映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故选A项。2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
9、知,这段时期()地区西汉三国西晋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会稽等4郡50县5郡57县苏州等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豫章等4郡54县6郡58县洪州等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郡9县2郡14县福州等5州28县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答案】D【解析】从表格可知,苏南和浙江、江西、福建三个地区均处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和南方的逐步开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中央政府对这些区域越发重视,设置的基层行政区域数量增多,故D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增多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不是削弱
10、,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但政治统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的结论,故C项错误。3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为主考官到临时差遣官员为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进行监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故选A项。4史载,宋朝“
11、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殿试及第者称“进士”,都是“天子门生”,而非主考官的门生。据此可知,宋朝的科举制度()A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B皇帝加强了对取士过程的控制C已经逐步走向了成熟D导致“重文轻武”现象的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天子每亲策之”“天子门生”表明皇帝欲通过殿试加强对选拔人才的控制,以强化皇权,故选B项。5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宗室和外戚势力的强大B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C市民阶层兴
12、起瓦解传统伦理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答案】B【解析】明代出现众多的训诫类史书,主要训诫对象为宗室和权臣外戚,是因为这两类人容易威胁皇权统治,通过训诫,更加强化明朝君主专制,说明当时的政治开明程度降低,故选B项。6清代的总督、巡抚除都带有京官头衔外,印信也使用临时遣官所用的长方形“关防”, 手下没有官方设置的属员,文牍事务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这种设置实质上反映出清代督抚()A不能正式统领地方衙门B身份和职位未被明确界定C行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D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答案】D【解析】作为地方军政长官,清代的总督、巡抚兼京官头衔,印信是“临时遣官”,手下没有属员,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
13、宾”处理文牍事务,从实质上反映出他们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故D项正确;清代督抚作为封疆大吏,拥有印信,可以正式统领地方衙门,排除A项;清代督抚的身份和职位逐渐有了明确界定,排除B项;C项未能揭示本质问题,排除。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撰写历史文章需要参考历史书目,某同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书目,具体如下表: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唐代进士与政治卓遵宏台湾编译馆1987年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冯尔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根据所列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文章名称,并写出文章概要。 (要求:写出所拟文章名称,概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文章名称:科举制度与唐代士大夫阶层关系之探讨。概要:隋唐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后设进士等科,科举制度逐步形成。科举取士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一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新的政治体制得以建立。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士大夫阶层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步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社会基础。士大夫阶层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扩大科举制度的影响。